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大家魚

鎖定
在唐代以前,鯉魚是最為廣泛養殖的淡水魚類。但是因為唐皇室姓李,所以鯉魚的養殖,捕撈,銷售均被禁止。漁業者只得從事其他品種的生產,這就產生了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
鰱魚又叫白鰱。在水域的上層活動,吃綠藻等浮游植物;鱅魚的頭部較大,俗稱“胖頭魚”,又叫花鰱。棲息在水域的中上層,吃原生動物、水蚤等浮游動物;草魚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層,將水中植被吞食之後排出,待糞便滋生微生物之後再吃下,過濾其中的微生物;青魚棲息在水域的底層,吃螺螄、蜆和蚌等軟體動物;這4種魚混合飼養能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增加魚的產量。
中文名
四大家魚
別    名
Four Famous Domestic Fish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亞    綱
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ii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亞    目
鯉亞目 Cyprinoidei
鯉科 Cyprinidae
分佈區域
長江、珠江流域、黃河流域
種    類
青魚、草魚、鰱魚、鱅魚
特    點
鱗片大而粗

四大家魚家魚介紹

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它們都屬魚綱,鯉科。青魚(My- lopharyngodon piceus)在水域底層棲息,主食螺螄、蚌等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喜在水域邊緣地帶活動,以水草為食。鰱魚(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棲息於水中上層,主食浮游植物。鱅魚(Aristichthys nobilis)也喜歡在水中上層活動,以浮游動物為主食。從殷末到唐朝之前,我國養魚的對象一直是鯉魚。到了唐代,因皇帝姓李,李鯉同音,而以“鯉”象徵皇族,要避諱“鯉”,不能捕,不能賣。捕到要放生,誰賣誰就要受到被打60大板的處罰,這些已有法律規定。在這種情況下,逼得漁民羣眾尋找到新的養殖對象,即青、草、鰱、鱅。這4種魚由於食性和棲息習性不同,很適合混養在一個池塘裏,能充分利用天然餌料和水域空間,養殖效益更大,因而成為我國傳統性的養殖魚類。直到今天,這4種魚仍然是我國淡水養魚的主體魚。因為它們是人工養殖的魚類,故稱為“四大家魚”。 [1] 

四大家魚由來

在唐代以前,鯉魚是最為廣泛養殖的淡水魚類。但是因為唐皇室姓李,所以鯉魚的養殖,捕撈,銷售均被禁止。漁業者只得從事其他品種的生產,這就產生了青、草、鰱、鱅的四大家魚。

四大家魚青魚

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又叫黑鯇,全身有較大的鱗片。外形很像草魚,但全身的鱗片和魚鰭都帶灰黑色。青魚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鱗片大而粗。它的尾部比草魚要細長。
背鰭、胸鰭、腹鰭和尾鰭都比草魚長且硬挺。
青魚主要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
青魚在生殖季節有溯游習性。已移殖到亞、歐、美、非各洲的許多國家。
它是長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裏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對象,為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四大家魚草魚

草魚(Grass carp)又稱鯇、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混子、黑青魚等。
草魚 草魚
身體長而“秀氣”,體色為青黃色,腹部略顯白色。鱗片大而粗。它的背鰭、胸鰭、腹鰭和尾鰭都比青魚小而短。
棲息於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於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羣覓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
草魚幼魚期則食幼蟲,藻類等,草魚也吃一些葷食,如蚯蚓,蜻蜓等。成年後食料是高等水生植物和部分陸草,其中以高等水生植物的苦草、輪葉黑藻、小茨藻、眼子藻、浮藻、蕪藻最喜食。
在幹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因其生長迅速,飼料來源廣,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四大家魚鰱魚

鰱魚 鰱魚
鰱魚(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又叫白鰱、鯿魚、水鰱、跳鰱、鰱子,屬於鯉形目,鯉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
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
各鰭色灰白。頭較大。眼睛位置很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稜自胸鰭下方直延達肛門。形態和鱅魚相似,鰱魚性急躁,善跳躍。
鰱魚味甘,性平,無毒,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較宜養殖的優良魚種之一。為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
分佈在全國各大水系。鰱魚是人工飼養的大型淡水魚,生長快、疾病少、產量高,多與草魚、鯉魚混養。鰱魚鱗片細而小。

四大家魚鱅魚

鱅魚 鱅魚
鱅魚(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又叫花鰱黃鰱鱃魚、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有叫雄魚
背鰭III-7;臀鰭III-11—13;胸鰭I-17—19;腹鰭I-8。側線鱗95—115,20—24/13—16。咽齒一行,4-4。
體長89—425毫米。體長為體高3.1—3.5倍,為頭長2.8到3.4倍。體略高而側扁,腹緣自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狹窄的皮稜。頭大,頭長於體高,前部頗寬。頭長為吻長3—4.2倍,為眼徑5.8—7.4倍。口端位,寬圓,口裂傾斜,末端可達眼前緣之下。眼小,位於頭側中軸之下。鰓耙數目很多,柵片狀,排列緊密,但不聯合。咽齒呈杓形,齒面光滑。鱗細小。背鰭短,起點較近於尾鰭基,無硬刺。尾鰭深叉形。鰾兩室。腹膜黑色。體背部及上半部微黑,腹部銀白色,體測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各鰭灰白色且有黑色小斑點。
性温順,行動遲緩。主要浮游動物為食,也吃少量浮游植物。一般4冬齡以上才達性成熟。產卵期在4—7月。在流水中產漂浮性卵。生長較快。最大個體重達70—80市斤。天然產量也很大。
身體有點像鰱魚,但頭比鰱魚要大得多,故又名“胖頭魚”;背面暗黑色,並有不規則黑點,因而俗稱“花鰱”。它的鱗片與鰱魚相似,細而小。是淡水魚的一種。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稱,中國四大家魚之一。
外形似鰱魚,體側扁。頭部大而寬,頭長約為體長的1/3。口亦寬大,稍上翹。眼位低。
鱅魚生長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池塘裏。多分佈在水的中上層。我國東部平原各主要水系均有產出。能食用,有益智商、助記憶、延緩衰老的作用。

四大家魚生活環境

鰱魚:在水域的上層,以硅藻、綠藻等浮游植物為食。
鱅魚:棲息在水域的中上層,以水蚤等浮游動物為食。
青魚:棲息在水域中下層,主要以螺獅、蚌和小河蚌等底棲動物為食。
草魚:棲息在水域的中下層和水草多的岸邊,主要水草、蘆葦等為食。
在北宋時四大家魚繼續發展到更廣泛的區域養殖,在長江,珠江的養殖逐漸興盛起來。根據周密(1232~1298)《癸辛雜誌》的記載,四大家魚魚苗的捕獲、運輸、篩選、販賣已經達到專業化程度。而且,宋代產生了四大家魚混養技術,並迅速普及。混養技術不但充分利用了養殖資源,而且豐富了魚户的產品結構,降低了生產的風險。

四大家魚共同特點

四大家魚都屬於鯉形目鯉科。由於這四類魚生長迅速,抗病力強的共同特點,適於作為大眾食用魚。而且四大家魚的生長拐點年齡均比其性成熟年齡大2-3齡,性成熟後仍會繼續生長。

四大家魚種類識別

四大家魚——青魚
四大家魚——青魚(5張)
魚的養殖新品種雖然日漸增加,但“四大家魚”仍是養殖的主要品種。為了能夠買到合適的“四大家魚”魚種,必須學會識別方法。
剛孵出的仔魚,一般叫魚苗、魚花、水花等。待長至3.3釐米長以後,就叫做魚種了。
這時就可以對“四大家魚”魚種進行識別方法是:
草魚體色淡黃,鱗片清楚,頭部扁平,吻端鈍圓;
青魚身體和鰭為灰黑色,鱗片不明顯,頭較尖;
鰱魚體色銀白,頭比鯿魚小,從胸鰭到肛門都有腹稜,側觀腹緣呈弧形,胸鰭尖端僅達腹鰭基部;
鱅魚體色黑而稍帶黃色,頭大,側觀腹緣平直,胸鰭尖端越過腹鰭基部。

四大家魚生產養殖

四大家魚分佈範圍

青魚、草魚(鯇魚)、鰱魚和鱅魚(大頭魚)在中國習慣上稱為四大家魚。以往這4種魚在自然情況下只能在江河中繁殖後代,不能在靜水池塘裏產卵繁殖。中國主要魚苗產地原是長江、湘江和西江。原水產部南海水產研究所淡水漁業研究室(現中國水產科學院珠江水產研究所)1953年開始研究家魚的人工繁殖。1958年池養鰱魚和鱅魚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其後,青魚和草魚的人工繁殖也相繼獲得成功。其關鍵技術是:採用營養生理與生態相結合的親魚培育法,促使親魚性腺充分發育;在一定的生態條件下,注射適量的外源激素,促進親魚的卵子達到生理成熟,使之產卵和受精。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成功,擺脱了長期依靠捕撈天然魚苗的局面,解決了養殖所需的種苗,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淡水漁業的發展。其原理還適用於其他魚類的人工繁殖。該成果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1965年獲國家發明獎。 [2] 

四大家魚高產訣竅

四大家魚——鰱魚
四大家魚——鰱魚(5張)
1、嚴格選留親魚。選擇天然原種,要求健康,性腺發育良好。個體重鰱魚在6Kg以上,鱅魚10Kg以上,青魚在15Kg以上,草魚在8Kg以上。親魚每年更新率應達10%左右。
2、科學清整魚池。親魚池要灌排方便,鰱、鱅魚池底有20釐米深的淤泥即可,青、草魚池底應少含或不含淤泥。面積1—5畝,水深1.5米左右。放養前應清池。
3、合理搭配放養。以鰱魚為主的池,每畝搭養鱅魚和草魚各3—4尾;主養鱅魚的池,畝搭養草魚6-8尾;主養青魚的池,畝搭鰱魚、草魚各2—3尾;主養草魚的池,畝搭養鰱魚或鱅魚3—5尾。鰱、鱅、青、草親魚的雌雄比例一般為1﹕1—1.5為宜。同時每畝放養鱖魚8—10尾和150左右尾花鰱以控制野雜魚和大型浮游動物的孳生。
4、強化飼養管理。放養前,鰱、鱅魚親魚池應每畝投放500—700公斤腐熟有機肥以培育浮游生物,以後還要適當施肥。此外,晴暖天氣要投餵豆餅漿,以促進性腺發育。
青魚親魚以喂螺、蜆為主,輔以豆餅等精料。
草親魚以青草黑麥草、山芋藤等青料為主,精料為輔,若春、秋季青草不足,則需以精料為主。
為保持水質清新,秋季應勤注水,冬季則以保持水深1.5米以上為度。
5、注重適早催產。催產日期的確定:天氣轉暖後,早晨最低水温連續3天穩定在18℃以上,又無強冷空氣侵襲時比較適宜。
成熟親魚的外觀特徵:
雌魚腹部膨大,生殖孔附近兩側豐滿、柔軟有彈性,生殖孔鬆弛,草魚同時腹部鱗片排列疏鬆,腹中線下凹,卵巢下墜,似有移動狀,催產效果好。
雄魚能擠出呈乳白狀精液,遇到水即散開者均可使用。一般雌魚每公斤體重注射催產劑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國際單位,或LRH-A 40-50微克;雄魚減半。
6、優化孵化環節。孵化用水要用過濾網過濾,以防漂浮物和野雜魚等進入。每次孵化前清洗孵化缸、孵化槽,孵化期間提供適宜水流量,並勤翻動水體檢查底角有無堆積卵苗,及時清理,保持水質。
7、綜合防治魚病。親魚培育中魚病以防為主,每年春、秋兩季採用0.4ppm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預防寄生蟲,4—10月每月一次採用30ppm生石灰或1ppm漂白粉全池潑灑預防細菌性疾病。一旦發現魚病,積極對症下藥,儘早治癒。

四大家魚產卵分佈

20世紀60年代中期,從重慶至江西彭澤江段內,共分佈家魚產卵場36處。1969年以後,長江中游新碼頭、新峽口和下車灣等產卵場,因河道裁彎取直已不復存在。葛洲壩水利樞紐興建後,長江干流家魚繁殖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和魚苗江汛規律無明顯變化,四大家魚產卵場也無大的變化,僅位於水庫內前段的三鬥坪至十里紅江段,因水文條件改變而很少有家魚產卵活動。據1986年調查,從重慶至四家鎮,共分佈具有一定規模的家魚產卵場30處,其中重慶至三鬥坪江段,分佈有11個產卵場,產卵量約佔全江的29.6%;宜昌城陵磯江段,有11個產卵場,產卵量約佔42.7%;城陵磯至武穴江段有產卵場8處,產卵量約佔27.7%。此外,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澤4處也分佈有規模較小的產卵場。
四大家魚的成色,在不同江段存在一定差異。上游江段家魚苗主要為草魚,約佔家魚苗總數的80%~90%以上。宜昌至城陵磯江段的家魚主要是草魚和青魚。在枝城和監利,家魚苗總數中,草魚分別佔62.8%和61.4%;青魚分別佔37.1%和29.8%。
根據分析推測,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後,涪陵以下位於庫內的8個產卵場,將因水文條件顯著改變而消失。在水庫內成長並達到性成熟的家魚,將上溯至幹、支流回水區以上的河段繁殖,形成新的產卵場。隨着親魚數量增多,產卵規模相應增大。三峽水庫在5月以後,庫區平均流速大於0.5m/s,進入庫區尚未孵化的魚卵仍能隨水漂流繼續孵化長成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幼魚,並將有大量魚苗滯留在庫內。
水温是制約家魚產卵的因素之一。家魚繁殖季節,長江干流水温變動在18~28℃之間,21~24℃時為產卵盛期,產卵的下限水温為18℃。三峽水庫為峽谷型水庫,建庫後不會發生大範圍的穩定水温分層現象,但在升温期,部分支流及局部幹流庫段可能出現短時水温分層現象。近壩段在4~5月有短時水温分層,但在4月下旬出流水温已超過19℃,能夠滿足魚類產卵所需水温(18℃)的要求。此外,由於庫內浮游生物將比原長江河道中豐富,環境有利於鰱、鱅魚類肥育和生長,其資源將比建庫前增多。
宜昌至城陵礬江段分佈的11個家魚產卵場,是長江最重要的家魚繁殖區。這一江段家魚繁殖的重要因素是漲水條件。在自然狀態下,一次漲水過程是幾天或更多時間,流量不斷遞增,並形成陡峭的洪峯,然後流量逐漸減少。三峽工程修建後,6~9月水庫按防洪限制水位運行。
五六月份上游發生的洪水,主要通過發電機組下泄,使水庫逐漸回覆到防洪限制水位。通過機組下泄的徑流同自然漲水過程有差異,漲水過程洪峯低平,漲幅變小,使家魚產卵活動受到影響。因此,在三峽工程興建後,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應對水庫進行綜合調度運行,安排幾次較大的下泄流量,以強化壩下游江段的漲水過程,為長江中游江段家魚產卵創造所需的水文條件。

四大家魚培育技術

春季是親魚性腺成熟的重要時期。從開春到產卵,親魚體內的養分大量轉移到性腺發育上來,所以春季應強化對親魚的培育,滿足其性腺發育的需要,促進親魚適時成熟,順利產卵。其培育技術是:

四大家魚提早分塘

調整放養密度和品種搭配是培育好親魚的首要條件。親魚分塘的池塘面積以2000~2600平方米為宜。在分塘前先抽乾池水,清除野雜魚、螺蚌及敵害生物,同時清除部分污泥,每畝撒生石灰100~150千克進行消毒。5天后注水,水深1米,鰱、鱅親魚每畝施發酵豬糞200~300千克作基肥,放養密度以每畝150~200千克為宜。親魚池不宜套養種魚和商品魚。如果前一年秋季已按適宜密度分過塘,春季可不再分。這樣的魚池可將池水抽去1/3,水深保持在0.8~1米,曬水10天左右,能提高池水温度,促進親魚提早開食。

四大家魚早施餌肥

親魚經過長達150天的越冬,體內積蓄的營養已大量消耗,體質較弱,此時能否充分供應營養將會直接影響魚的性腺發育。早施餌肥,可滿足親魚的營養需求,促進親魚性腺發育,增加懷卵量,適時進入順產期。當水温達到6~8℃時,鰱、鱅親魚池要抓緊施肥,促進餌料生物的繁殖生長,還要根據水色,適時追肥。水温達到12~15℃後,要堅持“三看”施肥,即“看水色、看天氣、看魚的活動情況”施肥,堅持少量、多次施肥。池水的透明度應保持在25~30釐米。鰱、鱅親魚以肥水為主,同時每尾親魚每天投餵20克左右的精飼料,如麩皮、玉米麪、豆餅粉各佔三分之一。草魚親魚在培育前期,投餵1釐米長的麥芽,每尾每天按25克乾重計算,同時投餵菜葉和水草,到後期以草料為主,吃多少投多少,以3~4小時吃完為度。

四大家魚適時注水

保證水質良好是培育親魚的關鍵。多衝水、勤沖水能調節池塘水質,改善池水環境,促使親魚性腺提早成熟。從水温10℃開始,堅持每天衝注水一次,每次增加水位3~5釐米,鰱、鱅親魚池一週沖水1次;臨產前的半月,草魚要每天沖水1次,每次沖水2小時,鰱、鱅魚池每2~3天沖水1次,達到最高水位後,要抽換新水。
參考資料
  • 1.    袁世全 主編.中外譽稱大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 2.    廣州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廣州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