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卑路斯

(波斯王)

鎖定
卑路斯(拉丁字母:'Pirooz';波斯語: پیروز ‎,意思就是“勝利者”)亦作畢路斯。是波斯薩珊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亞茲德蓋爾德三世(Yazdgerd III)的兒子。大唐波斯都督府都督,波斯亡國後,卑路斯客死大唐。
卑路斯本是波斯王子。其父為伊嗣俟被大食(阿拉伯)殺害後,卑路斯繼承王位。 [4] 大食東侵,卑路斯與兄長阿羅撼逃亡吐火羅,並求助於唐,唐曾以卑路斯為波斯都督府都督。龍朔二年(662年),卑路斯再度被立為波斯王。 [3] 
高宗咸亨時(670—674)入朝,授右威衞將軍,曾奏請於大唐置波斯寺,最終在長安或洛陽去世,葬於洛陽波斯王陵區。 [1] 
中文名
卑路斯
外文名
Pirooz III,پیروز
別    名
皮魯茲
國    籍
波斯薩珊王朝
民    族
波斯人
出生日期
636年
逝世日期
679年
信    仰
瑣羅亞斯德教

卑路斯人物生平

卑路斯國危出逃

根據《舊唐書》記載,阿拉伯人在入侵波斯時,卑路斯的父親亞茲德格爾德三世於公元638、639年以及647、648年分別向當時統治中國的唐朝要求提供軍事協助,但都被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拒絕。
亞茲德格爾德三世於公元651年,被殺害於中亞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的一座磨房內。
卑路斯、阿羅撼帶王族和餘部 [1]  沿着絲綢之路一路東逃到吐火羅(大致區域為今天的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受到當地民族部落酋長保護,得到些許的喘息機會。

卑路斯求援唐朝

卑路斯意欲東山再起,於654年遣使向唐朝求援,唐高宗一如唐太宗以路途太遠為由,拒絕出兵。
這時,阿拉伯軍隊盤踞在波斯東北霍拉桑地區,對強盛的唐王朝能控制的中亞地區基本上採取打了搶、搶了就退回霍拉桑的戰術。卑路斯在吐火羅人部落武裝的幫助下,一度打到霍拉桑,但又被阿拉伯人打了回來。

卑路斯再次求援

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特使王名遠入西域中亞,成立波斯都督府,設於今日阿富汗斯坦的Zaranj,立卑路斯為當地都督,662年唐又冊封卑路斯為波斯王。

卑路斯東逃大唐

後在阿拉伯軍隊的不斷威逼下,卑路斯、阿羅撼帶領波斯王族又沿着絲綢之路東逃,最終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到達洛陽。 [1]  唐高宗授予他右威衞將軍,卑路斯請立波斯胡寺,以作波斯人集會之所。唐高宗便將洛陽修善坊、立德坊等劃為波斯人社區。 [1] 

卑路斯與世長辭

兩年後,卑路斯在洛陽波斯社區去世,葬於洛陽波斯王陵區,其子泥涅師即位為波斯王,數年後重返中亞 [1] 

卑路斯年齡問題

在《舊唐書》裏有好幾個混亂的地方,把卑路茲和泥涅師父子二人糅為一人。但是在之後編撰的《新唐書》裏記載得非常清楚,從679年開始,在大夏抗擊大食的波斯王子是泥涅師。因為讀了《舊唐書》的學者們已經意識到了卑路茲王子也許不能奮戰那麼多年(642—709年),他的年齡問題引發了學界的一場大辯論。
根據赫茲費爾德的記載,卑路茲出生於636年,642年他的父親波斯老王伊嗣俟三世在中亞木鹿城被大食人殺害,從此,六歲的卑路茲在波斯流亡貴族的擁護下挑起了復國的重擔。
636年的出生日期,使得卑路茲的奮鬥歲月剛好能嵌入最後的薩珊波斯歷史,也與兩本唐書上描述的復國之旅若合符節。如果是這樣,那麼按照《舊唐書》的記載,第一次到長安的卑路茲是在674年,當時謁見唐高宗的王子正值三十八歲,風華正茂;而第二次回到長安的卑路茲是在武則天死後的707年,王子已經七十一歲了。
另一個疑問出現了:已經受過唐高宗冊封的右威衞大將軍卑路茲,為何此時又要被唐中宗再度冊封為左威衞大將軍? [2] 

卑路斯家庭成員

父親:伊嗣俟
兄長:阿羅撼 [1] 
兒子:泥涅師

卑路斯後世紀念

卑路斯墓葬

卑路斯、阿羅撼帶領波斯王族東逃,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到達洛陽。唐高宗將修善坊、立德坊等劃為波斯人社區,兩年後,卑路斯在這裏去世,葬於洛陽波斯王陵區。 [1] 

卑路斯石像

卑路斯石像 卑路斯石像
卑路茲王子在679年死去,但是他的雕像留存下來,立於西安郊外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各國酋長石像羣中。雖然石像的頭被不幸砍掉了,但是石像底座背後的漢文題記讓我們得知這就是卑路茲三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