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陽村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下轄村)

鎖定
河陽村,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臨近縉雲縣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距縉雲縣城15千米、距新建鎮1千米,村域面積5.9平方千米。 [1] 
河陽村地勢西高東低,周邊被羣山包圍,東臨新建溪,南峙黃碧山及低丘耕地,西依中峯山,北對大小巖山及新建溪合流處。 [2]  村落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既有賈而好儒的商旅文化,又有秉持“崇尚禮教、耕讀傳家”“忠孝廉潔、循規映月”“尊祖睦族、善行義舉”的民族文化。同時,村落格局保存完整,眾多古建築分佈在150米長的古街周邊,計有祠堂15座,古廟6座,傳統古民居1500多間,古橋1座,墓葬、古井、古碑、店鋪等多處。其中,祠堂有朱大宗祠、荷公特祠、圭二公祠等,廟宇有碧山古廟、福昌寺、巖山古廟等,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有廉讓之間、中峯拱秀、忠厚傳家等。 [1] 
2012年12月17日,河陽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3] 
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4] 
中文名
河陽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
村域面積
5.9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養殖業、來料加工業
主要景點
中央庵山、玉卓峯、大弄山等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河陽村村落歷史

河陽村先民朱清源生於唐僖宗年間,原籍山東省東昌府濮州,因學識淵博,被吳越武肅王錢鏐聘為掌書記。錢鏐死後,天下兵爭四起。吳越寶正七年(932年),朱清源攜其弟朱清淵舉家從浙江杭州遷居縉雲縣,於西鄉二十五里中峯山下擇地建居。為使朱氏後裔不忘祖宗之本,取祖籍河南信陽各一字,命名“河陽”。
宋末元初,村落格局初步成型。元代中葉以後,河陽村人丁一度衰竭,朱清源第十七世朱竹友回居續嗣,規劃村莊,建造新宅,改坑築道,重視教育,使河陽村重煥生機。之後,河陽村的規模在明代初期達到鼎盛。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麗水銀礦礦工起義,首領陳鑑湖、葉宗留、陶得二率部三入河陽燒、殺、搶掠,燒燬民房、朱大宗祠、八士門樓,僅留一對“石稀罕”兩塊上馬石,其他古蹟殆盡。部分村民對戰禍心有餘悸,從河陽村遷出,村落人口減少過半。
清代初期,朱清源第二十八世朱元夏孤苦承先,致鄉村讀書之風又盛,使河陽朱氏重新興旺發達起來,河陽村落格局完整形成。清代中葉,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以朱翰臣、朱虛竹為代表的地方財主大量購買田地,兼併竹山,建造紙廠,迅速積累財富。同時,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封建等級和禮教思想的支配下,河陽人開始大規模建造“十八間”民居。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年)至咸豐十二年(1862年),太平天國敗軍洗劫了河陽村,燒燬十八間民居10餘幢,毀壞拆除宗祠三座,宇廟二座,村民外出逃難,飢餓、凍病而死達340餘人,在外商鋪全部覆沒,大宗經濟來源斷絕。
民國三十三年農曆八月初二日(1944年9月18日),一百多日軍從麗水竄回新建一帶,夜宿翠蘭塘角,燒燬朱桂洪大院房屋14間,朱桂申、朱桂丁大院房屋9間。民國三十八年農曆四月初一日(1949年4月28日),國民黨潰軍在河陽村大肆抓丁,約有50名青年被抓,大部分在路上逃回,有7人被帶到台灣。5月9日,縉雲縣解放,河陽鄉政府辦公地址設在河陽村荷公特祠(孝子祠)內。隨後,河陽村與外村合作,先後建起長樂水庫、三和塘水庫、大岙頭水庫、白馬水庫,並獨建了新河水庫以及眾多的水渠,極大的增強了農田抗旱保收能力。又先後建設平橋、共濟大橋公路橋、新建鎮-馬堰公路、河陽-西岸-馬堰公路,提高了村鎮的可達性。
改革開放後,河陽村的經濟快速發展,新樓房拔地而起,達300多幢。新建了中、小學教學大樓,公路橋、自來水工程,綠化了所有荒山。與此同時,村莊建設也開始沿古村外圍無序的擴張建設,對古村的整體風貌造成了較大的破壞。2011年1月,行政村規模調整,由原河陽、巖山下兩個行政村合併為一村,村名沿用河陽村。 [5] 

河陽村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河陽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西距縉雲縣城15公里、距新建鎮1公里,臨近縉雲縣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東與玉溪村相連,北與潘村搭界,西北與巖下村毗鄰,東南與韓畈村以黃碧山相隔,村域面積5.9平方千米。 [1] 
氣候
河陽村所處的地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總體上熱量充足,降水充沛,温暖濕潤,冬夏略長,春秋略短,四季分明。 [6] 
水文
碧河溪與六處溪在村北交匯於雙港口,然後流入新建溪(建陽溪)。中峯山右側無名溪從韓畈村邊和二井山、黃碧山外側沿村匯入新建溪。從中峯山福昌寺下來的新塘坑,從古村右側直下新建溪;而中峯山、牛弄山之間的山坳裏出來的下輪坑則從佔村左側直下至新建溪。新建溪屬山溪性河流,系錢塘江水系源頭,自村西北流入,從村東流過,自西向東穿越村莊。村外四周農田與水塘汨羅交織,古村內的官塘、五百泉等水塘是當地居民的傳統生活水源,同時又兼起到消防的作用。河陽村西南面的山體匯水通過溝渠排入古村後分為南渠和北渠兩個支流,在村莊內形成八字形的結構。匯水流經農田和村莊,作為傳統農業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用。 [2] 

河陽村村落格局

河陽村選址理念

河陽村背靠仙霞嶺的中峯山,由中峯山、牛弄山、大弄山、馬面頭、紅山、木魚山組成祖山、少祖山,可依可靠,十分地堅實穩固。左邊的大巖山、小巖山,右邊的二井山、黃碧山分別作為中峯山的左膀右臂。大巖山、小巖山是上砂,相對來説略為高大;二井山、黃碧山是下砂,相對來説較為矮小。而上中峯山右側的無名溪和中峯山左邊的碧河溪分別流入村前的建陽溪,形如玉帶,環繞着整個村落空間,加上村前玉兔山、東溪山、前山以及大小眠牛山作為案山,是典型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四靈”山水形態。同時,河陽村背靠的仙霞嶺中峯山坐西南朝東北,與周邊的小山脈形成五龍搶珠之勢,一體相連的五座山體綿延至村落,就像躺椅椅背,對河陽村落形成“重重護送”景象,山體平緩沒有山體滑坡等危險,順山而下的溪流,又可以滋養良田。而河陽村左右是仙霞嶺餘脈,左首大小巖山,右首是二井山、黃碧山,猶如兩個扶手,將河陽撞在環抱,成為河陽的天然屏障;左前方是河陽溪匯聚六條小溪形成的雙港,一波三折,宛如玉帶飄舞青山之中,可以直通金華、嚴州、處州。此外,河陽村處於盆地中,冬天能夠最大限度的採光,夏天又可避免太多烈日,儘可能地利用大自然。
整個村落選址於“五龍搶珠”“金雞玉兔翠”的風水寶地,依據西南高、東北低的自然生態而將西南定為“伏位”(即坐向),形成前低後高、依山面水、“四靈”俱全的山水形態結構,可謂中國堪輿學中十分罕見的範例。 [2] 

河陽村空間佈局

河陽村座落在地勢較平整的丘間平畈上,聚落形態呈“蝴蝶”形,整個村落以八士門街為中軸線,道路結構有序而豐富,基本遵循着“中”的概念——以古街為軸線左右展開。古街有150多米長,3米左右寬不等,貫穿全村中心地帶,是全村商業、文化、娛樂集中之地。其餘街道縱橫有致,呈“五縱四橫”的結構形態(四縱有新路、河陽古街、碧山路、答樵路;五橫有後溪路、問漁路、八士路、乘雲路、保居堤),構成了河陽古村用地骨架。古民居建築分佈亦以古街為中軸線,其左右分佈了5個古建築羣,6個宗祠32間古廟。朱氏家族以中街為中軸線聚族而居的方式,呈現出以宗族為紐帶的村落格局。整個村落在佈局上既有效劃分了村落的功能佈局,又合理地避免了災害,更能有效滿足生活的基本要求。 [2] 

河陽村經濟社會

河陽村人口

河陽村中主要民族為漢族,據2020年7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有户籍人口3655人,常住人口3655人。 [1] 

河陽村經濟

河陽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來料加工業,主要農作物有水稻、馬鈴薯等,農副產品有麻鴨、香菇、茶葉、柑桔等,特產為香菇、麻鴨、土雞、土面、番薯幹、竹筍等。據2020年7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村集體年收入12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200元。 [1-2] 

河陽村主要景點

中央庵山
中央庵山在村前,又名中央隴,為住居,前朝山,形如展軸,下至祖墳腳地,右邊上至半腰活巖下,從小岙流水直落,與墩四十九公派山界左邊,上到縮隴尖活巖下,從外岙流水直落,山隴腳第二世祖墓古有庵,因名。 [2] 
玉卓峯
玉卓峯在中峯絕頂處,俗名箬帽尖,亭亭玉立,卓爾不羣,高插雲表,圖畫天然,有俯瞰萬山之概。 [2] 
大弄山
大弄山在中峯山右,村南里許,與紅山毗連,穹崗反側,上有騎馬巖,中有一突,名日岙心,內結石槨二口,一起一伏,有隴直傾坑口,形若球梭,俗名龍鼻山。 [2] 
長弄山
長弄山在大弄山右,村南許裏,屈曲深邃,綿亙最長,芳草芊芊,一望無際,上至玉卓峯頂,下至深宕坑,左即大弄山,右至四房山,破脊為界。 [2] 
大巖山
大巖山在村西北數十步,為住居上纏山,分兩節:下節東南至田,西至地,北至山腰為界;上節俗呼峻山,歷管東北一披,上至破脊,北下至路,東下至池,東南橫至山節。 [2] 
小巖山
小巖山在村西北,上接大巖山脈。 [2] 
宗祠庵山
宗祠庵山在村左偏南,數十步,為住居下手外夾沙,又名石佛嶺,上至脊,下至田,西至路,東至田,古宗祠在此,山北簏祠西有庵,因名。 [2] 
黃碧山
黃碧山在村東南,數十步,又名下臂山,為住居內水口,西南至地,東北至溪,山頂曾為義陽小學操場。 [2] 
天馬山
天馬山在村北二里許,坐西北,朝東南,俗名裏西巖山,上有古洞,深邃,寒泉清洌,內創古廟一座,塑真人唐、葛、週三將軍神像,每逢歲旱,無論遐邇,有禱輒應。其山巍峨高聳,若天馬行空,故名天馬山。 [2] 
豬頭巖山
豬頭巖山在村東,隔溪下手,為住居外水口,上至頂,下至溪,南至溪,沿大磷頭直上,北至腰徑為界,入大常冊。山下腳疊石為回瀾巖,下有水仙洞,善漁者,從水底鑽入內,可容數十人。 [2] 
雲山
雲山在村北一里許,共有四塊,一大眠牛,一小眠牛,一內前山,一外前山,歷來樣蔭,嚴禁樵砍。 [2] 

河陽村歷史文化

河陽村歷史人物

朱藻(生卒時間不詳),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中進士,曾任紹興府司理參軍、浦程縣令、仙居縣令、隕鄉縣令、江陵通判,官至煥章閣待制,著有《西齋集》十卷。
朱竹友(1265年-1334年),河陽第十七世,重修“聯桂坊”、建“八士門”,重新規劃了河陽的道路、水系格局,設中街,設計八字形坑水,把新礦坑改為直衝八士門右側,再硬拐向左側。曾任長洲縣教諭,經、傳、子、史,旁下天文、地理、卜術,靡卜研究,被稱為“中興之祖”。
朱維嘉(1329年-1389年),河陽第十九世,人稱“鄉賢公”,曾由盧龍縣令晉升為國子監丞,學識淵博,著有《素履文集》十卷,為明初名儒,時人皆稱朱先生。他與第九世朱文顯,第十世朱勝非,第十二世朱紱、朱綬、朱筠,第十三世朱協極,第十四世朱改之、朱應作、朱藻,第十五世朱天民,第十六世朱孝態,第十八世朱植、朱填、朱仁翁、朱夢得,第十九世朱班、朱灃等人形成了“義陽詩派”。
朱糈(生卒時間不詳),河陽第二十一世,以族長身份立家法、訂宗譜、修理歷代祖墓,創積宗刪祀產,以理法嚴輯族眾,數十年詞訟不興。
朱元夏(1638年-1698年),河陽第二十八世,七如公,清朝初年,使河陽朱氏再次走向興盛。
朱翰臣(1728年-1794年),河陽第三十一世,走經商辦紙廠之路,迅速致富,成為縉雲首富。
朱得三(1855年-1934年),欽褒孝子,自幼喪父,賴母親撫養成人,侍奉母親,極其柔順,事死如生。
朱顯邦(1879年-1955年),又名顯邦,字德固,號文園,畢業於浙江蠶校,清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民國初期,致力於蠶桑事業,成績卓著。歷任浙江蠶校校長、實業廳顧問、省教育會評議、縉雲簡易師範學校校長等職,曾在浙江絲綢工學院擔任十八年校長。抗戰時期,與何公旦、潘天壽避難回故里,主張將普化寺的縉雲簡易師範,並擴大校舍、操場,將河陽小學更名為縉雲簡師附屬小學,經費由縣政府核算。
朱世庸(1911年-1949年),先後任縣簡師教導主任,杭州春熙海寧小學、新建限度中學、縣立初中、黃岩師範教員。 [5] 

河陽村節慶活動

春節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開門放鞭炮,迎接一年的正式到來,俗稱“開年”。早餐要吃雞蛋麪條,雞蛋必須是成對用完整渾圓的,一般由男人主廚。早上掃地,垃圾要從門口往裏掃,千萬不能掃出門外,以免財氣外溢。早餐後,一家人都換上新衣服,小孩向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壓歲錢。上午,全村人到仙宮福昌寺進香,再到家廟巖山老廟朝拜顯佑侯朱相公。上年結婚的新人還需到祠堂祭拜祖宗。
拜年:從大年初二起,開始走親訪友,即拜年,一般至大年初十前結束,偶而也有拖到正月滿的。
上八日: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河陽人稱“上八日”。在這八日內,要講好話,做好事,免爭吵,忌討債,不幹重活,否則,一年運氣都會不好。“上八日”,人人要做到一個“忍”字。
上燈:從除夕夜開始上燈,一直要點到年初三。 [7] 
元宵
河陽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迎龍燈。一般從正月初八就開始相關的籌備活動,如張貼燈票,製作板龍等。正月十三起燈,正月十七收燈,延續五天。除了迎龍燈以外,有的年頭還會演燈戲、扮推車、扮抬閣、拉彩馬、迎彩燈等,熱鬧非凡。 [7] 
二月二
二月二為驚蟄節氣,白菜開始上心開花,這天,河陽人有吃糕的習俗,尤喜以菜心炒年糕吃,風味獨嘉。 [7] 
清明
掃墓:河陽朱氏舊時十分富有,各房都留有公常田產,並特設“祭掃田”,每年由祭掃田輪值户準備主辦祭禮,負責祭掃。祭禮每座墓必備豬肉兩塊,豆腐兩塊,竹筍兩片,芥菜或青葱兩顆,清明果若干,講究的還要加上豬頭和鵝各一隻。祭品需分成兩份,一份放墓前,一份放墓后土地神處。祭掃程序,先打掃墓地,次清除雜草樹木,次添新土,次標白,即在墳上標上白紙,最後上香禮拜、燒紙錢、放火炮。
分份子:祭掃完畢,要“分份子”,即按人頭分給銅錢、糕餅等,有功名的人可按功名等級高低多得“份子”,如秀才可多得一份,舉人則可多得二份,依此累積,但最多不能超過八份。
散清:清明節,全體族人要一起聚餐,稱為“散清”。飯畢,剩餘的肉和飯分給族人,這叫作“份子肉”“份子飯”。
報清:出嫁的女兒,如父母亡故,每年要回孃家掃墓,俗稱“報清”,一方面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一方面也是增進與兄弟叔伯的親誼。
吃清明粿:清明要吃清明粿,清明粿是一種由蒿草和米粉一起製作而成的食物。
祭孤魂:縉雲鄉間,村頭村尾都會設有“孤魂”,用以祭奠客死他鄉的孤魂野鬼。多為一簡單石碑,上刻“孤魂”或“義祭塔”等字眼。清明時節,也有村民會放置香燭、酒菜於孤魂壇前,給他們送去一點蔚藉,同時祈求他們不要打擾村民。
長廊宴:宋哲宗紹聖元年(1097年)三月,朱紱、朱綬同中進士,為感謝鄉村父老,鼓勵子孫勤奮讀書,在八士街連續三天大宴賓客,桌椅沿街一字擺開,故稱“長廊宴”,也稱“狀元宴”。自此以後,相沿成習,成為河陽村的重要民俗活動。“長廊宴”中菜凡十五道,皆與讀書科舉有關,如耕讀傳家、寒窗苦讀、金筆生花、滿堂糕粽、衣錦還鄉、鯉跳龍門、一心清廉等,寄寓着家族對於子孫的殷切期望,更是河陽朱氏耕讀文化的集中體現。 [7] 
立夏
立夏過後就是芒種,一年的農忙季節即將到來,為了在農忙季節保持強壯的身體,河陽人有過立夏的風俗。
立夏飯:立夏這天中午,每家都要吃立夏飯,這是用豌豆、芥菜、竹筍、韭菜、豬肉和在一起燜成的飯。據説豌豆明月,竹筍、韭菜能強筋骨。飯後還要稱體重,看看小孩又長了幾斤。
立夏湯:河陽人這天還有喝“立夏湯”的習俗,用紅棗、蓮子、桂圓、荔枝、雞蛋、米仁、花生米、紅糖一起熬煮而成,以滋補強身。
防疰夏:人到夏天,容易頭痛眩暈,身倦腳軟,俗稱“疰夏”。立夏這天,小孩子不能坐門檻門玩耍,如果坐了,就容易得“疰夏”之病。 [7] 
六月六
吃肉是河陽人過六月六的重要習俗。另外,這天父母會給出嫁的女兒送粉幹,俗稱“望六月”,故六月六也稱“望囡節”。 [7] 
七月半
七月十五俗稱“鬼節”,河陽人十分注重這個節日,中午每家每户要做好飯菜祭拜祖先,傍晚還要到孤魂壇去祭拜孤魂。七月半傳統小吃是用芝麻做成的糯米湯糰和麻餈。 [7] 
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親人團聚的節日,故又稱“活人節”。河陽人在這天晚上會在天井裏放張小桌,擺上月餅、千層米糕之類點心,一家人在一起賞月。 [7] 
重陽
九月初九重陽節,很多地方都有登高之俗,河陽人雖不登高,但卻專門要蒸糕吃,俗稱“重陽糕”。 [7] 
冬節
冬節至冬至是一個河陽人敬祖活動比較隆重的節日。家家户户要做冬節餜(由米粉或麪粉或蕎麥粉做成)。冬節一般在晚上過節,因此有俗語云:“有好吃,吃一夜,沒好吃,凍一夜。”又傳冬節野鬼很多,不宜外出,應早關門睡覺。 [7] 
灶神節
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為灶神節,據説灶神是專管記錄一家人善行惡事的神。二十三日是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呈報的日子,二十五日則是重新下界的日子,因此這兩天都要設茶果,上香,祈求他“上天呈善事,下界降禎祥”。 [7] 
除夕
謝神:除夕這天,各家各户都要祭拜玉皇大帝及各路神仙,如家中六神、土地公公、家堂菩薩、門神、灶神、欄神等。
年夜飯:晚飯全家人團聚在一起,這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一餐飯,在此之前,先要做好更飯,供祖先吃喝,然後請來最要好的親鄰好友,或是一年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人和家人一起過年。吃過年夜飯後,家家户户最後一次打掃衞生,張貼春聯,更換窗花。
封刀:因為年初一能用刀,所以在除夕子時前,必須把第二天要燒的菜切好,俗稱“封刀”。
接年:除夕十二時整,燃放鞭炮煙火,俗稱“接年”。 [7] 

河陽村文物古蹟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位於河陽村村北,又稱墩四十六公祠,俗稱三百田,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軍拆毀,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建。祠寬25米,總進深(兩進)包括前庭內院32米,總佔地800多平方米。第進內過廳為石方柱,第二進正廳為術圓柱。正廳和廂房的屋面採用不同的墊瓦方法。祠堂內木雕精美,整個大木構架被雕刻得十分精緻,裝飾主題為植物紋飾、花鳥。過廳、正廳樑架上繪有幾何圖案和人物故事的彩畫。牛腿的形式有人像、鳳、動植物、文字以及“s”形等,都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前庭院地而用卵石鋪就,庭院內豎有四根旗杆柱。祠堂內掛滿了不同年代的牌匾,是河陽民俗陳列館,展示河陽人民歷代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傢俱等。 [8]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 [8]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位於河陽村河北路127號民居西側,又稱孝子祠,為清代孝子朱得三之祠。祠坐北朝南,佔地405平方米,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多次維修。正寢三間,左右廂六間,下廳三間,合成一祠,祠右護以側廂五楹,並廚室一座。外圍牆入口處帶有西式風格,有拱券、券心石、壁柱及線腳等。主要建築正面左右兩個側門上分別書寫“出第”“入孝”。內庭院環境清幽,植有桂樹一株。祠內雕刻精緻,是河陽古董工藝陳列館,擺放着各類精緻的工藝品,有古代的衣物、鞋帽、配帶的裝飾小掛件、腰帶以及河陽一絕——窗花剪紙。 [8]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 [8]
圭二公祠
圭二公祠位於三朝巷內,俗名巧祠堂,神主為二十一世祖朱榆(1387年-1442年),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間陸續重修,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軍燒燬,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後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造火舍三間。現存建築為清代同治年間所重建,體形較高大,正廳檐柱為木圓柱,其他柱則為石圓柱,柱徑比其他祠堂略大。 [8] 
圭二公祠 圭二公祠 [8]
虛竹公祠
虛竹公祠在村頭上,又稱顯一百一公祠,建於清代咸豐八年(1858年),有正廳三間,下廳三間,兩邊橫廂各兩間,四隅插廂各兩間,大門內八角亭一座。祠宇的規模方圓平正。因祠內建有八角亭一座,所以俗稱“八角亭祠堂”。天井用卵石鋪就各種圖案,有梅花鹿、獅子撲球、“壽”字、花朵等。正廳大門有一對青色抱鼓石,光滑異常,所謂“户對”;門上有玲瓏木雕一對,稱為“門當”,上下合為“門當户對”。 [8] 
虛竹公祠 虛竹公祠 [8]
朱大宗祠
朱大宗祠位於河陽村河南19號。據村民朱益清口述,該宗祠為紀念始祖朱清源而造,始建於明代初年。原在村左,石佛嶺腳前,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於戰火。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遷建至黃碧山之西麓。前福建道監察御史陳鴻寶公,有“亢濮大宗”贈額,遂沿稱為“大宗祠”。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修葺,道光六年(1826年)再次改建,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軍強行拆毀,同治二年(1863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間重建,2005年年底修繕。祠規模較大,主體建築採用石方柱,部分採用圓柱,牛腿為八仙及“s”形卷飾。磚木結構,二進二院式。第一進天井以鵝卵石鋪成銅錢形狀,東、西側設雙披廂廊,正前方圍牆東、西兩側設一五花式封火山牆,正大門設八字門,上懸紅底白字木匾:朱大宗祠。前金柱間設木門,檐柱與前金柱間形成廊,檐柱上設牛腿,以人物、獅子等雕刻為主,上為廊杆並施望磚,門廳七開間,明、次間四柱七檁,抬梁式,梢間以抬梁、穿鬥結構,盡間為穿鬥結構,並隔斷,明間後檐柱與第二進之間設戲台,用四柱,歇山頂,台周沿用“萬”字紋圍欄,並以四木柱支撐,柱頭上略有卷殺,飾蓮花瓣,戲台設彩繪吊板,后角柱上牛腿以人物、獅子為主要題材;第二進天井以鵝卵石鋪設成蝙蝠、銅錢等形狀,東側有一水井,用碑石鋪成井欄,四面內外均刻有文字。 [8] 
朱大宗祠 朱大宗祠 [8]
君持公祠
君持公祠位於河陽村河西53號,據建築風格判斷為民國建築。祠坐東北朝西南,佔地740平方米,磚木結構,四合院式,門廳原為三開間帶東南、西北兩側夾樓,明間後檐原設有拜亭,現已倒塌,上廳五開間,明、次間抬梁式,四柱八檁,石質方形柱礎,柱子、樑架用材粗大、考究,原柱上刻有楹聯;東南、西北兩側廂房原各六間,抬梁式,二柱五檁。 [8] 
君持公祠 君持公祠 [8]
有周公祠
有周公祠位於河陽村河北104號,卷洞門隔路的東側對面。據《河陽祠堂記》載,建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祠坐東南朝西北,佔地136平方米,土木結構,泥地,原三合院式,現存上廳部分,二層,上廳三開間,明、次間抬梁式,四柱五檁,明間原設牌位,祭祀有周公,東北、西南廂房各一間,設一天井,其餘部分於1996年拆除,擴建村中小路。 [8] 
有周公祠 有周公祠 [8]
七如公祠
七如公祠位於河陽村西南部,山頭背上,又稱哲六十七祠,原在八士門內,樓屋三間,後址山讓,另於八士門上,坑塘沿,買就基地,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興建,兩年後落成。祠坐西南朝東北,佔地671平方米,正寢七間、兩廂各三間、下廳七間,坐坤向艮。四合院式,正立面大門上飾弧形門罩,磚質壁柱,中門設腰檐,門額上書:哲六十七公祠。門廳五開間,因辦過學校,改成平房結構,屋面升高0.3米。 [8] 
七如公祠 七如公祠 [8]
丹崖公祠
丹崖公祠位於河陽村河中33號,民國三十年(1941年)所重建,神主為二十五世朱丹崖(1489年-1577年)。祠坐東南朝西北,佔地133平方米,三合院式,正門朝向西北,門額上書“丹巖公祠”。原正廳三開間,東北邊火舍一間,顏其額曰“榮壽堂”。現為民宅,正廳三開間,明間三柱五檁帶前下檐,明、次間均作隔斷,原明間為通堂,設牌位,祭祀丹巖公。西南、東北廂房各一間,西南廂現為火舍,東北廂為房間。 [8] 
丹崖公祠 丹崖公祠 [8]
七仁公祠
七仁公祠位於河南33號,據村民朱益清講述及建築風格判斷,為清代建築。祠坐西北朝東南,佔地130平方米,土木結構,小三合院式二層重檐,硬山頂。正屋三開間,設二層樓板,明間混合式,中柱落地,四柱六檁,後壁原設有神龕,兩次間為住房。兩側廂房各一間,均二層,二柱三檁,東北側廂房為住房,西南側廂房設門出入,東南面不設山牆,緊挨其他民居後牆,檐廊施素面橫樑,檐柱不設牛腿。泥土地面,天井塊石,條石階沿石。 [8] 
七仁公祠 七仁公祠 [8]
蓮渚公祠
蓮渚公祠位於河陽村54號,根據村民朱益清介紹及建築風格判斷,現存建築建於民國時期。祠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121平方米,沿街展開,面寬五開間,明次間混合式,稍間中柱落地有五柱,檐下施牛腿,雕刻獅子、仙鶴圖案。祠堂門板均以長條木拼湊而成,顯得牢固耐用。據朱益清介紹,該祠堂原為斐如公所有,民國二十年(1931年)蓮渚公購買後,將其改造成店面。 [8] 
蓮渚公祠 蓮渚公祠 [8]
名山公祠
名山公祠位於河陽村河北15號,建成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據河陽《朱氏宗譜》載,名山公即三十二世朱名山(1754年-1823年)。祠坐西北朝東南,佔地272平方米,四合院式,門廳三開間二層,明間五柱五檁,上廳三開間,明間抬梁式,四柱七檁,施扁方梁,雕刻簡單卷草、如意雲紋等圖案,檐柱牛腿為簡單S型。東北、西南兩側廂房各二間,均二層,二柱三檁,檐柱牛腿用斜木支撐。泥土地面,塊石天井,條石階沿石。正立面每間以青磚壁柱分隔,門廳兩次間上下二層各闢方窗,大門上置石質方匾額,原有刻字,“文革”期間遭塗抹。 [8] 
名山公祠 名山公祠 [8]
忠祥宗祠
忠祥宗祠位於河陽村河南71號,為朱元忠與朱忠祥兩人合資所建,有紀念“吉盛店”之意,據當地村民口述及據建築風格判斷為民國建築。祠坐東南朝西北,佔地551平方米,構造簡單,無雕刻,與70號店鋪共同構成“十八間”佈局模式。 [8] 
忠祥宗祠 忠祥宗祠 [8]
玉天公祠
玉天公祠位於河陽村河北7號,外倉園大輪坑石橋頭,又稱恆三十八公祠,神主為二十九世朱玉天(1671年-1721年),建成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祠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175平方米,為三合院式,磚木泥混合結構,屋頂硬山造,水泥地面,按中軸線依次由門廊、天井,上廳及東南、西北兩側廂房組成,門廊二柱二檁,單披廊,上廳面寬三開間,明次間四柱七檁,中間已經用牆隔開,明間枋下雕刻有花卉及動物圖案,月樑上雕刻有鳳凰,雀替下設花鳥。上廳明間後廳原為放置祖宗牌位,東南及西北兩側廂房二柱三檁,原為廊,土地改革運動期間户主將其改為房間,現闢為村民文化活動及商業空間。 [8] 
玉天公祠 玉天公祠 [8]
如公小祠堂
如公小祠堂坐西北朝東南,佔地51平方米,屋頂為硬山式,小青瓦陰陽合鋪。內部已經完全改造,已用作村民的生活居住空間。 [8] 
如公小祠堂 如公小祠堂 [8]
圭六公祠
圭六公祠位於河陽村河中62號。據河陽《朱氏宗譜》載,始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建成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成。祠坐西北朝東南,佔地155平方米,三合院式,東南面直接搭在前一幢建築後牆,硬山頂。正廳面闊三開間帶二弄,明間五柱五檁,後金柱間設神櫥,兩次間均用木板隔斷,為住房,東北、西南兩側廂房各一間,抬梁式,二柱三檁。正廳前設廊通東北邊門,樓板下施扁方梁,雕刻蝙蝠、仙鶴等動物圖案,下置花卉紋梁墊。東北邊門門額上書“圭六公祠”,字跡已模糊不清。 [8] 
圭六公祠 圭六公祠 [8]

河陽村榮譽稱號

2012年6月16日,縉雲縣河陽古村落被中國消費經濟高層論壇組委會推選為“2012中國十佳村鎮慢遊地”。 [9] 
2012年11月23日,河陽村被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省旅遊局聯合公佈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旅遊村)。 [10] 
2012年12月17日,河陽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3] 
2013年3月5日,河陽村鄉土建築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2014年2月19日,河陽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2] 
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4] 
2022年6月,入選首批浙江省美育示範村名單。 [14] 

河陽村旅遊信息

入村路線
可從縉雲坐班車到新建,下車後步行15分鐘即可抵達河陽村。 [13] 
村內導覽
①遊賞路線一:
上午遊線:遊客接待中心——七如公祠——恆三公祠——答樵路(介紹河陽典型的街巷風貌)——荷特公祠——循規映月——文翰公祠——廉讓之間——虛竹公祠——三十三間——玉天公祠——六都——儒林古第——河陽古街——八士門——圭二公祠——朱氏大宗祠——義陽牌坊羣。
下午遊線:石磨磨面——紡紗——傳統造紙——車水柯魚——水車抽水——耕種——福昌寺。
②遊賞路線二:
上午遊線:遊客接待中心——七如公祠——恆三公祠——答樵路(介紹河陽典型的街巷風貌)——荷特公祠——循規映月——文翰公祠——廉讓之間——虛竹公祠——三十三間——玉天公祠——六都——儒林古第——河陽古街——八士門。
下午遊線:圭二公祠——朱氏大宗祠——義陽牌坊羣——民俗文化展示老街——耕讀百草園——耕讀文化田園展示區——朱祖陵文化公園——宰相故里勝非文化古鎮。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