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南好·行錦歸來

鎖定
《江南好·行錦歸來》是宋代詞人吳文英所作的一首酬贈詞。此詞上片描述作者與友人“密圍坐客”中的情景;下片強調擇友的標準以及聚飲沾醉的原因。雖是次韻和作,但卻寫出了與沈時齋之間的真誠友誼。
作品名稱
江南好·行錦歸來
作    者
吳文英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夢窗詞
作品體裁
詞牌名
江南好
作品題材
酬贈詞

江南好·行錦歸來作品原文

江南好1
友人還中吳,密圍坐客,杯深情浹2,不覺沾醉。越翼日3,吾儕載酒問奇字4,時齋示《江南好》詞5,紀前夕之事,輒次韻6
行錦歸來7,畫眉添嫵8,暗塵重拂雕櫳9。穩瓶泉暖,花隘鬥春容。圍密籠香晻靄10,煩纖手、親點團龍11。温柔處,垂楊嚲髻12,燈暗豆花紅13
行藏14,多是客,鶯邊話別,橘下相逢15。算江湖幽夢,頻繞殘鍾。好結梅兄礬弟16,莫輕侶、西燕南鴻17。偏宜醉,寒欺酒力,簾外凍雲重18 [2] 

江南好·行錦歸來註釋譯文

江南好·行錦歸來詞句註釋

1.江南好:《欽定詞譜》無此譜。此詞雙調九十五字。上段十句四平韻,下段十一句四平韻。
2.情浹(jiā):情意融洽。
3.翼日:即翌日,明天。
4.吾儕(chái):我輩。載酒問奇字:喜好詩詞歌賦,好古博雅君子所為。
5.時齋:即沈義父,生卒年不詳,宋元間人。字伯時,號時齋,震澤(今江蘇吳縣)人。嘉定十六( 1223)年領鄉薦,仕至南康軍白鹿洞書院山長。好程、朱之學,以文鳴於時。宋亡隱居不仕,以遺民終,長於詞曲,著有《時齋集》《遺世集》《樂府指迷》,前二書失傳,唯存《樂府指迷》一卷。《夢窗詞集》中另有《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聲聲慢·和沈時齋八日登高韻》兩首詞。
6.次韻:即和韻,是用他人詩詞所用的韻而作詩詞。分用韻、依韻、次韻三種。
7.行錦:衣錦還鄉,喻榮歸故里,出任本鄉長官。
8.畫眉:《漢書·張敞傳》:“敞為京兆……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憂。”形容夫妻恩愛。
9.暗塵:塵土飛揚,看不清楚。雕櫳:雕花的窗欞。此代指宅院。
10.晻(yǎn):日無光。
11.團龍:茶名,即龍鳳團茶。將茶製成圓餅狀,其上再印龍鳳圖紋,宋時專供御飲。
12.嚲(duǒ)髻:髮髻下垂。
13.豆花紅:如言“豆蔻梢頭二月初”,代指少女。豆花,即燈花。
14.行藏:出仕或退隱。
15.橘下相逢:即“桔中樂”“桔中趣”或稱“桔中戲”,指通過下棋相識結緣。“桔中樂”典源出自牛僧孺《幽怪錄·桔中之樂不減商山》:“巴邛桔園中,霜後,見桔如缶,剖開,有三老叟象戲。一叟曰:‘桔中之樂不減商山,但不得深糧固蒂耳。’一叟取龍脯食之,食訖,餘脯化為龍,眾乘之而去。”後《桔中秘》,即為象棋棋譜書名,“桔中樂”也自然成了下棋的代稱。橘,一作“桔”。
16.梅兄礬弟: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礬,此指晶瑩的小石。
17.西燕南鴻:指西飛燕、南飛鴻,喻分離。 [1] 
18.凍雲:雲層厚重,聚結難開。柳永《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

江南好·行錦歸來白話譯文

身穿錦衣的女子隨友人遠道迴轉“中吳”(即“吳中”)家中,在閨房內命侍女拂去窗門上的灰塵,坐下來重新打扮、畫眉增添嫵媚的形態。女郎與同伴們一起去郊遊,暖瓶中的茶水温和適口,消除郊遊時的煩渴。郊遊時,與姊妹們一起在花叢中爭妍鬥嬌盡情快樂。歸家已至暮靄沉沉之時,大家團坐香爐周圍,一致推舉該女子親手點燃盤龍香。在香霧繚繞的朦朧感中,大家舉杯痛飲。醉眼朦朧,愈覺氣氛温柔,彷彿室外下垂的柳枝,也化成了女子斜垂於地的長披髮,燈火如豆一閃一閃,彷彿是紅花正在綻放。 
坐中大多是羈旅在外的行客,大家在鶯歌燕舞的春天中曾聚會過一次,現在深秋桔黃之時又重新相逢了。説起來在座諸位有些還是“江湖詩派”中人,但是為了生計,這種聚會已是途近末路像一場空夢,又像是“殘鍾”餘音,無以為繼。可是我要結交的還是你們這些“梅兄棋弟”,而不想濫交那些像“鴻”“燕”那樣來去不停,一晃而過的小人。將醉酒的原因是因為室外彤雲密佈,寒氣逼人,所以就多喝了幾杯,這加速了醉酒的程度。

江南好·行錦歸來創作背景

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時齋與夢窗聚首吳中,據《樂府指迷》所稱及夢窗去吳歲月,不過壬寅、癸卯兩冬。疑此詞當作於淳祐二年壬寅(1242年)冬至淳祐三年癸卯(1243年)冬之間。此為酬贈詞,記寫友人回鄉做官,眾人為其接風,在宴席上沈義父作“江南好”,夢窗步其韻而作之。 [3] 

江南好·行錦歸來作品鑑賞

江南好·行錦歸來文學賞析

發端“行錦歸來”一韻,緊扣小序中的“友人還中吳”,講友人榮歸故里的情況。“衣錦歸來”一句,言其衣錦還鄉,出任本鄉長官。“畫眉添嫵”一句化用漢代張敞做官時,為其妻畫眉的故事,贊友人家庭和睦夫妻恩愛。“暗塵重拂雕櫳”言友人宅院修葺一新,更添光彩。“穩瓶泉暖”二韻,轉筆寫到接風的宴席上。“穩瓶”一韻,描繪室內有瓶插的鮮花,清香四溢,一派春色。“花隘鬥春容”極寫瓶花的空間雖然狹小,但卻能與大自然的春色比美,通過室內瓶花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人們的親切温馨。“圍密籠香晻靄”一韻,寫參加宴會的客人,親密地圍坐在一起,室內籠香嫋嫋,侍女的纖纖玉女徹上高級的龍鳳團茶。“温柔處”一韻,繼寫宴席上燈影爍爍,美麗的少女,髮髻低垂,温柔侍奉,一派温馨氣氛。
下片,寫主客間情感融洽。“行藏多是客”一句,化用《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表達了不管出仕為官還是退隱為民,多是匆匆之過客,因此不管“鶯邊話別”還是“橘下相逢”都是難得的意思。“鶯邊話別”以“鶯邊”融“黃鶯鳴翠柳”的形象,代指折柳送別。“算江湖幽夢”一韻,講在江湖飄蕩,會時時聽到晚鐘頻繁地縈繞在夢境中,那身世漂泊之感,便油然而生。“好結梅兄礬弟”一韻,言人在江湖,就應廣交朋友,不要輕視朋友間的分離,也就是説要重視朋友間的相聚。“梅兄礬弟”化用黃庭堅語典,將朋友以梅兄礬弟相呼,表現彼此間高尚純潔的友情。“西燕南鴻”化用蕭衍《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及杜甫《歲晏行》:“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詩意,比喻漂泊江湖之人如小燕西風,大雁南飛一樣,易於別離;但也從中表達了,在分離後希望再次相會的願望。故此處暗合小序中“密圍坐客,杯深情浹”之意。下片大量用典抒發友情之深意。最後“偏宜醉”一韻,轉筆寫到宴飲,扣小序的“不覺沾醉”四字,寫在宴席上,大家盡興而飲,飲而醉;此時天色已晚,寒氣襲入,簾外凍雲重重。詞至此戛然而止,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此詞采用過片則變的結構,上片寫對友人歸鄉赴任的祝福及對宴席的描述;下片抒寫人生如過客,應珍惜朋友間的情誼。 [1] 

江南好·行錦歸來名家點評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蓓:“行錦”首句字面意乃行人載花歸來。實切“友人還中吳”之意。“畫眉”句喻春風得意,“暗塵”句喻安頓洗塵。“穩瓶”二句承“行錦歸來”,繼寫會賞前準備。將花插入瓶中,注以清泉,花香就滿溢在室中了。“圍密”三句寫密圍促坐,觀花品茗。“温柔處”三句寫紅燭映花姿,場面温馨。“垂楊嚲髻”喻女子温柔、和順貌。此指瓶花言,更指友人言,切題中“杯深情浹”之謂。“行藏”四句實寫酒朋詩侶紅燭夜話情景。過片三句從花、人兩邊着筆,感嘆一生匆匆如過客。此三句為花言,無論行或藏,橫豎都是客,不是謝於春際,就是落於秋時。三句用於人,則賦萍飄會聚之嘆。因鶯飛春天,橘紅秋季,“鶯”“橘”二字則指向春來話別,便有輕易離別之意。橘乃“受命不遷”“深固難徙”之物(屈原《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橘下相逢,乃是一種必然,一種值得等待的期許。無論人行多遠,無論間隔多長,必然會再聚於橘下。正如此番賞會。“算江”二句花、人皆道辛酸。花語:既已被供入齋室,看來自由生長於江湖的夢想,以後也只有頻頻被晨曉的殘鍾喚醒了。二句用於人,則概盡江湖好友各自的行藏辛酸。晨鐘鳴則驚夢。想來大家皆是如此,以往的江湖歲月,都是在希望與失望的交織中艱難走過。“好結”三句,故花友相約,既已有緣相聚於此,再莫輕易言分。一幫稱兄道弟的江湖好友,亦如是相約。末韻謂天寒欲雪,在這樣的天氣下,室內室外的境遇差別可謂大矣,故花與人皆暫拋江湖之想,而以室居為宜。花且起舞,人且徘徊,共求一醉,同消萬古之愁。(《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 [5] 

江南好·行錦歸來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72年),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與翁逢龍翁元龍為親兄弟,後出嗣吳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門,結交權貴,流寓吳越,多居蘇州。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為蘇州倉台幕僚,淳祐間在吳潛幕府,景定後客榮王邸。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其詞綿麗,措意深雅,守律精嚴,煉字煉句,又多自度腔,詞上承温庭筠,近師周邦彥,在辛棄疾、姜夔詞之外,自成一格。對南宋後期詞影響很大;缺點是其詞雕琢工麗,音律諧婉,然多數詞意晦澀,題材狹窄。張炎批評説:“吳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詞源》)。賙濟在《宋四家詞選》中將吳文英、辛棄疾、周邦彥、王沂孫列為宋詞四大家。今存《夢窗詞》甲、乙、丙、丁四稿,存詞三百餘首。 [4] 
參考資料
  • 1.    趙慧文,徐育民.吳文英詞新釋輯評 上.北京:中國書店,2007:464-466
  • 2.    黃勇.唐詩宋詞全集 第8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645
  • 3.    (宋)吳文英.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418
  • 4.    徐培均.經典宋詞·唐宋詞小令精華.黃山:黃山書社,2017:404
  • 5.    (宋)吳文英.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