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斯都督府

鎖定
根據《舊唐書》記載,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薩珊王朝之時,波斯王子俾路斯遠赴長安向當時統治中國的唐朝,要求提供軍事協助。唐朝於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設波斯都督府,任命俾路斯為都督,隸屬安西大都護府。公元662年,唐又冊封俾路斯為波斯王。公元670年到674年,俾路斯來到唐朝首都長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衞將軍。設於公元661年到663年年間。
中文名
波斯都督府
外文名
persian dominant
建立時間
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地理位置
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東部扎博勒)
面    積
三百多萬平方公里

波斯都督府督府介紹

波斯都督府 波斯都督府
根據《舊唐書》記載,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之時,波斯王子俾路斯遠赴長安向當時統治中國的唐朝,要求提供軍事協助。唐朝於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設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為都督,隸屬安西都護府。這個都護府,由於已經非常靠近阿拉伯人的統治核心地區,存在幾年就被阿拉伯人吞併。公元670年到674年,俾路斯來到唐朝首都長安,並被封為右武衞將軍。
根據史料,這個俾路斯是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斯埃三世的兒子。當時波斯帝國除了受到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的軍事打擊,還在629年和642年連續發生了兩任皇帝遇刺事件,薩珊王朝因此在內憂外患中覆滅。王子俾路斯走投無路才率親信們遠逃長安避難。當時唐朝處於高宗時代,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的情況都不大瞭解,但覺得這是一個控制中亞的難得機會,因此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俾路斯的薩珊帝國正統地位,幫助其復國,將波斯故地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

波斯都督府史籍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波斯國》
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獻一獸,名活褥蛇,形類鼠而色青,身長八九寸,能入穴取鼠。伊嗣候懦弱,為大首領所逐,遂奔吐火羅,未至,亦為大食兵所殺。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羅葉護,獲免。卑路斯龍朔元年奏言頻被大食侵擾,請兵救援。詔遣隴州南由縣令王名遠充使西域,分置州縣,因列其地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為都督。是後數遣使貢獻。咸亨中,卑路斯自來入朝,高宗甚加恩賜,拜右武衞將軍。
儀鳳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儉將兵冊送卑路斯為波斯王,行儉以其路遠,至安西碎葉而還,卑路斯獨返,不得入其國,漸為大食所侵,客於吐火羅國二十餘年,有部落數千人,後漸離散。至景龍二年,又來入朝,拜為左威衞將軍,無何病卒,其國遂滅,而部眾猶存。 [1]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波斯國》
貞觀十二年,遣使者沒似半朝貢。又獻活褥蛇,狀類鼠,色正青,長九寸,能捕穴鼠。伊嗣俟不君,為大酋所逐,奔吐火羅,半道,大食擊殺之。子卑路斯入吐火羅以免。遣使者告難,高宗以遠不可師,謝遣。會大食解而去,吐火羅以兵納之。
龍朔初,又訴為大食所侵,是時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縣,以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為都督。俄為大食所滅。雖不能國,咸亨中猶入朝,授右武衞將軍,死。始,其子泥涅師為質,調露元年,詔裴行儉將兵護還,將復王其國。以道遠,至安西碎葉,行儉還。泥涅師因客吐火羅二十年,部落益離散。景龍初,復來朝,授左威衞將軍。病死,西部獨存。 [2] 

波斯都督府歷史探究

波斯尋求大唐援助的原因
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衞將軍”,於長安置波斯寺,卑路斯與其子泥涅斯先後定居長安,最後均客死中國。
國破家亡,這對波斯亡國父子,為何選擇大唐為“政治避難所”?
史學家多是從軍事力量來分析原因。
公元7世紀,世界只有兩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那就是大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兩國爭奪的焦點就是現在的中亞與西亞。大唐帝國曾與阿拉伯帝國大小爭戰20餘次,大唐軍隊勝多負少。
所以,當時西域各國,也就是中亞和西亞地區,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去中國避難。從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只有大唐帝國能抵制大食的東進。其他中亞諸國,包括東羅馬帝國,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權。
當然,這類分析也是不錯的,但顯然不夠全面。這裏,除了不可或缺的軍事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這就是政治原因。
這就要從大唐帝國的“政治地位”説起。
大唐政治地位解析
無論是從東羅馬帝國,還是波斯帝國、西亞諸國,甚至阿拉伯帝國眼中,大唐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大國。政治大國的軟硬兩方面實力,當時的唐帝國都具備。
首先從政體的先進性來講,唐朝堪稱世界領先。唐襲隋制,但完善了隋之政體。“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唐朝政治建制是為封建國家體制的完善。三省長官宰相、六部長官尚書,共議國政。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宰相們平時在政事堂討論軍國大事,是時,官僚政治步入開明時期。
政治自信帶動外交自信,盛唐奉行“海納百川、自服四夷”外交方針。從太宗到玄宗,唐廷的最高領導人不分華夷,錄用官員。唐時,和中國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發展多達七十多個。
近鄰日本、朝鮮的文官制度,便借鑑了唐式科舉制
一個國家,除了佔據政治文明的制高點外,要想在世界取得“政治大國”地位,還必須要有她主導的國際組織幫襯。
眾所周知,大唐皇帝擁有“天可汗”稱謂。這個“天可汗”與往不同,它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榮譽稱謂,而是一種實質性的政治體系。昔日“天可汗”,從範圍上,算不上今日聯合國,但卻相當於“東方北約”。在“天可汗”之下,所有的國家部族結成聯盟,以體系內全體成員的力量對破壞體系內和平的成員國施以制裁,從而確保體系的穩定和世界秩序的維持。
天可汗 唐朝統領的“北約組織”
天可汗的作用主要是政治與軍事兩方面。大唐皇帝被擁為天可汗後,即需維繫國際和平,仲裁各國間之紛爭,為天可汗之首要任務。維護各國獨立,不受強國侵略,為天可汗另一職責。
天可汗體系,可謂中國主導的第一個“國際組織機構”。以唐帝國為中心的大東亞國際秩序,是為天可汗國際秩序軸心。 日本人稱大唐帝國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世界主義色彩的朝代,亦非虛語。
天可汗組織存在137年,其中以貞觀四年至顯慶年間,最為榮耀。波斯亡國之君來投大唐時期, 正是天可汗如日中天之時,所以唐高宗面對亡國之君請求,焉能眼看大食以強凌弱、做事不管?扶弱濟困、主持正義的大唐帝國,不僅贏得了弱國的尊重,而且佔據了政治道義的制高點。
接受波斯王儲,設立波斯都督府,使大唐帝國發展成東有高麗,西盡波斯,北至西伯利亞,南至林邑(今日越南)的疆域廣大、多民族融合的政治大國。今中亞細亞至伊朗一帶,今俄國、土耳其及阿富汗東北部,貝加爾湖,盡為中國勢力範圍。
柳宗元曾留一名作,一個“四夷自服”的“世界政治大國”盛況盡收其中:
麴氏雄西北,別絕臣外區。既恃遠且險,縱傲不我虞。烈烈王者師,熊螭以為徒。龍旂翻海浪,馹騎馳坤隅。賁育搏嬰兒,一掃不復餘。平沙際天極,但見黃雲驅。臣靖執長纓,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羣趨。鹹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
而政治大國的一個側證,就是她能建立起對世界流亡者的吸引力和信任度。成為各國政治流亡甚至叛國者的首選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