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縣隸屬銅仁市管轄,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理位置為東經108°30′~109°06′,北緯27°27′~27°58′,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1869平方公里
[38]
。東與銅仁市毗鄰,南與黔東南州岑鞏縣相連,西與石阡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北抵松桃苗族自治縣。總面積1869平方公里。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江口縣常住人口為184764人。
[36]
江口縣建置沿革
編輯江口地域最早初形於春秋戰國,屬楚黔中。
戰國屬秦黔中郡義陵縣。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隸荊州,屬武陵郡無陽縣。
王莽建國,號“新”,改武陵郡為建平郡。
東漢複稱武陵郡,並無陽縣入辰陽,江口屬辰陽縣。
劉宋時期,宋孝武帝建元年(454)至齊,江口仍屬辰陽縣。
隋朝文帝開皇元年,廢南陽郡,於其地置壽州。十八年(598),改壽州為充州,大業初廢充州,並其地入辰州改為沅陵郡,廢靜人縣入辰溪縣,江口屬沅陵郡辰溪縣。
唐天寶三年(744)江口屬辰水縣,隸充州,後唐江口屬蜀黔州。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牂牁蠻首領張萬浚率所屬思夷等州歸附於楚,江口屬楚思州。
南唐時期,攻楚,楚王馬希崇降,江口屬南唐。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荊湖路為荊湖南北兩路,北路領沅州、清州,江口屬沅州麻陽縣,淳熙八年(1181)楊再西率其子政強領士兵開發省溪、宙邏、銅仁大小兩江等地。
元置省溪,提溪長官司。
明永樂二十年(1414年)改隸銅仁府並延至清朝。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歸流”,設省溪吏目1員,吏目署駐大江口(今雙江鎮)。光緒六年(1880)清廷準貴州巡撫岑毓英奏,移銅仁縣治於大江口,江口始成縣治。
民國二年(1913),銅仁府改銅仁縣,將原設大江口之銅仁縣更名為江口縣,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廢道,各縣均直隸省。二十四年(1935),省分設行政督察區,江口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之後,行政督察區番號屢經更易,但體制未變。縣轄村寨小有調整,但基本格局未動,一直維持至1949年。
1949年11月13日,江口解放。
1950年3月1日,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江口、玉屏兩縣併入銅仁縣。
江口縣行政區劃
編輯2013年,轄2鎮7鄉,71個行政村,8個街道(社區)。
[9-10]
轄雙江鎮、閔孝鎮、太平土家族苗族鄉、壩盤土家族侗族苗族鄉、德旺土家族苗族鄉、民和侗族土家族苗族鄉、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鄉、桃映土家族苗族鄉、怒溪土家族苗族鄉。
江口縣自然地理
編輯江口縣位置境域
江口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處東經108°30′~109°06′,北緯27°27′~27°58′,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1869平方公里
[38]
。東與銅仁市毗鄰,南與黔東南州岑鞏縣相連,西與石阡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北抵松桃苗族自治縣。
[10-11]
江口縣地貌
江口縣少數民族(11張)
江口縣氣候
江口縣處在中亞熱帶中緯度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地處梵淨山迎風坡向。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熱同期,光熱同季,受梵淨山的影響,小氣候特點突出。年均氣温16.2℃,年平均日照時間1257.3小時,無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369.6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1%。
[10]
時間 | 物候 |
元月 | 收割甘蔗,播種春洋芋、烤煙、茄果類蔬種育苗 |
二月 | 小麥分櫱拔節,油菜開花,翻犁空土,準備秧田,種植甘蔗,植樹造林 |
三月 | 燕子初來,青蛙始鳴,小麥出穗,油菜謝花,桐樹初展葉片,播種瓜豆,紅苕育苗 |
四月 | 桐樹、桃樹、李樹開花,大麥成熟,布穀鳥聲聲催促播種水稻,包穀、黃豆、花生 |
五月 | 小麥、油菜成熟,移栽辣椒、茄子、番茄栽播早稻、紅薯 |
六月 | 蟬鳴蛙鼓,洋芋成熟,播種晚包穀,移栽烤煙,栽種中稻、晚紅薯 |
七月 | 水稻分櫱拔節,栽播晚稻,包穀、西瓜成熟 |
八月 | 布穀鳥停止之鳴叫,水稻出穗揚花灌漿,播種蕎麥、秋洋芋、黃豆、雜豆、高粱、小米成熟 |
九月 | 收穫水稻,晚包穀,採摘梨、蘋果、播種甘藍型油菜 |
十月 | 蚱蟬終止鳴叫,桐果成熟,收挖紅薯、花生、收割蕎麥、播種小麥 |
十一月 | 青蛙息鼓,收挖秋洋芋、桔子、黃果、柚子、柿子成熟 |
十二月 | 甘蔗成熟,對小麥、油菜中耕施肥,對桑樹整枝修剪、移栽和冬季芽接 |
江口縣河流
江口縣土壤
江口縣自然資源
編輯生物
江口縣內森林覆蓋率45.5%,被聯合國接納為“人與生物保護圈”區網成員的梵淨山在縣境內。江口縣有1200多種植物,名貴中藥材有天麻、黃蓮、杜仲、銀杏、當歸等。動物300多種,珍稀動物有黔金絲猴、華南虎、大鯢等。珍稀樹種有珙桐、貴州紫薇,還有大片的冷杉林、黃楊林、水青岡林。生長有靈芝、猴頭菇等數十種真菌。堪稱中國著名的規模宏大的“自然基因庫”。
[10]
水能
江口縣內年平均自然降水20億立方米,年經流量15.63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8.41萬千瓦。全縣泉眼283處,可供開發利用的達253處,為國家水源標準一、二級,多處泉水被國家有關部門鑑定為國家級優勢飲用天然礦泉水。
[10]
礦產
江口縣人口民族
編輯江口縣政治
編輯江口縣經濟
編輯江口縣綜合
2019年江口縣實現生產總值67.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4億元,同比增長5.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09億元,同比下降-7.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63億元,同比增長9%。
[1]
2020年,江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14億元,同比增長6.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66億元,同比增長5.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31億元,同比增長2.2%。
[37]
江口縣第一產業
2019年,江口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9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5.2%,其中:農業增加值10.9億元,同比增長8.2%;林業增加值1.85億元,同比增長3.3%;牧業增加值3.81億元,同比下降1%;漁業產值0.84億元,同比增長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17億元,同比增長4%。
2019年,江口縣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521.6公頃,較上年增長16.44%;油料作物播種面積5368.7公頃,下降12.19%;煙葉播種面積451.5公頃,增長4.18%;蔬菜播種面積6349.6公頃,下降36.17%。茶園面積11438.3公頃,下降3.32%;中藥材種植面積1643公頃,下降26.6%。
2019年,江口縣全年實現糧食產量11.72萬噸(未折糧),較上年增長3.65%,其中,夏糧產量達到5.10萬噸,下降5.1%;秋糧產量達到6.62萬噸,增長11.58%。
2019年,江口縣全年豬存欄9.74萬頭,下降26.8%;出欄14.8萬頭,下降8.5%;牛存欄3.57萬頭,增長7.8%,出欄0.79萬頭,增長23.5%;羊存欄2.21萬頭,下降23.2%,出欄1.76萬頭,下降0.9%;家禽存欄45.23萬隻,增長9.4% ,出欄57.35萬隻,增長22.3%。全縣主要肉類產量1.56萬噸,較上年下降5.4%,其中豬肉產量1.32萬噸,下降9.1%,牛肉產量0.1萬噸,增長31.5%;羊肉產量0.034萬噸,下降0.5%;家禽肉產量0.1萬噸,增長21.9%。
[1]
江口縣第二產業
江口縣城(9張)
江口縣第三產業
2013年,江口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307萬元,其中城鎮46176萬元,城區37975萬元,鄉村13131萬元;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173593萬元,零售額104142萬元;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476萬元;其中:住宿業實現2106萬元,餐飲業實現5370萬元。
[14]
2013年,江口縣完成了雲舍土家古村落5A級景區規劃,配合啓動了梵淨山5A、亞木溝4A級景區申報。基本建成了江梵複線、梵淨山山水田園生態產業園、田園春農業觀光園等一批旅遊項目,完成旅遊投資7.19億元。在北京、重慶、蘇州等地舉辦10次旅遊推介會。寨沙侗寨被省扶貧辦授予全省鄉村旅遊金融扶貧示範點。梵淨山被評為2013“美麗中國”十佳旅遊景區。全年接待遊客34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3億元;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3548人。
[15]
江口縣社會事業
編輯江口縣教育事業
2019年,江口縣全年對教育事業的投入達51604萬元,增長7.5%。年末,全縣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數1677人,招生數人637人,教職工數36人,其中,教師36人;有普通中學11所(其中:初中9所、高中2所),在校學生12714人,有教職工794人,其中,教師757人;有小學59所,招生3210人,在校生17851人,教職工1044人,其中教師987人;幼兒園28所,入園兒童8090人,學齡前兒童入學率94%。
[1]
江口縣醫療衞生
2019年,江口縣全縣有衞生機構144個,其中:醫院2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132個(鄉鎮衞生院10個、村衞生室105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護理室17個);專業公共衞生機構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苗站)2個、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銅仁市麻風病醫院);民營醫療機構6個。衞生機構人員1706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1099人(執業(助理)醫師273人、註冊護士514人、藥師(士)56人、技師(士)93人、其他163人),鄉村醫生和衞生員447人,其他技術人員31人,管理人員66人,工勤技能人員63人。衞生機構牀位1063張。
[1]
江口縣公共文化
江口縣郵電
2019年,江口縣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3999萬元,較上年下降21.3%。其中,實現電信業務總量 12299萬元,較上年下降23.7%,郵政業務總量1700萬元,增長2.2%。互聯網用户較快增長,年末電話用户18.48萬户,其中:移動10.81萬户,聯通1.59萬户,電信6.08萬户。
[1]
江口縣社會保障
2019年,江口縣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26039人,較上年增長21.5%;參加城鎮企業養老保險人數8406人,較上年增長22.7%;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7401人,較上年增長1%;參加失業保險人數9457人,較上年增長30.9%;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11246人,較上年增長3.6%;參加生育保險人數7843人,較上年下降16.5%;參加工傷保險人數9787人,較上年增長3.7%;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08385人,參合率達99.1%;全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836人,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25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577人。
[1]
江口縣生態保護
江口縣交通運輸
2019年,江口縣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1398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5%。全縣公路通車裏程2651.7公里,其中組組通1213公里;機動車保有量38709輛,其中:客車保有量234輛(出租車101輛、公交車99輛),貨車保有量3051輛,摩托車保有量17311輛,小轎車18113輛。
[1]
江口縣交通
編輯
杭瑞高速(7張)
①鐵路:江口縣城距渝懷鐵路江口縣內的桃映火車站30公里,距銅仁火車站50公里,距湘黔鐵路線玉屏火車站110公里。
②公路:江口縣城距銅仁市區50公里,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全縣公路里程達988公里,實現了村村通。S302線和305線橫貫東西,國家投資興建的杭(州)瑞(麗)高速公路貫穿縣境,境內設5個匝道口。
江口縣歷史文化
編輯江口縣民俗
江口儺戲
儺戲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迷信祭儀時跳的一種舞,它崇拜和信仰人類祖先“儺公儺婆”。僅在少數地區流傳,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表演形式是“衝儺還願”“酬神娛人”。其目的是“酬神娛神”、“驅邪迎祥”。在江口境內歷史悠久,影響極大,傳佈較廣,在民和、雙江、壩盤,桃映一帶廣為流傳。由於受巴楚文化的影響,江口的儺戲與原始宗教、民間傳説,地方歌謠融為一體,成為一種獨特的戲曲形式。
[20]
瓦寨鑼鼓
土家稱“打傢伙”或“五子傢伙”,是流傳在土家族聚居區的一種古老而優美的打擊曲牌音樂。主要用於結婚、年節等喜慶場合,喧染熱烈歡快的氣氛,是土家族人民最喜愛的器樂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種文藝形式。故有“土家三大樂:擺手、哭嫁、打擠鈸”之説。土家族男孩從小便跟着老藝人學打傢伙,耳濡目染,世代相傳。每逢婚娶、年節、喜慶之際,便相邀為伍打傢伙,走鄉串寨,鑼鼓齊鳴,響徹雲霄,表演之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21]
羌歷年
位於黔東高原的江口縣桃映鎮漆樹坪,是貴州省唯一聚族而居的羌族村寨,2013年羌寨被國家列入傳統保護村落。羌歷年是漆樹坪羌族主要的傳統節日。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為羌族最隆重的節日。據説是在秋收過後,羌民為祭祀神錄和祖先,向神還願的一項活動,即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延長到十月初十,羌歷年的主要活動是還願祭祀和吃筵席。
[22]
侗家薑茶
侗家人吃薑茶是傳承已久的生活習慣。凡侗家人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後、田邊土埂上栽種茶樹,每年清明之後開始採茶直到立秋。分三次採摘加工,第一道為清明茶,只採剛發出的“兩葉一芯”之嫩芽,用温鍋烤搓成上等茶,一般用於接待貴客和外公舅爺;二、三道茶用於接待普通客人和自食用,但凡用茶都要有姜為伴。其香久遠,其甜悠長,其辣適中,深受侗家人和其它各族客人喜愛。
[23]
江口縣節慶
打背節
打背節是苗族青年男女的節日,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峯湧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脱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話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着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密語表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24]
花炮節
花炮節是侗族傳統節日。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然後點燃放炮,小鐵環衝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則意味着吉利幸福,還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炮、五炮。搶花炮僅限於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搶花炮原為還願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已發展成為羣眾性文體活動,並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25]
姓氏節
姓氏節是侗族傳統節日。石、羅姓過“未節”,以立秋後第一個未日為節日;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胡、吳兩姓過“甲戌節”,即立秋後第一個甲戌日過節。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或過八月“仕節”。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即開酒罈節),後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這些節日,多數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請新戚朋友到家做客。
[26]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傳統節日,又稱“亞努節”,即農曆四月初八。傳説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族向統治者進行鬥爭。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1949年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每年四月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妝,穿着新衣,參加節慶活動,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茶燈等民間技藝表演。
[27]
江口縣旅遊
編輯江口縣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區域主次劃分為三類,即:①以梵淨山景區為主體景區:金頂風景區、九龍池風光、爛茶頂杜鵑林、鳳凰山風光、寺廟、沿線亭閣、碑林摩崖、黑灣河漂流、鳳凰山寨、豆腐乾一條街、黃家壩水上樂園等。②以縣城及其他景區為輔助景區:原始森帶風光、太平河沿岸風光、乾溪溝峽谷、黃枯山風光、魚良溪峽谷、三星拜月、桑木溝水上樂園、金楠橋攀巖等。③棉絮嶺風景線:槐豐、岑忙犀牛洞穴羣、梵淨山博物館、馬槽河民族村寨景點等。
[10]
梵淨山(MountFanjing),原名“三山谷”,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得名“梵天淨土”。國務院於1986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2493米,武陵山脈的主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是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
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
磨灣,又稱磨王溝,它是一個自然寨的名稱,又是雙江鎮一個行政村的名稱。它座落在離江口縣城約4公里處,全寨共253户,1300餘人。除幾户雜姓外,絕大多數是姓陳。寨子背靠大山,面向田壩,歷來是兵家投足之地。1936年初,紅六軍團路經江口時,曾駐在這裏。軍團部政工委首長駐陳運順家木樓上,兩間木樓現還存在。1982年10月江口縣人民政府將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磨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9]
江口縣地方特產
編輯紫袍玉帶石
屬中國極為稀少的珍貴玉石,獨產於江口縣德旺鄉金盞坪。紫袍玉帶石質地堅硬,具有天然油脂和光澤,是工藝品雕刻的上乘材質。用此玉雕琢成的工藝品,具有很高的適用、收藏、觀賞價值,用它製成的梵淨山玉硯、屏風、壁畫、茶壺、茶盤、茶杯、生肖牌、掛件、手鍊、彌勒笑佛等,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用紫袍玉帶石雕刻的梵淨山玉帶九層塔現存於北京人民大會堂。
豆腐乾
豆腐乾是江口人民的傳統食品之一,色香味別具一格,製作獨特,歷史悠久。是江口最具代表性的土特產之一。
米豆腐
江口米豆腐嫩黃鮮亮,晶瑩剔透,可切成片、條、塊或製成蝦仁米豆腐,配以江口特製的油辣椒、醋辣椒、佐料,酸香麻辣,滑軟可口,涼吃熱煮均可。已成為貴州省內外有名的土特產之一。
油茶
油茶非“茶”,江口當地的老百姓家裏嫁女的時候,出嫁前一天晚上坐花宴、唱伴嫁歌,主人為了酬謝賓客和親朋好友,晚飯後,特花幾小時做成夜宵粥,而主人卻謙虛的説成是喝茶。
茶
雲霧茶茶園位於民和鄉毛坪、壩盤鄉鐵廣、怒溪鄉駱象等高原地帶。由於所處特殊地理環境,雲霧茶茶葉色澤油亮,絨毛多,氨基酸、蛋白質和寧酸含量較高,富含人體必須的硒、鋅等微量元素,營養豐富,清香鮮醇,具有清熱解毒、降脂減肥、防病抗衰等功效。
江口的梵淨山翠芽茶在2010年上海茶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江口縣獲得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江口縣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口縣人民政府網.2020-06-29[引用日期2020-12-10]
- 2. 梵淨山是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 .新華社貴州分社[引用日期2014-08-09]
- 3. 2011年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揭曉 黃山入榜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8-09]
- 4. 貴州省14個縣(區)退出貧困縣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8-09-26]
- 5. 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公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18-11-23]
- 6. 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 關於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9-03-25]
- 7. 江口縣領導幹部大會召開 楊華祥任江口縣委書記 .江口縣電視台[引用日期2017-09-15]
- 8. 江口縣歷史沿革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9. 關於印發 江口縣醫療機構設置實施方案(2011-2015)的通知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0. 江口簡介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1. 自然地理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2. 江口物候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3. 貴州桐梓等14縣區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 .澎湃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9-20]
- 14. 2013年江口縣社會消費零售情況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5. 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6. 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引用日期2019-10-08]
- 17.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生態綜合補償 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4]
- 18. 交通優勢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19. 江口縣交通區位 .江口縣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4-08-09]
- 20. 江口儺戲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1. 瓦寨鑼鼓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2. 羌歷年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3. 侗家薑茶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4. 打背節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5. 花炮節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6. 姓氏節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7. 四月八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8. 梵淨山資源概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29. 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磨灣 .江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9]
- 30. 發揮央視傳媒優勢 服務中國最美縣域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9-07-14]
- 31. 2020中國春季休閒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2]
- 32. 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7]
- 33. 2020中國秋季休閒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7-08]
- 34.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4-18]
- 35. 定了!2021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出爐--生態--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6-04]
- 36. 重磅!銅仁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佈 .銅仁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2]
- 37. 江口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口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8-02]
- 38. 江口縣歷史沿革 .江口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8-02]
- 39. 贊!荔波縣瑤山瑤族鄉獲“貴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布依|苗族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1-09-15]
- 40. 關於2021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創建結果的公示-政府信息公開-交通運輸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引用日期2021-11-20]
- 41. 貴州兩地最新人事 .天眼新聞[引用日期2021-12-22]
- 42. 水利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21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水利部[引用日期2022-04-2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