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陽才子

鎖定
洛陽才子(拼音:luò yánɡ cái zǐ)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潘岳西征賦》。 [1] 
洛陽才子指漢賈誼負文名,號稱洛陽才子。後以“洛陽才子”泛稱才華出眾的洛陽文士。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1]  [5] 
中文名
洛陽才子
拼    音
luò yánɡ cái zǐ
出    處
《西征賦》
注音字母
ㄌㄨㄛˋ ㄧㄤˊ ㄘㄞˊ ㄗㄧˇ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

洛陽才子成語出處

晉·潘岳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洛陽才子”。 [1] 

洛陽才子成語典故

賈誼(前201-前169),是河南洛陽有名的少年才子。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就因博覽羣書且寫得一手絕妙文章而聞名遐邇。當時河南郡守姓吳,仰慕賈誼的出眾才華,就親自出面招賢,將他納人自己門下充當幕僚,出謀劃策,輔佐政務。賈誼此時頗受吳公器重,自然知恩圖報,盡心盡力,充分施展才能,積極輔佐吳公將政務治理得井井有條,初步顯示了他作為政治家的謀略和才智。 [2] 
孝文帝即位以後,聽説河南郡政績口碑很好,可以説是政通人和,民生富足,名列全國諸郡之首。於是下詔令他入京任廷尉。飲水思源的吳廷尉自然也忘不了賈誼,就藉機向孝文帝推薦賈誼,説他如何年輕而才華出眾,並且博學通識,諸子百家之學盡皆通曉。孝文帝正好求賢若渴,乃任命賈誼為博士。 [2] 
賈誼初入仕途,自是躊躇滿志。儘管只有二十多歲,在眾位元老大臣面前屬小字輩,但每當應詔在朝廷商議國事的時候,卻當仁不讓,表現得十分突出。往往當許多年老資深的大臣拙於應對的時候,他卻總能獨闢蹊徑,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並且言辭鑿鑿,對答如流,把許多人心裏有卻嘴上表述不出來的意見,條分縷析,有理有據地論述了出來。因此深受孝文帝的寵幸,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又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 [2] 
賈誼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現在他對漢代的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並結合實際,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認為,從漢朝建國到孝文帝已經歷時二十多年,天下安定,人民和順,此時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一系列社會政治改革,如更定曆法、改變服飾的顏色,訂立法律制度,統一官位名稱,振興禮樂等。並且,他還身體力行,親自草擬了各項禮儀制度,主張應該崇尚黃色,官印的字數也要以“五”計算數目,重新確定官名,全部變更秦朝的法律制度。然而,當時的孝文帝剛剛即位,對朝政處理相當謹慎,不敢進行大的改革,所以對賈誼的這些政治遠見並沒有放在心上,更不用説依照行事了,枉費了賈誼的無數心血。 [2]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賈誼的出眾才華,雖為他贏得了孝文帝的賞識和器重,卻也由此招致了嫉賢妒能的老聵之人的惡意攻擊和排擠。他們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紛紛向皇帝進讒言,諷刺賈誼這個洛陽少年,年輕氣盛,故意擾亂朝綱。古來有“三人成虎”的典故,比喻謠言重複多次,能使人信以為真。孝文帝果然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賈誼,後來乾脆將他放逐到了偏遠的長沙。 [2] 

洛陽才子成語寓意

璞玉不遇卞和,則不知其寶;千里馬不遇伯樂,連駑馬也不如;英才不遇明主,也難以施展其抱負。賈誼一生,如火石閃電,儘管照徹天宇,卻迫於情勢而未能在政治上有長久的建樹。但在文學史上,他卻以非凡的才華,給後世留下了光輝的篇章。自古賢才多遭忌,非賈生獨然。賈生被貶長沙,及渡湘水,作賦吊屈原,既是吊屈原,也是自吊。自屈原至賈生,也足以説明,賢妒才者不僅阻塞賢路,且是賢才的斷送者。 [2]  [3-4] 

洛陽才子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洛陽才子”指漢賈誼負文名,號稱洛陽才子。後以“洛陽才子”泛稱才華出眾的洛陽文士。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1]  [5] 
運用示例
前蜀·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1] 
唐·鄭準寄進士崔魯範》:“洛陽才子舊交知,別後干戈積詠思。” [7] 
唐·王維同崔傅答賢弟》:“洛陽才子姑蘇客,桂苑殊非故鄉陌。” [8]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三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