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洄游性魚類

鎖定
由於魚類棲息環境的不同,洄游性質的不同。人們常常把洄游魚類分成幾大類。常用的分法為:海洋洄游魚類、淡水洄游魚類、河口半鹹水洄游魚類、過河口性洄游魚類等。根據魚類洄游的性質,把進行長距離移動和海河之間運動的魚類稱作洄游性魚類。 [1] 
中文名
洄游性魚類
外文名
migratoryfish
特    徵
進行長距離移動和海河之間運動
類    型
海洋洄游魚類、淡水洄游魚類
洄游方式
生殖洄游、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
影響因素
水流、底形、温度、鹽度、水質

洄游性魚類主要類型

魚類洄游的分類方法很多。按魚類不同的生理需求有產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季節性洄游)3種。按魚類生活不同階段有成魚洄游和幼魚洄游2種。按魚類所處生態環境不同則可分為海洋魚類的洄游、溯河性魚類的洄游、降海性魚類的洄游和淡水魚類的洄游4種。魚類移動經過的道路叫魚類洄游的路線。海洋魚類的洄游。

洄游性魚類海洋魚類

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洄游,同種魚往往分成若干種羣,每一種羣有各自的洄游路線,彼此不相混合,各海區的魚羣有不同的變異特徵,每個海區都分佈有它自己的洄游羣體。如中國東海、黃海的小黃魚可分為4個種羣,分別有其自己的越冬、產卵與索餌的洄游路線。

洄游性魚類溯河性魚類

溯河性魚類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這類魚對棲息地的生態條件,特別是水中的鹽度有嚴格的適應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魚溯河後即不攝食,每天頂着時速幾十千米的水流上溯數十千米,在洄游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到達產卵場時,生殖後親體即相繼死亡。幼魚在當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淺海魚類,生殖時只洄游到河口,如長江口的鳳鱭等,溯河洄游的距離較短。

洄游性魚類降海性魚類

降海性魚類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裏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鰻鱺是這類洄游的典型例子。歐洲鰻鱺美洲鰻鱺降海後不攝食,分別洄游到數千千米海域後產卵,生殖後親魚全部死亡。其幼魚回到各自大陸淡水水域的時間不同,歐洲鰻鱺需3年,美洲鰻鱺只需1年。中國的鰻鱺、松江鱸等的洄游也屬於這一類型。

洄游性魚類淡水魚類

淡水魚類完全在內陸水域中生活和洄游,其洄游距離較短,洄游情況多樣。有的魚生活於流水中,產卵時到靜水處;有的則在靜水中生活,產卵到流水中去。中國的青魚、草魚、鰱、鱅、鯉等通常在湖中育肥,秋末到江河的中下游越冬,次年春再溯江至中上游產卵。
海、淡水鹽度不同,滲透壓有差異,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游的魚類,過河口時往往需要在鹹淡水區停留一段時間,以適應這種生理機能的轉變。

洄游性魚類影響因素

產生魚類洄游的原因,是由於魚類本身的生理要求,包括對餌料豐富水域、適宜的產卵地或越冬場所的追求。影響魚類洄游的環境因子有水流、底形、温度、鹽度、水質、光線等,其中水流是對洄游的定向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條件下,魚類通常都逆流而遊。
進行生殖洄游的魚類,往往隨即進行索餌洄游,有的在冬季降臨時進行越冬洄游。但是,並不是一切洄游魚類和半洄游魚類都要進行所有的三個洄游環節,有些冷水性魚類,如白鮭只進行生殖洄游和索餌洄游,沒有越冬洄游。白鮭多在晚秋和初冬產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淺水湖泊的一些魚類,攝食和產卵都在湖區內進行,有時只進行遊向河牀深處的越冬洄游。幼魚則只有攝食洄游,冬季依舊攝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性魚類與半洄游魚類的區別

把不同淡水水體之間的移動或江河上下游之間的移動稱作半洄游魚類。 半洄游魚類是指淡水魚類在淡水水域中從一種類型的水體到另一種類型的水體,以及棲居在淺海區或鹹淡水區的魚類進入江河的洄游。歸納起來,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江湖半洄游和河口乾流半洄游。
中國著名的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鱅等都是半洄游魚類。這些魚類平時在江河干流的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繁殖季節結羣逆水洄游到幹流的各產卵場生殖。產後的親魚又陸續洄游到食料豐盛的湖泊中索餌。棲息在江河下流的親魚魚羣也有洄游到中游或上游產卵場產卵。它們在洄游的過程中,性腺逐漸達到成熟。江河半洄游魚類,秋季在湖泊中進行覓食肥育後,秋末冬初進行越冬洄游,即從較淺的湖泊中游到江河干流的河牀深處越冬。但這些魚類的越冬洄游有時不很明顯,當湖泊中也存在適合越冬的深水區時,如深窪或潭坑等,也可以在這些場所越冬。翌年開春,水温上升,這些在江河干流或湖泊深水區的坑、潭中越冬的魚類又重新洄游進入湖泊索餌。
洄游魚類與半洄游魚類的洄游性質沒有差別。它們不同的地方是洄游魚類對產卵場有較嚴格的要求,洄游的距離較遠,繁殖時期較為集中。但這種區別不是絕對的,有些魚類的洄游習性界於洄游和半洄游之間。有些定居型的魚類,由於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大多不進行明顯的洄游或半洄游運動,但在環境許可的條件下,如鯉魚也可以進行湖河越冬洄游,春季又進行河湖攝食洄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