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鎖定
文學史上,早期南戲《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在明代被收入《永樂大典》裏,得以保存,人們統稱為《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其中,《張協狀元》是南宋時期温州九山書會的才人創作的,其故事則從諸宮調裏移植。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南宋戲文,彌足珍貴。
中文名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早期南戲
《張協狀元》
內容介紹
《張協狀元》寫書生張協遇盜落難
歷史意義
永樂大典》自卷13965至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內容介紹

《張協狀元》寫書生張協遇盜落難,得到王貧女的幫助,結為夫妻,後來赴京考中狀元,忘恩負義,不認貧女,反欲將她殺害。幸而貧女僅傷一臂,又得到宰相王德用的收養,最後同張協重圓。這是一本譴責書生負心婚變的戲文,與《趙貞女》、《王魁》同一題材。但既要譴責負心漢,又想保證貧女有個完滿結局,只能採取調和的做法,悲劇意識未能貫穿到底。這為元代後期一些作家將早期南戲悲劇作品的結尾改為大團圓開了先例。
《張協狀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詞調和民間小曲演唱,開場時先以説唱諸宮調引入,中間又有許多遊離於劇情之外的科諢穿插,這些屬初期南戲特徵。其故事情節分兩條線索進行,是南戲和傳奇劇本慣用的雙線結構的雛形。劇中人物塑造,頗有可取之處,如寫張協對貧女的態度不斷變化,從落難相依發展到拋棄乃至殺害,層層深入,頗為細緻。
《宦門子弟錯立身》,古杭才人編。寫金國河南府舉同知的兒子完顏壽馬與走江湖的藝人王金榜的愛情故事。完顏壽馬違抗父命,鄙棄功名前程,跟隨戲班 “衝州撞府”,最後終於使他的父親同意婚事。他與父親的衝突,實質上反映了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市民階層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據《錄鬼簿》記載,元李直夫、趙文殷有同名雜劇,南戲當據雜劇改編而成。
小孫屠》,古杭才人編,也是根據同名雜劇改編而成。這是一部公案戲,揭露了官府的糊塗和吏胥的不法,最後由名公昭雪。劇中曲調出現了一支南曲間插一支北曲的“南北合套”的體制,説明南戲已注意吸收雜劇的樂曲來豐富自己。 [1]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歷史意義

永樂大典》自卷13965至13991,凡27卷,收戲文33種。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全書被劫。此卷於1920年由葉恭綽從倫敦購回。1931年,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刊印,題名《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抗日戰爭勝利後,原書輾轉回國,後飄落至台,現藏台北“國家圖書館”。1929年,錢南揚根據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刊印本,加以校注,由北京中華書局排印,再次出版。
三種戲文,當以《張協狀元》撰寫時代最早,為戲文初期作品。由温州九山書會編撰。在它的第1出〔水調歌頭〕中説:“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又説:“《狀元張協傳》,前回曾演,汝輩搬成。這番書會要奪魁名。”稱“官裔”,稱“書會”,可見還不是職業演出。《宦門子弟錯立身》戲中以河南府為西京,以東平為府。考宋、金、元三史《地理志》,當系出自宋人手筆。惟戲中已提到花李郎、關漢卿等金元間作家,所以時代也不會過早,蓋作於金亡之後,宋亡之前。《小孫屠》,元蕭德祥撰。《錄鬼簿》下卷載:“德祥,杭州人,以醫為業。號復齋。凡古文俱隱括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戲文等。”
明代有些文人看不起戲文,他們喜歡雕章琢句,而戲文樸實無華,格律不甚嚴格,他們用格律去衡量戲文,覺得處處違律。因此任其散佚,故流傳甚少。即使有少數流傳的,往往經過明人妄改,面目全非。這三種戲文由於年代較早,未經後人篡改,保存了戲文的本來面目,是研究宋元南戲極為珍貴的史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