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水淨土寺

鎖定
天水淨土寺亦稱曼殊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
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羣。該寺羣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
中文名
淨土寺
別    名
曼殊寺
地理位置
甘肅省天水市
周邊景點
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等

天水淨土寺歷史沿革

淨土寺 淨土寺
天水淨土寺又稱曼殊寺,曼殊寺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淨土寺”而演更。是聞名全國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裏山奇、水秀、林茂,兼具北雄南秀之風格。
歲月滄桑,數經變遷。曾經輝煌一時的聖景,也曾被百年歲月湮隱,至九十年代初,曼殊寺已經荒廢到只有五間茅草屋,周邊山野樹茂,走獸遍行,一片落沒的景象。
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師父於1991年初來到曼殊寺,開始矢志建寺,重修佛剎。籌劃初期,海正師父帶領弟子風餐露宿、吃野菜喝山泉,瞭解地形地貌;他獨自一人數十次南下閩粵十方化緣,籌措建寺資金。建寺初期,他親臨施工現場,規劃寺院佈局,設計佛堂殿舍。在天水市政府和北道區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歷時十三年一座極具規模的大般若正宗金剛道場——曼殊淨土寺豁然屹立在人們的面前。 [1] 

天水淨土寺概況

天水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羣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淨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於何地。八十年代以來,淨土寺僧眾多方籌資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築羣。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築,更增其規模。其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於海內外。曼殊寺,亦稱淨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
曼殊寺營造的是一個將南、北的建築風格於一身;古典的佛教建築與現代的園林式建築於一體的獨具魅力的寺院環境。目前曼殊寺是一處建在羣山環抱、綠樹掩映,松濤陣陣的自然環境中,房屋建築面積六千三百多平方米,大小房間共計205間,其中殿宇八十八間,其餘為附屬建築,綠地園林面積約為三千三百平方米的人間兜率。曼殊寺有受戒僧人二十餘人,和一些非正式出家但舉行過一定的宗教皈依儀式的男女信徒,俗稱居士者數百。
淨土寺 淨土寺
曼殊淨土寺四周羣峯相擁、松濤陣陣,形成秦州八景之一——淨土松濤。清代進士吳西川有詩讚道:“淨土何年寺,松濤瀉半空。直從天上落,不與世間同。勝概聞雲久,幽尋恨未通。登高望何極,惆悵夕陽紅。”曼殊淨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峯,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甘肅省天水市淨土寺(16張)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峯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峯皆向文殊主峯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 環峯峭巖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峯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藴淨土之中。”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1] 

天水淨土寺建築大觀

淨土寺
淨土寺(13張)
當你步入曼殊聖境,首先展現眼前的是高大雄偉的牌坊樓。雕有祥雲、盤龍、十八羅漢等祥瑞之物的白色基石托起嵌有精絕木雕的紅色牌樓,上覆棕紅色的琉璃,正中上方掛有一塊藍底金字的牌匾,上書“曼殊寺”。整個牌坊樓在夕陽的映照下,氣勢宏偉,光彩奪目。
一對兇悍得足以亂真的石獅守護在牌坊樓的腳下兩端,它們獅口大開,怒目圓睜,一派威武之勢。
牌坊樓前一隻大型贔屓(bixi)馱着石碑,石碑正面是書協副主席張有清題的“大般若正宗”,石碑背面以碑記的形式記錄了曼殊寺的修建過程。
一條白色的上下四條車道的菩提路自牌坊樓下輾轉的開始向上延伸,直至隱沒在綠山紅樓之中。走在這條寬寬的水泥輔就而成的菩提大道上,留意着道路兩側規則排列卻工藝各異的石燈,欣賞着四周環抱的羣山,聽着鳥雀鳴叫,遠眺高峯突兀,層巒疊嶂,心境一下開始平和起來,面色似乎紅潤起來,一種親切而温暖的感受慢慢彌散出來。
行至菩提大道盡頭,便是普渡橋。在普渡橋前,有四大天王化作的石峯,護持着佛法,守衞着山門,威風凜凜,和其他護法一樣是寺院的守護神。
走在普渡橋上就可見水波粼粼的寶池—般若甘露池。它也被稱為“放生池”,池中有被善男信女們放生的幾千尾魚和百餘隻龜。據曼殊寺的僧人們講,有一隻被放生的碗口大的龜,每次將他放生的那位居士前來池邊觀看,它便會浮上水面,在池中向上探望,如此往復三回。放生池佔地二千六百多平方米,容水量達五千多立方米,淺處水深一米餘,深處多為五六米。池中有慈舟一艘,常有香客們乘着慈舟,載着悠揚的歌聲,環繞湖面而行。
淨土寺 淨土寺
通過山門前廣場,即可看到石階層層,山門高聳,晨鐘暮鼓,迴廊環繞,香客們在佛殿前發願、叩拜,在院落裏的香爐前燒香、祈福,迴廊內人影攢動,寶剎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更有山花芳香、鳥語清脆,交融成一首幽雅的佛韻。
迎面的天王殿內,坐落着守護佛法道場的四大天王和彌勒菩薩,韋馱護法的尊像。彌勒慈顏,天王怒目,韋馱英武,令人肅然起敬。
天王殿後兩側有薦亡壇和消災延壽壇。大院前左側是伽藍殿,內供伽藍菩薩(即關公),兩邊有周侖和關平侍從。右側祖師堂內,供奉着歷代祖師,金身耀眼,相好莊嚴,是大般若正宗法流傳承的源泉。
同院建設的還有經堂又稱禪堂、客堂和五大寮房(寮房即場所、處所,相當於我們所説的辦公室)。通過院中寶鼎向上仰望,三大古佛降淨土的古佛殿就在眼前。古佛殿內座有三尊玉雕佛像,正中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左邊的順序是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右邊的依次是消災延壽藥師佛與四臂觀音菩薩。
古佛殿後面是大般若正宗的文殊殿。殿內蓮花台上供奉五尊文殊聖像,按五台山排次為:正中為黃身文殊,左側為黑身文殊、紅獅文殊,右側為白身文殊、紅黃四臂文殊。文殊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能開啓一切超凡智慧。
平日裏,尤其是節假日,更不用説一年三次的大法會,曼殊寺裏的香客總是絡繹不絕,他們有來自福建、廣東、哈爾濱、瀋陽,最遠的還有新疆等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東南亞的一些信徒和香客們慕名而來。
叩離文殊殿,向左出小門,就可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生前親自題寫的“大雄寶殿”鏤匾,筆法遒勁,引人注目。大殿內佛幡垂褂,吉祥莊嚴。五方佛端座蓮台之上,慈悲安祥,注視着曼殊道場日新月異,接引着一個個佛緣深厚的眾生進入佛剎。
藏經閣是一座規模宏大雄偉的建築,從外觀上看分上下兩層,約為三十米高。在它的左側,坐北朝南有五觀堂。五觀堂是寺院僧侶吃飯用齋的地方,是一個狹長的建築,可供二百人同時使用。進入五觀堂,正中有海正師父法座,護法擁護,座前有笑容滿面的彌勒菩薩。可謂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平日用餐時,在食前要雙手合十,心中默唸“三念五觀”,以及佛號。所謂“三念五觀”是發願也是自我提醒。三念即“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謂五觀,是在於自我的提醒,無時無刻須注意我們的心:如此美食,是經由多少人的共同努力而來的?我們何德何能可以得如此盛餐,時時要注意我們的心,要遠離過失。而食物當前,貪念最容易升起。我們恰如其分地用餐,為的是滋養身體,以成就道業。
淨土寺 淨土寺
從五觀堂出來,氣勢宏大的佔地二千八百平方米的五百羅漢堂映入眼簾。羅漢堂的大殿外觀已經全部完工,內部計劃供塑的五百羅漢還未啓動,僧人稱,“師父要把五百羅漢堂的規模及五百羅漢的造型工藝建造成西北的首位”。
沿五觀堂和五百羅漢堂之間的小路,上行不遠,行至大威德山峯的腳下。抬頭仰望,在滿眼青翠的山峯中,有一大塊裸露出來的褐色土層,稍加辨識,一尊容貌安靜祥和的天然佛像升騰出來。它平和的融於自然之中,低垂善目,面朝西北方向。這尊天然佛的頭像引起了過往國內外遊客及善男信女的關注和驚歎,人們都希望該瑞像的顯現能夠象徵着正法久駐,人民安寧,國家昌盛。
沿小路回到寺前小廣場,向氣宇軒昂的佛殿四周仰望,果見羣峯相擁、雲霧繚繞,層層疊疊,有十八座翠綠的山峯皆向文殊主峯朝擁,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峯外形極似蓮花瓣,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被稱譽為“方圓奇峯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比藴淨土之中。”
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由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般若泉組成的“四大聖泉”的清冽甘美;瑞象的擁繞,傳説的奇絕,不得不讓我們再次感嘆曼殊寺這座自然景觀和佛教寺院天作之合的產物。 [1] 

天水淨土寺建築藝術及園林小景

淨土寺 淨土寺
淨土寺自1992年開始逐步恢復修建以來的十三年間,海正師父歷盡千辛萬苦四處化緣,得到約計七千八百多萬元的綜合資助來以承佛道、重建寺院。建築風格也在雲遊南北四方,吸納多方的建築特色後,海正師父親自設計殿堂廟宇,親臨建築現場,與追隨自己的僧眾信徒們一起齊心協力,將原來幾近荒廢的五間茅草堂將曼殊寺設計規劃為一個集南北的建築風格、古典的佛教建築與現代的園林式建築於一體的獨具魅力的寺院環境,成就了一幅天上人間的圖畫。
整體的紅色基調
淨土寺的主體建築殿堂全部以藏紅色做為基調色彩,藏紅色的牆體、藏紅色的橫樑立柱、赭紅色的琉璃,再輔以小面積的色彩或古樸或鮮亮的木雕、彩繪,白色的石階、圍欄、護牆縈繞其間,將寺院主體營造出大氣、莊嚴、祥和的佛教文化氛圍和特色。佛教的神秘色彩也盡顯其中。
飛檐的角度
淨土寺 淨土寺
海正師父在重建寺院初期走遍南北,到過許多寺院,觀察了各類廟宇、殿堂關於飛檐的傾斜角度。他看到有些殿堂的房檐上翹、直指上蒼,認為這樣不憨厚,過份張揚;有些殿堂的房檐則下垂、俯視地面,他認為這樣的建築不精神,沒有生氣。於是海正師父結合這兩種飛檐的特點,各取其中,將曼殊寺的殿堂飛檐設計成我們現在所見的傾斜角度,既不囂張也不木訥,顯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學意境。
獅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既為文殊菩薩的坐騎,淨土寺的石獅可謂數量繁多,形態各異。尤為牌坊樓前的那兩隻石獅,它們不同於中國傳統寺院建築裏的石獅那般毛髮被一個個螺旋狀的髮捲替代,表現出一副憨態可掬的神情。這一對石獅可是毛髮迎風飛舞,肌肉線條突出,個性極其張揚,極具百獸之王的風範,更顯現出西方雕刻藝術品的味道和神采。母獅的後背上有一隻幼獅,只見那小東西翹起圓鼓鼓的屁股,身體向前低伏,唯恐從母親的身上跌下。香客們圍在它的身旁忍俊不禁,不想離去。
智慧燈規則地排列在菩提大道的兩側,相隔數米,便是一個,兩相呼應。從燈座、燈柱到燈頭全部是由從陝西運來的上好的石材精雕細刻而成。仔細端詳智慧燈,才發現雖然它們燈高一致,但外觀並不完全相同。在傍晚的光線裏,它們越發顯現得玲瓏剔透,造型完美。在夜幕降臨時智慧燈吐放出異彩,在菩提大道的延展中為塵世中的眾生指引着方向。
龍柱聞其名,即可辨其型。一隻聖界才可見的祥瑞之物盤繞柱上,一朵朵的祥雲縈繞身邊,龍頭亦靜亦動,龍鬚似在空中飄舞,四爪滲透出一種不可侵擾的力量。龍柱上方一朵盛開的蓮花,托起一株待放的蓮苞。
淨土寺 淨土寺
淨土寺共有石刻的龍柱二十餘根,矗立在寺院的各個角落。
石亭坐落在寺院前的花園廣場內,是由山東選送過來的石材建造而成。四座石亭錯落有致地點綴在曲徑縈迴這中,花壇呼應,奇石崢嶸,清泉幽幽,體現出富有江南味道的園林小景。
花園創計的別有匠心,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景、背景、周邊環境的映襯下,一改江南小景的韻味,體現出一副西洋園林的簡潔與精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