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淞滬鐵路

鎖定
淞滬鐵路的前身吳淞鐵路 [1]  是從吳淞碼頭到上海的窄軌鐵路,因吳淞江蜿蜒流過得名。該鐵路由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的英國資本集團修建,1876年建成通車,全長14.5公里。翌年清政府贖回拆除。20年後(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滬鐵路,線路大體循原來走向,終點延至河南北路,全長16.09公里,1898年恢復運行。
隨着時代的變遷和上海城市交通的發展,這條中國鐵路的“前輩”,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記者從虹口區瞭解到,2000年上海地鐵明珠線(今上海地鐵3號線)開通後,原淞滬鐵路南段(老北站———江灣)和北段(何家灣———吳淞大橋)已拆除。只有中段江灣———何家灣部分作為滬寧鐵路的支線,仍在“發揮餘熱”。
中文名
淞滬鐵路
外文名
Songhu Railway
開通日期
1897年9月1日
線路長度
14.5 km [1] 

淞滬鐵路歷史沿革

1872年,淞滬鐵路第一期工程的終點站就設在江灣鎮 [1] 
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集資興築鐵路。 [1] 
1876年7月3日,從天后宮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灣段正式通車。 [1] 
1876年12月1日,全長14.5公里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1]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援北洋修築軍用鐵路之例,先後兩次向清政府總理衙門建議修築吳淞——上海——江寧之間的鐵路,認為修築此路“有益商務、籌款、海防三端”。並建議此路分為5段籌辦,以“吳淞至上海、上海至蘇州、蘇州至鎮江、鎮江至江寧以及蘇州至杭州各為一段,籌一段之款,即辦一段之路”,並提出預算及籌款辦法。其時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迫於全國輿論,宣佈施行“力行實政”政策,表明要改變過去在建設鐵路問題上的拖延態度。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給甲午戰爭後回任兩江總督劉坤一,要他對張之洞建議修築吳淞至江寧鐵路一事“實力籌辦”。其後,張之洞與直隸總督王文韶會奏將吳淞至江寧鐵路劃歸盛宣懷主持的鐵路總公司辦理。經清政府允准並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滬、後築滬寧”。據此,吳淞上海間的淞滬鐵路得以再建。
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鐵路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盛宣懷為督辦,同時在上海設立事務所。總公司因兼辦淞滬鐵路,不久便移總公司於上海。鐵路總公司成立之初,清政府將修建蘆漢鐵路的餘款移作修築淞滬鐵路專用。淞滬鐵路系中國政府用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條鐵路。
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1897年2月27日)淞滬鐵路開工,由盛宣懷親自駐滬督造,並聘德人錫樂巴主持造路事宜。線路大體循原吳淞鐵路走向,利用舊路基約3/10。翌年六月十八日(1898年8月5日)全線竣工,六月十九日舉行落成典禮,七月十六日(9月1日)正式通車營業。全線建設費用計銀92.58萬兩。至光緒三十年歸併滬寧鐵路改稱“淞滬支線”時止,鐵路總公司前後共投資109.9萬銀兩。
光緒三十年(1904年),淞滬鐵路歸併滬寧鐵路管理後,改稱“淞滬支線”。經過多年運營、擴建,線路、站場設備已有較大的變化。
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淞滬鐵路沿線站屋全部損毀,線路橋樑被炸。停戰後,線路修復,但沿線站屋延至民國23年才重新建成,客貨運輸逐步恢復至戰前水平。民國26年上海淪陷後,日軍鐵道兵將被破壞的淞滬全線修復。民國28年4月“華鐵”成立,淞滬鐵路更名為“吳淞線”。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華鐵”將吳淞線何家灣以北自10千米處至炮台灣一段線路拆除。抗日戰爭勝利後,鐵路局又將何家灣至薀藻浜一段修復。1949年5月,國民黨軍隊困守上海時,張華浜站為潰兵縱火焚燬,全站24股道、42組道岔全遭破壞,鐵路機具器材全部被劫散失。
1949~1962年,淞滬鐵路繼續辦理市郊旅客運輸。1962年,上海公共汽車使用大型客車,市北公交線路延伸至吳淞鎮及上鋼一廠等處,行駛線路基本上與淞滬鐵路平行,加上淞滬鐵路客貨列車對閘北、虹口市區平交道口人車通行干擾較大,經市有關部門與鐵路局議定,淞滬支線旅客列車於1963年初全部停駛。其後,淞滬鐵路何家灣至寶山路區段改作貨物運輸線使用。

淞滬鐵路設備設施

鋼軌枕木:與滬寧線聯軌不久,全線鋼軌均調換與滬寧同型號鋼軌,即每米重43公斤、每根長10.97米。原鋪的鋼製軌枕大量更換為木枕。截至民國10年(1921年),全線鋼製軌枕已基本淘汰。
橋樑:薀藻浜木架鐵橋毀於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戰火中,上海淪陷期間,日軍先修木架便橋通車。民國31年“華鐵”將其改建為混凝土架鋼樑橋,有16.3米上承鈑梁1孔、4.7米工字梁12孔。民國34年為“華鐵”拆除。
車站:初建時設5個車站。後上海改為特別市,華界迅速發展,近郊乘客日漸增多,陸續增加了幾個車站。民國28年“華鐵”將線路自炮台灣北端延伸500米至江邊,增設“炮台灣棧橋”車站。民國33年上海至炮台灣棧橋長16.68千米,共設14個停靠站所。民國34年“華鐵”將何家灣至炮台灣棧橋間一段鐵路拆除。抗戰勝利後,修復至薀藻浜,自吳淞旗站至吳淞貨棧之間岔線亦修復,吳淞貨棧更名為張華浜站
倉庫碼頭:吳淞貨棧碼頭及倉庫,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設備尚齊全。“華鐵”期間碼頭雖有擴充,但於民國34年全部破壞。民國36年由國民政府交通部儲運總局投資,重建木碼頭420米,鋼筋混凝土碼頭120米,統稱張華浜碼頭。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木碼頭全被焚燬。

淞滬鐵路建設規劃

2005年8月,民革虹口區委調研後遞交提案,建議為淞滬鐵路建立紀念性標誌和場景博物館,讓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瞭解歷史,銘記在心。

淞滬鐵路線路參數

淞滬鐵路全線共用地7273公畝。路基全為填土,寬5.34米。鋼軌每米重32公斤,每根長12米,採用1435毫米標準軌距。所鋪軌枕均為德制鋼枕,每千米鋪1250根,道牀全用碎石。沿線有曲線27處,最小半徑為327米,在上海、江灣之間。最大坡道為3.3‰,全線有2處,各長320米。有橋樑8座,涵渠17座。

淞滬鐵路線路走向

淞滬鐵路地處長江、黃浦江合流入海的三角地區,歸屬江蘇省寶山縣境(1958年劃歸上海市管轄)。沿線所經均為沖積平原。建路之初,自上海站(今閘北區東華路)至吳淞炮台灣,全長16.09千米。
淞滬鐵路正線、側線長度歷年屢有變動。初期自上海至炮台灣長16.09千米。民國23年6月,正線16.09千米,站岔線13.86千米,合計29.95千米。民國34年3月,正線16.68千米,站岔線22.04千米,合計38.72千米。1949年6月解放初期複測,正線13.646千米,側線4.547千米。隨着南何支線建成,淞滬全線旅客列車停止行駛,部分站場廢置,1964年全線長13.6千米,1977年全長11.0千米,1978年全長8.6千米。1977年何家灣編組場(到達場)啓用,站中心西移,淞滬鐵路全長縮減為8.1千米,沿線除江灣站保留以及寶山路站封存外,各站均已拆除。
與淞滬鐵路聯軌的支線有三民路支線、虯江碼頭支線、新興支線、何真支線。
淞滬鐵路沿線現狀

淞滬鐵路線路車站

淞滬鐵路初期,設上海、江灣、張華浜、薀藻浜、炮台灣等5個車站。除張華浜外,各站都有交會車股道,江灣站為三股道。

淞滬鐵路歷史意義

淞滬鐵路的前身是中國最早的鐵路———吳淞鐵路,1876年7月3日江灣段正式通車時,由於此前中國從來沒有過鐵路,鐵軌兩旁觀眾“立如堵牆”。此後的100多年間,淞滬鐵路見證了上海開埠後的榮辱興衰,也經受了淞滬會戰炮火的洗禮。 [1] 
淞滬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當年海上物資經有淞滬鐵路運往市區,為上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