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陽讀書音

鎖定
洛陽讀書音,並非古代的洛陽口語,更不是現今的洛陽方言,而是洛陽太學裏教學採用的標準讀書音。是古代的唯一標準語音。漢語起源於中原,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中華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裏中國人都説洛陽讀書音;洛陽讀書音仍保留在京劇“韻白”和客家方言中。 [3] 
中文名
洛陽讀書音
使用年代
夏至清朝中後期
使用場合
辦公、奏對、會議、讀書
使用人羣
皇帝、大臣、文人
地    位
標準音

洛陽讀書音概念簡介

在古代沒有“普通話”(Mandarin)這個詞,但早就有類似的共同語言,只是各個朝代的叫法各不相同:夏、商時期叫“夏言”;西周、東周、秦、漢時期叫“雅言”(“雅”通“夏”);南北朝以後叫“正音”;明清才叫“官話”。無論都城在哪,均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從學術上講,這4種古代“普通話”雖然叫法不同、相互並不完全一致,但有着明顯的繼承關係,即“雅言”來源於“夏言”,“正音”脱胎於“雅言”,“官話”則是“正音”的延續。
在中國古代,語言系統有兩套:一套是官方的,古代的皇帝、大臣及上層知識分子,在辦公、外交、教書和交流時都使用古代“普通話”;在民間,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平民百姓則使用各地的方言、土話進行交流。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門下有弟子三千。《論語·述而》記載,孔子“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洛陽讀書音標準原因

洛陽讀書音 洛陽讀書音
第一,漢語起源於中原地區,而洛陽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司馬遷在《史記》上説:“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指的是夏、商、週三代,其首都和主要活動區域都在洛陽或在洛陽周邊地區。
從民族起源上看,漢族的先民最初就是生活在豫西、晉南一代的華夏族,他們活動的中心地區就在洛陽一帶。漢語最初就誕生在中原地區,當然以“洛陽音”為標準音創造了漢字。有了漢字,華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更快了。
由於漢族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體現出強大的實力,逐漸形成一種頗為強勢的文化,漢語也隨着漢族影響力的擴大,逐漸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全國各地並影響周邊國家。由於漢字作為漢語的載體,是夏、商時期在中原地區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讀音就反映了中原音。要學漢字就得學其讀音,於是形成了“讀書音”傳統。周代把殷商貴族集中於成周,向他們學雅言,因此就傳承了這個中原音傳統。
人們常説“洛陽居天下之中”,其實,古人眼中的洛陽絕不僅僅是指地理位置居中。中國是個尊崇祖先的民族,洛陽作為整個“漢語文化圈”發源地的核心區域,自然“居天地之正”,“洛陽音”當然為天下正統,各個朝代、各個地域的漢語語音,都要向“洛陽話”靠攏、看齊。
第二,歷朝歷代(清代後期除外)的皇帝、大臣、文人和整個上層社會都推崇“洛陽話”。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異常顯赫。從漢朝起,凡洛陽作為首都或陪都的朝代,洛陽城內太學的“讀書音”,自然而然地成為士族階層的標準音。
南北朝時期,儘管洛陽處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成為保護、推廣洛陽讀書音的功臣,他毅然遷都洛陽,要求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漢語、穿漢服,不但進一步確認了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而且直接影響了隋、唐的正音 [1] 
唐宋時期,為何洛陽音仍是標準音
武則天時期,依靠告密在朝廷當官的侯思止讀書很少。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講話,説到“豬”字時,沒有按當時標準音即“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卻按長安的音讀成“jyu(誅)”,鬧了笑話,被大臣當場恥笑了一番,武則天聽説這個故事後忍俊不禁,笑個不停。
這個小故事説明了兩點:其一,在中國古代的上層社會,在正規交際場合,如果不説“洛陽音”或説“洛陽音”不標準,即使用長安的“讀書音”説話,上層社會人士也會恥笑,這在特別講究身份、門第的古代,影響絕對不可忽視;其二,在中國古代(清朝後期除外),不管首都在不在洛陽,皇帝為了辦公、交流的需要,也必須學習並熟悉洛陽讀書音,否則很難和以讀書人為主體的文官隊伍進行有效的溝通。
《談選》中有更為明確的記載:宋代名臣寇準和大臣丁謂曾在“政事堂”討論“正音”問題,寇準説“西洛”為“天下之中”,“洛陽話”應為標準音。丁説“不然,唯讀書人然後為正”。二人的意思綜合起來,就是洛陽方言不是標準音,只有“洛陽讀書音”才是標準。請注意,他們是在首都東京(汴梁)討論此問題,卻並不拿開封話作標準音。
典籍證據:“中華音切,莫過東都”。

洛陽讀書音標準取代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就把推廣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1956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82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0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就這樣,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古代“普通話”,逐漸退出主流歷史舞台,完全讓位於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其實,仔細考究現今的北京方言,仍能窺見“洛陽話”和“北京話”激烈交鋒的影子。北京方言中,很多字都分“文讀”、“白讀”兩種,如“伯”、“柏”,就有 “bo”、“bai”兩種讀音,其中“bai”這個發音,和洛陽方言完全一致。

洛陽讀書音繼承影響

洛陽讀書音客家方言

“洛陽讀書音”是客家人千年傳承不變的語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語言,又稱“唐音”、“客方言”、“客話”或“客家話”。一般認為它是魏晉時流傳下來的,經過南北朝的發展,最終在唐朝定型。古漢語研究專家認為,客家方言是魏晉一直到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話,是以洛陽方言為基礎的“洛陽讀書音”。用客家話讀古詩,也會變得很押韻。客家人對於自己的語言有着獨特的情感:“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賣祖宗聲。”是客家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優越感的表現,更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與故鄉、和先祖的聯繫。 [3] 

洛陽讀書音鄰國語言

古代中國無論是在經濟文化還是軍事政治方面,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級大國”,這使得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的漢語,依靠國家的強勢力量,影響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語言。
現今的日本漢字音,最通行的有“金陵雅音”、“漢音”等5種。“金陵雅音”是三國時期傳到日本的,來源於“洛陽讀書音”;“漢音”是唐代傳去的,來源於“長安音”,仍是“洛陽讀書音”的支流。
從秦漢起,越南就長期處於中國的管轄之下,直至唐末,當地一直實行漢語教育,孩子學“洛陽讀書音”,也影響了現今的越南語。

洛陽讀書音京劇韻白

作為“國粹”的京劇,其“唸白”分“韻白”和“京白”兩種。所謂“韻白”,就是用“湖廣音”、“中州韻”説的文縐縐的話,抑揚頓挫,韻律優美,老生、老旦、小生、青衣等有身份的上層人都説“韻白”;另一種叫“京白”,就是用普通話或帶兒化的北京方言來説的,清脆悦耳,活潑流利,風格幽默詼諧,主要由花旦、彩旦、小丑等下層角色使用。而“韻白”所用的中州韻,指的就是“洛陽讀書音”。
比方説,在《西廂記》中,張生、鶯鶯説的是“韻白”,也就是説“洛陽話”;而作為丫鬟的“紅娘”,則必須説“京白”,説“北京話”。
京劇是一門非常強調傳統的藝術,具有很強的延續性。京劇的傳承,過去全靠口傳心授,老一代藝人一字一句地教,新藝人一字一句地學,有板有眼,不得有絲毫差錯。一旦新藝人出現差錯,在過去不但要捱打,甚至會丟掉“飯碗”。
儘管清代後期官方語言已經由“洛陽話”轉變為“北京話”,但在京劇中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洛陽讀書音”,讀書人和上層人士説“韻白”、丫鬟等下層羣眾説“京白”的“行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洛陽讀書音”作為古代“普通話”標準音的真實歷史風貌。
前幾年,京劇改革派人士提出:“韻白”也要用普通話來唱。中國京劇的重量級人物、中國京劇院研究員黃蜚秋先生在《中國京劇》刊物上撰文認為 ,“中原韻譜、九宮大成是中國戲曲的‘憲法’”,“韻白”必須使用“中州韻”。
如果仔細考量,“韻白”和現今的洛陽方言仍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尖團音如“si(西)”、“sian(先)”,介音如“liong(龍)”、“ju(住)”、“lui(雷、淚)”、“lyuan(聯、戀)”,洛陽方言和“韻白”的念法都完全一致。
洛陽方言在語音研究上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由於‘洛陽讀書音’作為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流行了4000多年,洛陽人長期耳濡目染,使得洛陽方言在各地方言中,成為和‘洛陽讀書音’發音最接近的方言。” [2] 

洛陽讀書音標準示例

靜夜思 (唐)李白
zh:iang(將)
z:ên(怎)
mraeng(蒙)
ngüad(虐)
guang(光)
ng-i(捏)
j:ie’(節)
d:ih(底)
j:iangh(醬)
shiang(鄉)
gye’(隔)
d:eu(丟)
müangh(芒)
mraeng (蒙)
ngüad(虐)
dêi(歹)
d:eu(丟)
s-i(絲)
guoh(過)
hiang(行)
(字母后有“ :”號表濁音)
雅音(先秦)示例
國風·鄭風·豐 《詩經》
子之丰兮 ’lye’ dye pong hheei
俟(sì )我乎巷兮 rye ngaal’ hhaa ggroongs hheei
悔予不送兮 hmee’ la’ be’ slongs hheei
子之昌兮 ’lye’ dye tyang hheei
俟我乎堂兮 rye ngaal’ hhaa ddaang hheei
悔予不將兮 hmee’ la’ be’ ’sang hheei
衣錦褧(jiǒng )衣 ’lels grem’ kwreeing’ ’lel
裳錦褧裳 ddyangs grem’ kwreeing’ ddyang
叔兮伯兮 hleug hheei braag hheei
駕予與行(háng ) graals la’ la ggraang
裳錦褧裳 ddyaangs grem’ kwreeng’ ddyaang
衣錦褧衣 ’lels grem’ kwreeng’ ’lel
叔兮伯兮 hleug hheei braag hheei
駕予與歸 graals la’ la glul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