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沃爾特·薩頓

鎖定
沃爾特·薩頓(Walter Sutton,1877年4月5日-1916年11月10日),美國遺傳學家生物學家
薩頓於1903年提出 “基因染色體上”的假説,後由摩爾根及其學生通過實驗證明。 [1] 
中文名
沃爾特·薩頓
外文名
Walter Sutton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紐約州烏蒂卡
出生日期
1877年4月5日
逝世日期
1916年11月10日
畢業院校
堪薩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職    業
遺傳學家生物學家
主要成就
提出 “基因染色體上”的假説

沃爾特·薩頓人物經歷

沃爾特·薩頓於1877年4月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烏蒂卡的一個農民家庭。1886年,薩頓全家搬到了堪薩斯州的羅塞爾,1897年又移居堪薩斯城。隨後,薩頓進入到堪薩斯大學學習工程學。
1897年,薩頓家中很多人得了傷寒,他的一個弟弟因病去世。回到大學後,薩頓轉學生物學。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習。
1903年,薩頓發表了論文《遺傳中的染色體》,提出“基因染色體上”的假説。
1903年夏天,薩頓到堪薩斯油田當了工頭。1905年,薩頓回到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並於1907年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1909年,薩頓回到家鄉堪薩斯城開設診所。
1911年,薩頓加入美國陸軍醫療服務預備隊,成為一名中尉。1915年,薩頓帶領醫療隊來到一戰中的法國小鎮朱利,領導戰地醫院工作,救助了大量從前線撤下的傷員。
1916年,薩頓回到美國。同年11月10日,因闌尾破裂逝世 。 [2] 

沃爾特·薩頓主要成就

薩頓一生僅發表了3篇論文,其最偉大的成就便是提出了“基因染色體上”的假説。 [2] 
1903年,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他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們的分離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
薩頓發現,有一種蝗蟲的體細胞中有24條染色體生殖細胞中只有12條染色體。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了24條染色體。蝗蟲子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雙親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一樣。子代體細胞中的這24條染色體,按形態結構來分,兩兩成對,共12對,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來自父方,另一條來自母方。
薩頓由此推論:基因(遺傳因子)是由染色體攜帶着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的。也就是説,基因就在染色體上。
數年後,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及其學生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