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泗濱浮磬

鎖定
泗濱浮磬出自《禹貢·徐州》,意為“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編磬用的石料,以古徐州的泗濱浮磬質地最好,這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禹貢》有明確的記載“海、岱、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泗濱浮磬”。我國著名訓詁大師孔穎達解釋“泗濱浮磬”説“泗濱,泗水之濱。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石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漢代經學家孔安國考證為徐州東南60裏處的呂梁,“水中見石,可過呂縣南”,清《禹貢錐指》説的更清楚:“磬石蓋突出呂梁水中,歷年已久,水上之石採取殆盡,餘沒水中。”
中文名
泗濱浮磬
外文名
Sibinfloatchime
出    自
《禹貢·徐州》
意    為
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

泗濱浮磬基本內容

泗濱浮磬(產自安徽靈璧,今俗稱“靈璧磬石”)、砭磬、編磬、磬樂導引術、泗濱浮磬、泗濱砭玉、砭石博客、砭石產地、泗水(泗濱)、“尚誠”傳統、國學“數術、郁離子、泗水之濱、孟嘗君、薛公、泗濱之人、泗濱人、知錯即改、以為磬、以崇宗廟之祀
泗濱浮磬、編磬、砭磬與磬樂導引術的結合是上古天人合一的音樂養生法:
泗濱浮磬、編磬、砭磬與磬樂導引術是以編磬、特磬等為砭具的導引術與音樂養生的結合。
編磬 編磬
泗濱浮磬、編磬、砭磬與磬樂導引術又與“伏羲九砭”砭灸術結合而為磬樂導引術與砭灸經絡導引術,共振經絡,運行氣血、強身健體、祛病延年!
《尚書、禹貢》的禹帝貢用的泗濱浮磬,而真品“本色玄黃、天地氣交”之物的灰褐色略帶黃斑的玉質感泗濱砭石出自古徐州泗水源古雷澤之地伏羲故里, 羽畎(quan)夏翟為濟寧東部山區的野雞,羽瓴漂亮、色澤鮮豔,貢品為皇室裝飾(冠飾、車飾)之用。嶧陽孤桐因為質地輕悠,是製作琴瑟的上乘原料,李白《琴贊》“嶧陽孤桐,石聳天骨。根老冰泉,葉苦霜月。炘為綠繹,徽聲*發。秋風入松,萬古奇絕”。
編磬為古代樂器一種,用石或玉製作,十六面一組。它的音色,除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個半音,演奏打擊時,發出不同音響,清宮所藏玉編磬,是清乾隆時制,在重大典禮演奏中和韶樂時使用。
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磬共四十一枚,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鐘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這套24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大型編磬複製出來,其發音與原編磬的標音銘文相符,低音渾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優美而動聽。
清代的編磬,主要用於皇帝與王公大臣慶典的“丹陛大樂”、宮中大型宴會的“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
清乾隆年間製作的編磬,16枚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異,採用新疆玉,每次演奏時全套都要使用。
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還用黃金製作了一套金編磬,和它一起使用的還有一套金編鐘
編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特磬:虎紋磬,1950年出土於安陽,是山東魯人祖先的東夷人虎族王自魯地遷都至殷地所帶,為《尚書、禹貢》的泗濱浮磬,為灰黃灰褐色玉質磬,即“本色玄黃、天地氣交”之物;《郁離子》中有記:《郁離子》郁離子--尚誠篇。
泗濱人責備孟嘗君説:“我們那裏的石頭,是天地生成的。從前大禹治水時命令後夔取來而薦舉給郊廟,是為了和諧八音,使眾聲依附於它,用土石作貢品,定為當地土產,它的重要修可以使神靈明智,人們對(美石)不敢輕慢啊。
魯地是磬的原產地,春秋時孔子是制磬高手,我們以同一種材料--泗濱浮石(火山、太空、陸源三源浮沉變質紅外熱像巖玉質巖)複製洛莊編磬、孔廟編磬、特磬、殷墟虎紋磬。
1999年,山東濟南東章丘出土編磬107面:為本色玄黃、天地氣交”之玉質磬,經山東華泰地礦專家考察是山東泗水源的泗濱浮石所制,“浮者”清也、陽也、上也,升發也,“浮中沉”對應“天人地”三才。
走近洛莊漢墓樂器:編磬
泗濱浮磬 泗濱浮磬
金鐘嘉磬、王室輝煌,編磬是古代一種石制擊打樂器,從春秋發展到戰國時期,進入編磬的高峯期。到了漢代,編磬逐漸走向衰落,王室貴族死後隨葬樂器的禮俗也漸漸衰落,因而,漢代的編磬出土很少。在國內考古中出土的西漢編磬裏面,大部分不是實物,而是專用來做祭品的“明器”。比如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10件編磬均是“明器”。出土實物的有曲阜九龍山的魯王墓,該墓曾出土西漢晚期的36件編磬,但都不如洛莊漢墓的107件編磬規模大、數量多,且全是實物。據悉,洛莊漢墓出土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的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的這107件編磬比以往漢代考古中出土的所有編磬的總和還要多,1999年山東華泰集團所屬泗源泗濱浮石礦業及山東華泰集團所屬泗上泗濱浮磬廠均參加了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編磬)的修復與複製工作。
據史料記載,編磬古代多為宗廟所用。古代有“四時嘉至磬”的説法,這裏的“嘉至”是西漢宗廟迎神樂名。文人王國維也曾在文中指出:“鐘磬獨以嘉至名者,以其為廟樂之首也。”
洛莊漢墓出土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的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的107件編磬,是1999-2000年夏天於該墓第14號陪葬坑中出土,像這種專門把樂器放置在一個陪葬坑內隨葬的,國內考古中還是首次發現。這107件編磬共分為6套,每套數量稍有差異。埋葬時均是掛在編磬架上入土,後因樂器坑塌陷,架子倒掉,編磬中也有三分之一斷裂。不過,這些斷裂的編磬日前已由經省教科文衞專家及山東華泰集團所屬廠礦泗濱浮磬修復專家歷時近一年的修復完畢。
50年代出土的安陽殷墟虎紋磬、70、80-95年山東泰泗地區出土的編磬及1999年洛莊西漢墓出土的107面6套編磬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的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絕非黑色,黑色磬是陝西華源磬、江蘇太湖磬、安徽靈壁磬,這三種磬,一是僅可響,但是聲響而不厚、尖而不振、短而不悠;一句話:共振與諧振感差,二是上述缺點因原料成因不同,非三源成因或它因而致二次高温高壓成因也;故以砭石山東的真品灰黃灰紅的泗濱浮磬以外的磬種做磬樂導引或音樂療法及浮磬砭道的話,是效果很差的。
“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據説“磬”起源於我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它便成為很重要的樂器了。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產於我國泗水(在今山東省)兩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顏色類似灰黃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看上去好像是玉類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製的,不過,這種品質不如泗水的玉料堅實而精緻。
根據文獻考考證:到了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銅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ヘ”字,也很像我國“注音符號”的“ヘ”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記(考工記:書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禮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記)一書中曾有敍述。
“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編磬”的製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還有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它是“磬”的一種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長方形的鐵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説的“磬”,都是懸掛在“簨虡(鐘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在朝鮮半島,到今天還有“編磬、特磬”和“方響”被流傳使用着。日本奈良興福寺,不久之前還有一隻“華原磬”被保存着,據説是一件非常名貴的古物。考其形狀,是屬於“鉦鼓”的一類。
磬是中國古代的打擊樂器,多為石制,王用為玉質磬,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發現的石磬是發現的最早的實物資料。商代的磬有石質、玉質、青銅質多種,並出現了編磬,一般是三枚一組。至戰國時期編磬製作技藝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編磬是由若干只磬排成一組,每枚磬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響,可以演奏樂曲。在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上,編磬與鍾密切配合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鐘聲亮,遠之則磬聲彰”。
此套銅編磬由六件組成,均作寬扁條中折狀,一端飾獸首,並有一圓穿孔。
早在三千年前人們就用磬石製成“編磬”,我國第一顆人造衞星對外播出的“東方紅”就是用編磬演奏的。
磬是一種石制的樂器,由勞動工具演變而來。
磬是一種石制的擊樂器,可能源於某種片狀石制的勞動工具。磬在遠古時代稱作“石”和“鳴球”,在山西夏縣東下馮夏代文化遺址,發現了一石磬,形狀像耕田用的石犁,其斜上方,有一圓孔用於懸掛,整體打得非常粗糙,有的稜角還士分鋭利,敲擊時仍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商代的磬有石制、玉製和青銅製等多種,分為兩種,一種為單個的大的磬,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本色玄黃”的玉質泗濱浮石製成,山東魯人祖先的東夷人虎族王自魯地遷都至殷地所帶,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音色與青銅樂器發出聲音一樣清亮。
還有一種就是編磬,把若干只磬編排成一組,能發出幾個音色不同的音來;商代的編磬,一般三枚一組,在殷墟西區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編磬,為“本色玄黃、天地氣交”之物的灰褐色略帶黃斑的玉質磬,也是是山東魯人祖先的東夷人虎族王自魯地遷都至殷地所帶。

泗濱浮磬特磬

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清代,特磬和編磬在宮廷音樂中用途頗廣。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在一年的12個月裏,每個月各奏一個調的樂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黃鐘,十二月用大呂等,所以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單獨懸掛在木製磬架上。它們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黃鐘”,最小的為“應鐘”,演奏時,只需換上相應調的特磬,合奏時,在每一樂句的末尾各擊特磬一下,起加強節奏的作用。
雲磬
雲磬為寺院所用的法器,常用於宗教音樂。
雲磬:又稱“引磬”。打擊樂器。外形與仰缽形坐磬相同。形體很小,磬身銅製,形似酒盅,磬口直徑只有7釐米,置於一根長木柄上端,全長約35釐米。木柄旋以條紋為飾。
雲磬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於宗教音樂中。演奏時,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執細長銅棍敲擊,發音清脆,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泗濱編磬所用之泗濱砭玉”之產地于山東濟寧東泗水源大山之中,。
先師傳承山東泰山學派伏羲九砭”砭灸術及傳承灰黃灰褐青龍砭針、虎符砭佩是講過,要學國學,要學經典,國學《郁離子》郁離子--尚誠篇中有講我們泗濱人的性格,且砭磬、砭石的原料古為聖物,為磬則崇宗廟之祀,為砭則傳伏羲扁鵲活人之道,不可造次,不敢褻也。國學中講泗濱砭玉。
引用:
《郁離子》郁離子--尚誠篇(1)
泗水之濱多美石。孟嘗君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幣。泗濱之人問曰:“君用是奚為哉?”使者對曰:“吾君封於薛,將崇宗廟之祀,制雅樂焉,微①君之三,無以為之磬②,使隸人③敬請於下執事,惟君圖之。”泗濱人大喜,告於其父老,齋戒肅倒黴,以車十乘致石於孟嘗君。孟嘗君館泗濱人而置石於外朝。他日下宮之磶闕④,孟嘗君命以其石為之。泗濱人辭⑤諸孟嘗君曰。君命使者來求於下邑曰:‘以崇宗廟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齋若肅使者致於君。君以置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請。今聞諸館人曰‘將以為下宮之磶’,臣實不敢聞。”弗謝而走。諸侯之客聞有之皆去。於是秦與楚合謀伐齊。孟嘗君大恐,命駕趨謝客,親御泗濱人,迎石登諸廟,以為磬。諸侯之客聞之皆來,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國君之舉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嘗君失信於一石,天下之人疾⑧之,而況得罪於賢士哉!雖然,孟嘗君亦能補過者也,齊國復強不亦宜乎?”
知錯即改 仍為賢君

泗濱浮磬詞語釋義

【註解】① 微(wei):無。
② 磬(qing):古代用美石或玉雕成的石制樂器。
隸人:差役。
④ 磶(xi)闕(que):磶,承柱的圓石墩。闕,通“缺”,空缺。
⑤ 辭:責備。
⑥ 方物:土產。
⑦ 褻(xie):輕慢,不尊敬。
⑧ 疾(ji):厭惡,憎恨。
【評語】因美石而失信於民,民生怨憤,國生後患,取信於民,皆大歡喜,兵禍解除,故人無信不立。失信於人,知錯即改,仍為君子。
【評語-2】
“無信不立。失信於人,”……
如今國內某些商人不“尚誠”,某些行業不“尚誠”,“浮磬”、“砭石”假冒成災,好在我們幾十年來尊師命,三代泗濱人於20年前已經採掘完畢、並小規模化控制的的真品稀缺資源,在國內從沒有賣過原料,我們的灰黃灰褐“玉質金聲“的“泗浮浮磬”、“泗浮砭石”祀器和醫器也是要傳承給儒釋道受眾,儒釋道的祀器、禮器、法器不能絕……,泰山學派伏羲九砭”砭灸術這一人祖並醫祖傳承的伏羲扁鵲活人之道不能絕,泗濱砭玉,石之美者,“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後牙夔取而薦之郊廟,以諧八音,眾聲依之,任土作貢,定為方物⑥,要之明神,不敢褻⑦也。”
這就是我們泗濱人的性格。
(不是今天的徐州,今徐州為古稱彭城)。山東文史學人早在20-30年代考《禹貢》,夏商之時設九州,泰之南、沂之北為古徐州,指今日濟寧所轄2區3市七縣,貢奉等級為“厥賦中中”;所貢夏王朝的有“羽畎(quan)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玄纖縞”等。 羽畎(quan)夏翟為濟寧東部山區的野雞,羽瓴漂亮、色澤鮮豔,貢品為皇室裝飾(冠飾、車飾)之用。 嶧陽孤桐因為質地輕悠,是製作琴瑟的上乘原料,李白《琴贊》“嶧陽孤桐,石聳天骨。根老冰泉,葉苦雙月。炘為綠繹,徽聲*發。秋風入松,萬古奇絕”。
泗濱浮磬乃古代著名樂器、禮器、法器,與嶧陽孤桐一樣產自泗河源泉大山之中,古時有嶧陽孤桐大多能開採到泗濱浮磬所用灰褐色略帶黃斑的玉質感的玉料泗濱浮石,其所制磬聲音純正,清脆悦耳,扣之悠遊播揚,動人心扉;佛道家以其制磬為法器,孔子以其制磬為禮器、樂器,又2000多年前,秦越人以其制砭而“以石刺病”、名聲鵲起,加之古徐州東夷人圖騰玄鳥,故後人稱神醫秦越人為扁鵲、碥鵲、砭鵲也。山東孔廟大成殿原藏濟寧所轄曲阜東泗水源出土的灰褐色略帶黃斑的玉質感的泗濱浮磬,山東孔廟原藏微山兩城出土的灰褐色略帶黃斑的玉質感的“扁鵲針砭”,可惜,歲月蒼桑,山水變化、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扁鵲針砭均已大多絕跡,資源無有了。
纖縞嗎,是以泗河源泉大山之中的一中黑色玄鳥的絨毛加入山蠶絲所織的黑色的絲織品,其紗纖細、質輕尤薄,當時貢品中玄纖縞大約是帝后帝妃們最喜好的貢品了,夏王王后及寵妃在古代就已然穿上了黑色玄調、輕薄透亮的華衣,頭頂“羽畎夏翟”之野雞羽瓴而輕歌蔓舞,何等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