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鮑莊

(王安憶著中篇小説)

鎖定
《小鮑莊》是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中篇小説,首次發表於雜誌《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
該小説主要講述了一個小村莊小鮑莊幾户人家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命運。其中,小鮑莊遭到洪水的滅頂之災,一個孩子撈渣為了救孤寡老人鮑五爺而犧牲。小説通過對神話的借用和置換形成了它宏大的書寫視閾與審美氣象,運用反諷藝術在顯性和隱性的雙重話語對峙中發現了失根的歷史真相,通過多重象徵意藴探討了人類命運、人類苦難、人類文化等宏大命題。 [1] 
1987年,《小鮑莊》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 [8] 
作品名稱
小鮑莊
作    者
王安憶
作品出處
《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85年
字    數
約49000

小鮑莊內容簡介

小鮑莊的祖先因治水失敗而自我懲罰,遷到鮑家壩下的低窪處而形成了小鮑莊。鮑彥山得了第七個小子,取名鮑仁平,小名撈渣,正值此時鮑五爺唯一的孫子社會子得幹癆死了。長大後的撈渣尊敬老絕户鮑五爺,使鮑五爺改變了“社會子叫撈渣抓了替身”的想法。小鮑莊中,鮑彥山收養了要飯女小翠,鮑秉德照顧瘋妻……有許多人做着“仁義”的事。但實際上,鮑彥山收養小翠更多的是一種利益的盤算:小翠再過幾年就會成為家庭的勞力,沒有教育費用,節省結婚費用。鮑秉德照顧瘋妻的名聲被鮑仁文傳播出去之後,內心怨恨着鮑仁文。
小鮑莊發洪水了,撈渣因搭救洪水中的鮑五爺而失去生命。撈渣死去,村民反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小鮑莊從物質生活的貧困和苦難中得到救贖。鮑秉德的瘋婆娘在洪水中離奇失蹤,使他再娶;鮑仁文從撈渣的死中獲得創作靈感,創作了報告文學,如願成為作家;鮑彥山家受到縣裏經濟扶持,蓋了新房;撈渣大哥建設子到農機廠上班,吃了商品糧,上門提親的不斷。 [1]  [2] 

小鮑莊創作背景

王安憶曾做過説明,小説源於一次採訪時沿途聽到了許多故事,尤其是“補鍋匠”(“拾來”的生活原型)和“小英雄”(“撈渣”的生活原型)的故事,引起了她對插隊生活的許多回憶,她覺得這件事很有意思,這就是《小鮑莊》的初衷。此外,寫這篇小説最明確的念頭,是尋找一種與過去所看慣也寫慣的截然不同的結構方法,尋找自己的敍述方法。 [3] 

小鮑莊人物介紹

撈渣:本名鮑仁平,小名“撈渣”。撈渣滿地爬的時候就親近人,他眼睛彎彎的,小嘴彎彎的,大人們説他看上去“仁義”。全村人人都喜歡撈渣,只有鮑五爺因為孫子社會子的死遷怒無辜的撈渣。鮑五爺叫撈渣“鬼”,但這個“鬼”用笑臉面對他,給他送飯,陪他聊天,給他捂被窩,最終感化了他。撈渣到了該上學的年紀,卻因家庭的貧困而主動把機會讓給了哥哥文化子。撈渣以純淨高尚的仁義德行真誠善良地對待他人,對待世界,直到洪水來時,為救鮑五爺而死。 [4] 
小翠子:她是個知恩圖報的人,被鮑彥山家收養後,無怨無悔地為這個家付出,每天不是割豬草,就是挑水、磨面。可恩情不能用愛情報償,小翠子不願犧牲自己的愛情。所以,當得知鮑彥山家裏的打算讓她和建設子圓房時,她跑到莊東頭大柳樹前嚎啕大哭,反抗強烈。除了其自身年齡不夠大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愛着文化子,為了守護這份純潔的愛情,小翠子不久便離開了小鮑莊,直到建設子結婚那天她才回來。
鮑仁文:他被村民稱為“文瘋子”,對大家來説,他是一個異己分子,村民從心底裏瞧不上他。可是,鮑仁文卻胸懷大志,中學畢業後一直勤奮地寫作,渴望成為一名大作家。面對大家的譏諷和嘲笑,他不動聲色,知道自己不能像眾人那樣過下去,他也懂得用手中的筆記錄小鮑莊的人和事。 [5] 

小鮑莊作品鑑賞

小鮑莊作品主題

《小鮑莊》的悲劇起源於祖先的贖罪,也終結於最後一個仁義之子撈渣的贖罪。小鮑莊祖先因治水無效而給子孫帶來數不清的難,撈渣卻因洪水奪去生命而救贖了一切。故事最後,撈渣的墳上長了一些青青的草,在和風裏微微搖擺着,一隻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嫩草。這種美麗和諧的畫面,是在結束悲劇之後再次開創的新世界,生命經過一次輪迴,又回到最初的自然狀態。如果説小説開頭關於小鮑莊祖先的故事飽含了人類悲劇性的命運,充滿着歷史感和厚重感。那麼撈渣的命運,則是對人們生活的精神支柱即“仁義”的控訴,它造成了民族生存的悲劇,充滿着強烈的現實感。
小説塑造的是一個虛化了時代特徵的現實世界——洪水帶來了災難,災難造成了貧困,貧困形成了愚昧。這其中藴藏着濃厚的悲劇色彩,而悲劇的產生與“仁義”息息相關。小鮑莊的產生從贖罪而開始,又靠義舉來堅守。如“小鮑莊的名聲可響了,方圓幾百裏都知道,這莊上的人仁義着呢”。在這種名聲下,這裏的人們在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仁義文化”思想下的集體無意識,並深深地內化在全莊人的生活和行為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救助、寬容、扶持,一代代傳承下去。然而,“仁義”文化在這個封閉的農村逐漸異化,展現出其虛假和病態的一面。如鮑秉德做夢都想有個孩子叫他“大”(即爸),卻不得不忍受瘋妻,秉承“仁義”而獨身。千百年傳承的倫理道德,打着“仁義道德”的幌子,不折不扣地扮演着無情無義劊子手的角色,人性被壓抑,理想被剝奪,生命被摧殘。 [6] 

小鮑莊藝術特色

反諷
小説中,撈渣之死以後的內容,反映出了對於小鮑莊仁義精神的反諷意味。撈渣死後,鮑仁文把撈渣救老人的事情寫成了報告文學,投到幾家刊物上。鮑仁文的報告文學開始被報社壓起來了,後來,臨近三月,三月份是禮貌月。領導上要他們好好地抓一個典型,以配合五講四美的宣傳。於是他們又想起了這篇報告文學,重新找出來看了一下,傳閲了一下,都覺得事蹟是可以的。就是文章還要潤色,並且要更加充實加強撈渣幾年如一日照顧五保户這一情節。這個細節已經顯出了對傳統文化中美好品德的反諷意味。
因為,撈渣救人和照顧鮑五爺本來是傳統文化中仁義美德的自覺體現,這裏,為了配合美德宣傳,要把仁義美德進行潤色再加以主動宣傳,上升到一個政策高度,這種行為本身就具有反諷性。更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撈渣的事蹟被報道之後,他被省團委評為少年英雄,這使整個小鮑莊得到了意外的榮耀。一方面,先是小鮑莊全體師生來給撈渣掃墓,後來遷墳、造碑,縣裏小學、鄉里小學、小鮑莊小學都有學生來。另一方面,小鮑莊中與撈渣有關係的人相應也獲得了榮譽或利益:鮑仁文因報道撈渣的事蹟受到了小鮑莊人的尊敬;拾來因下水打撈撈渣而獲得了在家庭和小鮑莊的地位;撈渣家蓋上了房子,哥哥建設子被派到農機廠上班,吃了商品糧,娶上了媳婦。
從以上小説內容中,不難看出,撈渣的仁義形象和行為因社會力量的大力宣傳而失去了美德的原來意義,不管是學校師生的掃墓也好,或是人們的參觀,還是遷墳建碑的改觀,都把撈渣作為一個美德符號樹立起來,從而瓦解了撈渣作為仁義之子的自然本真面目。況且,撈渣死後,與撈渣有關係的人一個個獲得了撈渣生前所沒有的榮譽和利益,這種富有功利性的報償與受惠更是對仁義的強烈諷刺。 [7] 
象徵
小説中,洪水代表着四重意藴,第一重是洪水災難,第二重是人類重生,第三重是政治災難,第四重是文化災難,呈現出逐漸深化和逐漸嚴重的過程。首先,小説象徵性地再現了人類上古時期洪水的情形,引出了小鮑莊祖先治水的故事,也開啓了小鮑莊的苦難歷程。其次,洪水神話也代表着人類的重生。在中西神話中,都有二次洪水的情況發生。洪水過後,人劫後餘生,繼續新的生活,創造新的世界。再次,洪水代表着“文革”政治洪水。作者點出“一千里外的北京,正進行着一場江山屬於誰的鬥爭。一千里外的上海,整好了裝,等着發槍了”這象徵着歷史的“洪水”已經蓄勢待發,與封閉停滯的小鮑莊時空形成鮮明對比,“文革”的暴力、非理性摧毀了人們關於人性與生命、生活的基本信念,為整個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最後,洪水象徵着新的社會思潮,即隨着改革開放隨之而來的商業文化大潮和現代文明。它呈現的並不是一個再創過程,而是一個滌盪和毀滅過程。隨之而來的商業文化大潮沖洗着古老的中國文化,使之有了危機。這場唯利是圖、以利益為基本導向的文化衝擊波迅速地蔓延到小鮑莊,而代表仁義精神的撈渣已是斯人遠去,他所代表的仁義精神也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1] 

小鮑莊作品評價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我們透過《小鮑莊》所提供的同一塊空間,同時看到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與非現實世界。也是兩個故事:一個現實的淮北農村救災的故事與一個有關人類命運史的《聖經》故事。它們像兩張照相的底片疊合在一起曝光顯影,由雙重迭影,達到了深層象徵。一個純潔的孩子的死,本身固然是非功利的,但他使現實中的小鮑莊居民擺脱了各種困境。這種荒誕色彩的故事背後,包含了對至今還在社會生活中起着作用的造神運動的絕妙諷刺。 [9] 

小鮑莊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版本信息
1986年
上海文藝出版社
-
小説選集
2002年
7-5321-0090-1
王安憶作品系列
2009年
花城出版社
978-7-5360-5719-7
中篇小説金庫之一
2018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
978-7-5313-5472-7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
2021年
花城出版社
978-7-5360-9102-3
百年中篇典藏 [10] 

小鮑莊作者簡介

王安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長篇小説代表作有:《長恨歌》《富萍》《啓蒙時代》《天香》《匿名》等。《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啓蒙時代》獲第二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中篇小説《流逝》《小鮑莊》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短篇小説《本次列車終點》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説獎。王安憶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6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8] 
參考資料
  • 1.    史玉豐.《小鮑莊》的敍事藝術[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1):54-58.
  • 2.    劉嘉任,陶士雲.民族文化的寓言——重讀王安憶《小鮑莊》[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32(10):88.
  • 3.    20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潮流化”問題  .中國作家網.2021-11-30[引用日期2021-12-27]
  • 4.    李玲晉.《小鮑莊》象徵意象分析[J].大眾文藝,2015(13):36.
  • 5.    馮啓佳.王安憶的《小鮑莊》的仁義主題[J].文學教育(下),2015(12):83.
  • 6.    王葒,馬言,劉婷婷.自然的迴歸與生存的悲劇——淺論王安憶《小鮑莊》[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06):69-70.
  • 7.    裴豔豔. 王安憶小説主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7:114-115.
  • 8.    王安憶:從文字中你可以想象出我對生活的熱情  .中國作家網.2017-09-13[引用日期2021-12-28]
  • 9.    陳思和.雙重迭影·深層象徵——談《小鮑莊》裏的神話模式[J].當代作家評論,1986(01):18.
  • 10.    小鮑莊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