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逝

(王安憶著中篇小説)

鎖定
《流逝》是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中篇小説,發表於雜誌《鐘山》1982年第6期。
該小説講述了一個資本家家庭在十年動亂中的生活境遇和變遷,主要塑造了主人公歐陽端麗在歷史的遭遇面前,在命運浮沉之中,進行了一次角色轉型。小説將女性人物置於文化大革命敍述與世俗生活的交叉書寫、都市底層民間社會的表現以及歷史與個人命運的關係之中的表現,深刻揭示出時間流逝中女性命運由“外”而“內”的變化,探索其主體性問題。 [1-2] 
作品名稱
流逝
作    者
王安憶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82年11月
字    數
約5萬字

流逝內容簡介

歐陽端麗受過高等教育,在風華正茂的時候嫁給了富家子弟張文耀,然而“文革”的風暴掃蕩了一切,家被抄,房被封,她和她的家庭從天上跌落到地下,由富足變為貧困。端麗飽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畏懼與不安中艱難度日。她成了一個家庭主婦,為一家人生計而操勞奔波,提籃買菜,計算柴米油鹽。為養活家人,端麗放棄了以前的“臉面”,給別人看小孩,進工廠做着枯燥無聊的工卻沒有一絲怨言。“文革”結束後,張家的被抄物資退還了,端麗也和張家其他人一樣回到原來的生活中,重複着當闊太太的生活步調。她開始請病假不再去工廠,不再和小市民一起上班、大早買菜。 [1]  [3] 

流逝人物介紹

歐陽端麗:故事主人公。歐陽端麗出生於富裕家庭,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大學畢業後,不願去甘肅工作,高傲而美麗的她嫁給了瀟灑俊逸的資本家少爺張文耀,過着錦衣玉食的享樂生活。文化大革命將端麗的這些生活付之一炬,給他們留下的只是無盡的貧窮與窘境。生活境遇的改變引起她思想的變化,她由昔日的少奶奶變成一個勤勞能幹、果斷多智、主持一家人家政的婦女。 [1]  [3] 
來來:端麗的兒子。來來文革後變得又瘦又高,跟小時候完全不一樣,對吃的熱心轉移到了學習上面。每天在小煙紙店站了八小時櫃枱,晚上還要用功到十一二點。端麗要給他買進口手錶,他毫無興趣。端麗看着他拼命讀書,心疼地發了一通讀書無用的牢騷,來來不以為然,依然沒日沒夜地苦讀,終於考上了名牌大學。
咪咪:端麗的女兒。出生不久就碰上文化大革命,可謂生不逢時。她從小就非常喜歡做事,幫助媽媽排隊買東西,從不急躁不擅離崗位,總是乖乖地站着,無論排多久都沒有怨言。媽媽無論讓她幹什麼,她都歡天喜地,做每一件事都貫注了十二分的興趣和認真,似乎這些瑣事有着無窮的趣味。文革後家裏條件好了,可她一心只想着學習,想着考重點中學的高中。 [4] 

流逝作品鑑賞

流逝作品主題

小説集中探討的是文革十年對於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它沒有像其他傷痕文學作品那樣正面揭露和批判,而是把筆觸伸向人心的深處,竭力展示十年苦難歲月帶給心靈的影響和變化。對於端麗來説,她內心發展出一種根深蒂固的實惠精神。所以文革結束後,她要像丈夫所説的那樣準備“贖回十年”,因為她覺得“那十年是白過了”。這是文革之後大多數有錢人盡情吃喝玩樂的普遍心態。可不多久他們又被空虛無聊鬧得疲憊不堪。孰不知,贖回十年最有意義的途徑,不是彌補十年沒有享受到的快樂,而是要從十年的時光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再重新開創未來的美好生活。 [4] 
小説講述了三個階段的故事:“文革”前、“文革”十年、“文革”後。在前兩個時間段中,隨着歐陽端麗從少奶奶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作者也從同情她變為讚賞她。但小説又設置了一個“文革”後的時間段,在這裏事情發生了急轉彎,端麗一點一點地恢復了少奶奶生活。從表面看來,似乎隱含作者在遺憾時間的白白流逝。“文革”結束後,這一家人社會地位又從人人可欺的走資派躍升為時代的精英。對於過去的十年,在家人的眼中似乎成了一個空白,這十年是憑空從他們的身上割下了一塊無用的贅肉。作者設置了咪咪這個人物,這是一個被作者賦予了希望的理想人物,她是張家唯一一個不變的人,是可以證明這十年時間沒有白白流逝的人物。正因此,她是一種象徵,她象徵着這個世界庸常的一面,也正因庸常,才有了堅韌的生存力。在這個家,咪咪是個異類,她象徵了底層人民特有的樸素和堅忍,雖然沒有輝煌燦爛的人生,卻具有在人生劇變中也能從容生存的生命活力。這是一個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隱含作者本來寄託在端麗身上的理想。 [2] 

流逝藝術特色

《流逝》與當時在“文革”敍事中佔主流政治話語的宏大敍述完全不同,小説另闢蹊徑,將“文革”抒寫深入日常生活,關注的不再是如火如荼的鬥爭場面,表達的不再是人道主義式的價值評判,而是選擇主流話語所不及的縫隙、整體結構所不能整合的邊角,來作為自己的敍述角度,豐富關於“文革”的集體記憶,這也是王安憶一貫的敍事風格,她把筆觸深入日常生活,在細枝末節處抒寫女性與社會的互動。
王安憶的小説常以“衣食男女”為敍事的着力點,《流逝》在有意無意中,展開了一幅世俗生活畫卷,這幅畫卷的主調就是“衣”與“食”。小説一開篇寫的就是女主人公歐陽端麗起早買菜的場景,奠定了作品的基調,文本圍繞着吃和穿來展開敍述和塑造人物形象。小説以“愁吃”開篇,完全從衣食住行這些細枝末節處表現這個富貴之家如何一步步被迫放棄享受,變成了只要能維持生計就滿足的平凡庸俗的市民。敍述者對柴米油鹽小事的關注,表達了自己的姿態:歷史是由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所延續的,政治與革命只是這個世界鬥爭的一面,還有庸常的一面,那些沉默的被忽略的小人物也有他們的歷史。 [2] 

流逝作品影響

小説《流逝》曾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後被改編為電影《張家少奶奶》。 [5] 

流逝作者簡介

王安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長篇小説代表作有:《長恨歌》《富萍》《啓蒙時代》《天香》《匿名》等。《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啓蒙時代》獲第二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中篇小説《流逝》《小鮑莊》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短篇小説《本次列車終點》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説獎。王安憶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6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6] 
參考資料
  • 1.    許燕.堅守抑或超越——由《流逝》看王安憶筆下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34-35.
  • 2.    葛延峯.意識形態與世俗生活夾縫中的底層女性書寫——重讀王安憶小説《流逝》[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05):49-53.
  • 3.    王怡菲.論王安憶《流逝》中的上海市井女性形象[J].漢字文化,2018(S2):63.
  • 4.    張公善.生活的韻味——析王安憶小説《流逝》的生活觀念[J].職大學報,2009(03):42.
  • 5.    裴豔豔.王安憶小説主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7:166.
  • 6.    王安憶:從文字中你可以想象出我對生活的熱情  .中國作家網.2017-09-13[引用日期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