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倫·凱特

鎖定
海倫·亞當斯·凱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殘疾教育家,又譯為海倫·海勒。
中文名
海倫·凱特
出生地
亞拉巴馬州
出生日期
1880年6月27日
逝世日期
1968年6月1日
職    業
教育家
海倫·凱勒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她在1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次連續幾天的高燒,治癒後留下後遺症,被迫失去視力和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 沉思
在導師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幫助下,海倫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説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五種文字的著名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海倫加入了美國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曾著有《我是怎樣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和《我為什麼要加入 IWW》兩篇文章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但西方歷史教科書往往褒揚海倫·凱勒早年與疾病抗爭的故事,而其成年後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事實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師告訴我的那些謊言-美國曆史教科書犯下的錯誤》書中曾提到這一點。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鉅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
、真實而偉大的一生,許多文字還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海倫·凱勒》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試用本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我的老師》選入北師大版初一教材,《再塑生命》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中的生命之歌。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共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  然而,正是這麼一個幽閉在盲聾世界裏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蹟,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藉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自由勳章。她的事蹟曾兩次被拍成電影。其故事還被編入蘇教版五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9課,題目是《海倫·凱勒》,還被編入了八下人教版語文課本第5課,題目為《再塑生命》也被編為小學英語第十二冊第八模塊課文。  莎莉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莉文老師那裏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water'水”這個詞,海倫·凱勒總是把“泥”和“水”混為一談。到後來,她不耐煩了,把老師給她的新洋娃娃摔壞了。但莎莉文老師並沒有對海倫放棄,她帶着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water'“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海倫後來回憶説:“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於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這個水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  不過,莎莉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説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説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説話的嘴型,所以,儘管她不是不能説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説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莎莉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説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礙學會説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
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地過生活。  1968年,海倫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蹟,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莉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傳遞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海倫·凱特人物生平

海倫·凱特命運改變

海倫·凱勒,美國的女學者,一歲半時因病成了一個盲聾人。在家庭教師莎利文熱情關懷、精心輔導下,她憑着自己頑強的毅力,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佛大學女子學院,1904年畢業。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讚揚。  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其父親亞瑟·凱勒上尉(Arthur Keller)是當地軍隊的最高長官,為人是極為豪爽好客的人。出生之時原為健康的嬰兒,但卻在19個月大的時候患了急性腦炎,從此失去了聽覺和視覺。然而,她仍然努力的保持着和外界的聯繫,運用自己的手語和家庭成員交流。但是,隨着年歲的增長,這樣的交流不再能滿足她,她的脾氣開始變得暴躁。全家人對她的狀況都很擔憂。海倫6歲時,在其家庭醫生的協助下,她的父母邀請柏金斯盲人學校的約翰娜(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麥西(Johanna(Anne)Mansfield Sullivan Macy)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啓蒙導師。

海倫·凱特得遇良師

莎莉文老師十分有愛心,她首先了解海倫的脾氣,她終於知道凱勒的脾氣會如此躁動,是因為父母不忍看她做錯事(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被懲罰的模樣,於是在她做錯事時都給她糖吃,所以莎莉文老師必須要糾正這些父母的錯誤行為,並且與她建立互信的關係,再耐心的教導海倫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陸續學懂了鮮花、水、太陽等,並認為愛就是那温暖的陽光。其後再教導海倫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在經過一番訓練後,她父母在她10歲時聘請了霍勒斯曼學校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導其説話,而海倫最終亦學會了説話,她把中指放在老師鼻子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對於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來説,這是十分艱鉅的事情。在父母和莎莉文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海倫對世界改觀,開始努力向學,認真做人。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物。有一回,下大雨,她坐在樹上不敢下來,是老師幫她的,可見老師的好。

海倫·凱特進入學校

1898年,海倫·凱勒進入了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女子學校(The Cambridge School for Young Ladies)。1900年秋季再申請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就讀,這對於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而言,可説是難以置信。最後於1904年以優異成績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併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而這麼多年來莎莉雯老師則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並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讓凱勒能瞭解其內容,可説是對海倫不離不棄,因此海倫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海倫·凱特教育大眾

海倫於1924年組成海倫·凱勒基金會,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係顧問。其後她在國際獅子的年會上發表演説,她要求獅子會成為“協助失明人士戰勝黑暗的武士”。並説:“我為你們開啓機會的窗,我正敲着你的大門。”1946年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國際關係顧問,並開始周遊世界,共訪問35個國家。她盡力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並常去醫院探望病人,與他們分享她的經歷,以給予他們生存意志。她同時亦為貧民及黑人爭取權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海倫·凱特名垂青史

海倫·凱勒享年88歲。而在她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人類善良的表現,相信她的事蹟能成為後世的典範。”

海倫·凱特人物介紹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蹟,或者説,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着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甦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説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説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裏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都難以想象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悦。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裏,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她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蹟。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覆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説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海倫·凱勒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儘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説《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温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説,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裏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着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説:“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説:“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着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範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蒐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燬,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着: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雯·梅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讚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温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於人類精神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 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海倫.凱勒被視為本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倫·凱特人物解析

如果我現在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怎麼想,怎麼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假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絃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假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假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嚐每一口佳餚吧,假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嚐。人啊!為什麼總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呢!為什麼總要如此的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會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 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後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轍,我寧可現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在出生後19個月的時候就因為猩紅熱而導致失聰失明成了個聾盲人,然而卻奇蹟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特海倫的不幸

一個女嬰誕生在亞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這個女嬰就是海倫·凱勒。她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當一個音樂家呢!然而在她二歲的時候,一場重病(猩紅熱病)奪去了她的聽力、視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她彷彿置身於黑牢裏無法擺脱。在她五歲時,家裏又添了一個妹妹:密爾特蕾特。海倫每次不能馬上吃到餅乾,把洋娃娃放進搖籃裏時有一個軟軟的東西已經在裏面了,每次想爬到媽媽的膝蓋上時,那個軟軟的東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搖籃,如果不是媽媽及時趕來,也許她的妹妹就會摔死。但是對於這一切,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小海倫卻沒有絲毫歉疚。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直到莎利文老師的到來。

海倫·凱特海倫的轉變

由於海倫自幼失聰失明,家人不得不請一位老師來教育她,通過帕金斯學院的院長亞納克乃斯先生的幫助,為海倫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師去輔導她。就是莎莉文改變了海倫的一生。經過長途火車旅行之後,安妮·莎莉文老師於3月3日坐着馬車平安到達了塔斯咯比亞,當莎莉文老師到達海倫家門口時,她看到的海倫像一隻掉進水裏的小貓:棕色的頭髮散亂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髒。在海倫的記憶裏,坐馬車來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裝有糖果和玩具等東西。於是,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掏了出來,莎莉文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提箱,可是海倫很生氣的向她衝去,要不是海倫父親的制止,兩人就都滾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發生了一場早餐戰爭。之後的種種事情把海倫的桀驁不馴的性格軟化了。最後海倫屈服了,她學會了説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凱特海倫·凱勒國際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Inc 簡稱HKI )  海倫凱勒國際由海倫·凱勒與其他美國人於1915年創建,宗旨是協助政府開展防盲,着重於融入社會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獨立生活的康復等工作。HKI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各國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規劃。它還從事對營養不良及由維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乾眼病、沙眼及其它傳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項目,同時也為白內障致盲復明提供手術服務。在具備條件的地方,HKI都將防盲項目與初級醫療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海倫·凱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在一歲零七個月時,突如其來的猩紅熱產生的高燒使海倫失明、失聰,成為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由於聾盲兒童沒有獲取正確信息的途徑,心靈之窗被禁錮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氣暴躁。7歲那一年,名為安妮·莎莉文的女老師來到她的身邊,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莉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莉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説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説出“這是温暖的”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莉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着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温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説,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她喜歡信馬由繮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歡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蓮散發出的芬芳來辨別方向。她還喜歡騎着雙人自行車兜風,在飛馳中體會力量和速度,並像男孩子一樣喜歡在國際象棋的較量中鬥智鬥勇……她還愛大自然,站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前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間勝景,聽不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可以從空氣的震顫中領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壯觀。  在博物館和藝術品商店裏,海倫就像用手指去“觀察”寫在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一樣,可以用靈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臘雕塑之美,從那些變幻的線條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維納斯的秀美。1937年,海倫訪問日本時受到特殊禮遇,被允許用手撫摸皇室的藝術珍藏和被視為日本國寶的中國鑑真和尚塑像。  海倫師從莎莉文學習三個月後,就開始嘗試用稚嫩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信。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誌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許多人不相信,如此優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個聾盲人之手。雖有馬克·吐温為此作證,還是平息不了懷疑。不過海倫平生的成就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專着14部。一個世紀以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成就來説,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如果説海倫那種緊緊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毅力令人鼓舞的話,那麼她的愛心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剛開始跟莎莉文老師學習的時候,聰穎的小海倫很容易就學會了拼寫身邊許多物品的名稱,可是卻理解不了“愛”這種非常抽象的名詞。年輕的莎利文把她的愛心化作無比的耐心,使得海倫越過了盲聾學生學習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小海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莎莉文老師的愛心。憑着這份愛心,10歲的海倫為一個5歲聾盲兒童成功地募集到了兩年的教育費用。也許從那時起,她就已經立志要幫助世界上所有像她這樣需要幫助的人。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從海倫童年時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邀請她到白宮做客,還被政府稱為全美三十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榮獲過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 “自由獎”,並被譽為美國的高級公民。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蹟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八十歲生日那天,宣佈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1968年6月1日,89歲高齡的海倫走完了傳奇般的一生。  人類在發展的歷程中,有着許多寶貴的共同點。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制度下的人們都能從海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勵鬥志,這是因為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同自身弱點拼搏的精神,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27日  海倫·凱勒(1880-1968):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温説:“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週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在海倫·凱勒一生的88年中,她僅在生命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之後她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又盲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蹟。她不但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説話,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啓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3)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猩紅熱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着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説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説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裏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瞭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説話了。  莎利雯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裏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九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蹟,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莉雯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4)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莉文簡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西部的一個小村裏。她的父母於1860年初從20多年一直五穀不收的故鄉愛爾蘭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親給附近農場打短工的工作,餬口問題總算解決。但是,不幸一直盤旋在這個家的周圍。安妮2歲多的時候,罹患了很嚴重的沙眼。貧窮耽誤了治療,安妮的視力惡化,脾氣也因此變得較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親因肺結核去世,酗酒的父親狠心拋棄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瑪麗。後來,在父親家族其他成員的“臨時收養”及“張羅策劃”下,3歲的妹妹瑪麗被其姑媽收養,而10歲的安妮和7歲的吉米則在1876年2月 送進了離家千里的德士堡貧民救濟院--一所容納了900多位老弱病殘人士的大雜院。  噩夢才剛剛開始。3個月後,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帶來的臀部結核瘤病在救濟院離開人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這個世界沒有幾個人關心小安妮的悲傷和孤單,直到救濟院新來的、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禱告和星期天彌撒儀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現。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説:“安妮,你不應該再呆在這兒,我要帶你離開。”  巴巴拉神父有一個朋友在馬薩諸塞州羅威郡的天主教慈善醫院當醫生。其時,安妮的視力已經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帶安妮去看眼疾。  就這樣,11歲的安妮離開了救濟院,住院治療眼疾。但不幸的是,手術很失敗,安妮的視力甚至比術前更糟糕:僅剩下光感,近似於失明。儘管後來又施行了幾次補救手術,但均以失敗告終,醫生宣告:盡力了,且無能為力了。  安妮必須出院。而此時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團之命,遠赴他鄉傳教。失明的安妮無依無靠,又被送回救濟院--這個她深惡痛絕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單、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運的轉機。  這個轉機在1880年來到了。一次,安妮打聽到,救濟院將迎來一個考察團,團長叫法郎·香邦。安妮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有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日子。那天,安妮終於放下膽怯,對考察團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聲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學!請讓我上學吧!  來自上帝的憐憫  上帝給了安妮憐憫。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馬車進入了伯金斯盲人學校的校園。  14歲的安妮與一幫5、6歲的幼兒同班,因為從沒有進過校園的安妮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更毋論任何閲讀的能力了。可憐的孩子因此被同學戲稱為“老安妮”。  經過漫長的盲校磨礪,在老師的幫助下,安妮長大了。在學校假期來臨的時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後來學校幫安妮在波士頓南邊找到一份整理、清掃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間時,常和房客聊天,並由此有機會認識了一位給安妮熱心推薦醫生治療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來福醫生帶給了安妮。兩次手術後,安妮的視力恢復了!儘管視力所及,依然模糊,屬“半盲”狀態,但安妮已經很知足了!  這一年,安妮16歲。  1886年8月,安妮從盲校畢業了。  接下來何去何從?正在安妮為出路煩惱的時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義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長的來信--  親愛的安妮:別來無恙?寄上凱勒先生的來信,請仔細看一看。凱勒先生為他又聾又啞又盲的小女兒尋求一位女家庭教師。你有興趣應徵嗎?請來信告訴我。  請代問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樂!  你的朋友 安那諾斯  就是這封簡短的信,改變了安妮、也改變了海倫的命運。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莉文長途顛簸,來到了阿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甘比亞,見到了比自己小14歲的海倫·凱勒(海倫生於1880年6月27日 )。這是蘇利文老師人生中的第一個學生,也是她唯一的學生。  老師的幸福和憂傷  1900年秋天,海倫進入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莎莉文老師陪她上課,用手語給她翻譯教授的講課。  1902年,哈佛年輕講師約翰·阿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雜誌的專欄文學批評作家)在幫助海倫編輯整理傳記《我的生命故事》的過程中與莎利文老師相識(梅西先生後來學習了手語,並在一個時期成為海倫版權事務等方面的經紀人)。1904年,海倫從哈佛畢業的那一年,這位比莎莉雯老師小11歲的小夥子,愛上了莎利文,並向莎利文求婚(儘管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莉文老師與梅西先生結婚。莎莉文在決定結婚前,甚至做了這樣的考量:自己死後,就可以拜託年齡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來接着照顧海倫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儘管後來的事實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歲就去世了,比莎莉文老師早去世4年)。  莎莉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變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這個名字陪伴她到離開人間,即使在他們離婚之後。  1913年5月,莎莉文老師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現問題。梅西先生一個人跑去歐洲旅遊去了。不久,托馬斯.玻麗進入了莎莉文和海倫的生活。  別人對莎莉文婚姻出現問題的原因有過各種猜測,也有人對梅西先生在離婚後還寫信來要錢的做法頗有微詞。但是,猜測是別人的,痛苦是莎莉文老師的。她傷心地説: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莎莉文老師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馬斯.玻麗第一次離開海倫,去玻咯黎哥療養。但即使在療養的時間裏,她也是頻繁地給海倫寫信。這也是她和海倫相遇後,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離開”。直到66歲,1936年10月20日,她永遠地離開人世。  1930年,托馬斯.玻麗去世;1968年6月1日,89歲的海倫也去了那個世界。

海倫·凱特堅持記憶法

美國著名盲聾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小時候患上了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正誤,她説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説,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要學會讀書、寫字、説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為了能清楚地發音,用一根小繩拴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為了使寫出來的字不至於歪歪扭扭,她還自制了一個木框,裝配了一個滑輪練習寫字,當然莎莉文老師也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她讓海倫將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讓海倫感受發聲的震動來練習説話。海倫把自己的學習分成四個步驟:  每天用三個小時自學。用兩個小時默記所學的知識。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用三個小時所學的知識默寫下來。剩下的時間她運用學過的知識練習寫作。在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她只有一個信念:她一定能夠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記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每天堅持學習10個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還有不屈不撓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能熟練地背誦大量的詩詞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後來,一本20萬字的書,她用9個小時就能讀完,並能記憶下來,説出每章每節的大意,還能把書中精彩的句、段、章節和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在2小時之內寫出來。海倫的記憶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據説,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一個博士生聽到海倫·凱勒的事蹟後,很不服氣,決定要和她比試比試。在嚴格的時間規定和教員的監督之下,他們進行了3輪比賽,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倫的頭上。經過學習,海倫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寫作關,先後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讚揚與褒獎。  馬克·吐温説:“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1959年,聯合國發起了“海倫·凱勒”運動,號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學習。  海倫凱勒是世界上少有的堅強人物。

海倫·凱特名言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  因為在我生活的漫長黑夜裏,我讀過的書以及別人讀給我聽的書,已經變成一座偉大光明的燈塔,向我揭示出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最深泉源。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要靠心靈去感受。  愛是摸不着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  僅僅靠觸覺就能感受到這麼多的幸福,那麼,如果能看見,我會發現多少更美好的東西啊!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  不懷希望,不論什麼事情都做不出來。  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動儀。通過房屋到處感覺到的振動,我能猜出每天都在發生什麼事情。  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  死亡只是從這個房間搬遷到那個房間,可是我可能跟別的人不太一樣,因為我在那個新的房間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東西了。  我們分明是不一樣,能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互相不一樣。不是感覺不一樣,而是使用感覺的方法不一樣。只是為了找到超越感覺的智慧而展開的想象力和勇氣不一樣而已。  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  我努力求取知識,目的在於希望日後能使用,為社會貢獻一點力量。  只要是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將全力以赴。  我的任務是練習,練習,不斷地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將我絆倒,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讓我所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有了勇氣。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説,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  我用整個身心來感受世界萬物,一刻也閒不住。我的生命充滿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蟲,把一生擠到一天之內,生命或是一種大膽的冒險,或是一無是處。  我只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忘卻自我中有着快樂。因而,我要努力把別人眼中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把別人耳中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把別人唇上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  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就讓我的心超脱我的軀體走向人羣,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殘忍的命運擋住了入口,我會不甘願地質問命運為何作這樣專橫的宣判,因為我的心尚未馴服,仍是狂熱的;但刻薄無情的話到口裏,我的舌頭卻沒有説出來,像還未落下的淚,又流回我的心中。  只要朝着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這就可能顯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