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泛海

鎖定
《泛海》是明代文學家、思想家王守仁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頗含禪意的詩,前兩句寫詩人處變不驚,沉着堅毅與死神搏鬥的心境,後兩句進一步展現了詩人在一片驚濤駭浪中光風霽月般的內心世界。這首詩記錄了詩人泛海悟道的深刻感受,氣勢奔放豪邁,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詩人的思想與人格。全詩雄渾有勢,秀逸有致,胸襟才情洋溢於字裏行間。
作品名稱
泛海
出    處
《王陽明全集》
作    者
王守仁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泛海作品原文

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1] 

泛海註釋譯文

泛海詞句註釋

⑴險夷:崎嶇與平坦,引申為艱難與順利,猶言安危、禍福。滯:停留。
⑵飛錫:謂僧人等執錫杖飛空。錫,錫杖,又稱禪杖、聲杖、鳴杖,僧人所持手杖,其杖頭有錫環,振動時會發出錫錫聲。東晉孫綽遊天台山賦》:“王喬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五臣註文選》:“王喬,仙人。應真,得真,得道之人,執錫杖而行於虛空,故云飛也。”北宋釋道誠《釋氏要覽》卷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峯遊五台,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後又指僧人遊方。 [1] 

泛海白話譯文

一切安危與福禍都不應該滯留心胸,這些艱難險阻何異於浮雲飄過空中。
夜深人靜中,海濤翻湧三萬裏遠,我猶如駕馭錫杖的禪者乘月隨風而去。

泛海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利用宦官劉瑾等八虎,實行特務集權統治,朝政腐敗不堪。大臣戴銑、薄彥徵等上疏要求懲辦劉瑾,反被逮捕下獄。羣臣懾於宦官淫威,噤若寒蟬。獨有王守仁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結果被杖責四十板,謫貶貴州龍場驛。他貶去貴陽途中,回故鄉餘姚辭別親人。劉瑾派兩個爪牙尾隨,伺機加害。過錢塘江時,王守仁突然不見,爪牙四處搜尋,在江邊發現一雙鞋子,一首絕命詩,一頂斗笠飄浮在江上。兩個爪牙以為他投江自殺了,才怏怏而去。原來,這是一出金蟬脱殼計,王守仁早已縱身跳上一艘商船出海了。不料船在海上遇到風暴,大海瘋狂咆哮,船在劈天巨浪中漂流,生命在危殆中。王守仁卻鎮靜自若,端坐舟中吟出了這首詩。 [2-3] 

泛海作品鑑賞

泛海整體賞析

王守仁青年時期有“五溺”,溺於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上面這首詩就頗有一點佛家的禪意。“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在狂風捲地,巨浪劈天的大海上,一葉扁舟和洶湧的死神遊戲,而舟中人對於眼前的險狀卻視如浮雲之過太空,這是堅毅沉着的大勇。王守仁這種非凡的意志力和大無畏精神從顯然是來自他那哲學家的“心”,憑藉他的“良知”。他認為宇宙間唯一的真實存在,只有他的心,“心外無物”,因此,儘管外界風吹,浪打﹑船翻,都與“我心”無關,“險夷原不滯胸中”。
信佛的人遇到類似海上翻船的生死關頭,往往嘴裏唸佛不止,祈求菩薩保佑。但是,唐代高僧惠能卻倡導“自心即佛”、“悟者自淨其心”便可成佛,主張一種“自性自度”的解脱,把仰仗菩薩超度變為依靠自力,其最根本之點,就是極為重視“心”的力量。王守仁為一切都關係到一個“心”字,萬物之於我心,只有被自心感知時才是存在的。以王守仁海上遇險―事來説,儘管船在驚濤駭浪中翻騰,面臨生死不測之災,而此時王守仁端坐靜心,只要自己的心不為所動,似乎外界什麼事情都不存在了。“險夷原不滯胸中”,這個“原”字意味深長,説明“險夷”本是心外之物,於“我心”何慼慼焉。
正因為王守仁此時有一顆充滿禪理的心,此時儘管大海茫茫,風波險惡,而在他的內心卻是另一個光風霽月的世界:“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詩人説,在明靜的月夜中,他像一位道行高超的遊方僧侶,執錫杖,乘天風,飛越三萬裏海濤。王守仁用“飛錫”典故關合“險夷原不滯胸中”句,説明自己在狂風巨浪中即物悟道,才能面對死亡而如此平靜;因此他更體驗到“心”的偉大,彷彿自己成了得真道之人了。“夜靜”“月明”顯然是詩人心中幻化之境,海上遇大風暴襲擊,天昏地暗,大海瘋狂咆哮,是不可能“夜靜”“月明”的。
這首氣勢奔放豪邁的詩,記錄了王守仁泛海悟道的深刻感受,也許在他創立“心學”的道路上是一個重要的起點。他此次脱險抵達貴州龍場驛後,便潛心著述研究,完成了他的心學體系,其核心就是“自尊其心”,極其強調主觀精神。雖然它屬於唯心主義哲學範疇,但它催發了人們在行為思想上的主體意識,它將自心良知作為評判是非的準則,導致人們否定傳統教條,推倒偶像,轉化為尊重自我,合乎人性的自由解放精神。正如郭沫若所説:“王守仁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無疑是以一個革命者的姿態出現的。一反程、朱之徒的瑣碎,想脱去一切學枷智鎖,而恢復精神的獨立自主性。”章太炎則把王學歸結為四個字:“自尊無畏”。就從上面這首小詩來看,也使人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王守仁的思想和人格,看到了他對世界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看到了他灑脱的心胸,豪邁的情懷,沉毅的個性,橫溢的才華。 [3] 

泛海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文史學家羊春秋《明詩三百首》:此詩雄渾有勢,秀逸有致,胸襟才情洋溢於字裏行間,誠為明詩中的佳構。 [4] 

泛海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其學説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5] 
參考資料
  • 1.    何小顏.豪放詩三百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235
  • 2.    羊春秋.明詩精華二百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168-169
  • 3.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元明清詩鑑賞辭典(遼金元明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500-501
  • 4.    羊春秋.明詩三百首.長沙:嶽麓書社,1994:176-177
  • 5.    陳振鵬.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