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稻紋枯病

鎖定
水稻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水稻上的病害。該病主要發生在葉鞘和葉片上。發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發生橢圓形暗綠色的水漬狀病斑,以後逐漸擴大成為雲紋狀,中部灰白色,潮濕時變為灰綠色。 [1] 
水稻紋枯病在中國稻區為害嚴重,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和台灣等省。該病多在高温、高濕條件下發生。 [2] 
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分為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藥劑防治主要選用井岡黴素甲基硫菌靈等進行防治。 [3] 
中文名
水稻紋枯病
別    名
雲紋病
花足稈
爛腳瘟
別    名
眉目斑
病    原
立枯絲核菌
為害作物
水稻
為害部位
葉鞘和葉片

水稻紋枯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致病的主要菌絲融合羣是AG-1佔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雙核線核菌)。從菌絲生長速度和菌核開始產生所需時間來看,立枯絲核菌AG-1和AG-4較快,而雙核絲核菌AG-Bb較慢。在PDA上23℃條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時3天。菌核深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較緊密。菌落色澤淺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淺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規則形,較扁平,疏鬆,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大小較一致,一般生於氣生菌絲叢中。 [4] 

水稻紋枯病為害症狀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3張)
葉鞘染病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後漸擴大呈橢圓形或雲紋形,中部呈灰綠或灰褐色,濕度低時中部呈淡黃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呈半透明狀,邊緣暗褐。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雲紋斑,常致葉片發黃枯死。葉片染病病斑也呈雲紋狀,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症狀似葉片,後期呈黃褐色,易折。穗頸部受害初為污綠色,後變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穀較多,千粒重下降。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後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條件下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粉黴層即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1] 

水稻紋枯病分佈範圍

水稻紋枯病分佈在中國以南部稻區發生較為普遍,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和台灣等省。 [2] 

水稻紋枯病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雜草的殘體上越冬。水稻收刈時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黏附在稻株基部的葉鞘上,萌發菌絲侵入葉鞘組織,進行初侵染。發病後,病斑上形成的菌核隨水漂浮,或靠菌絲蔓延進行再侵染。早稻菌核成為晚稻主要的病原。 [5] 

水稻紋枯病流行規律

水稻紋枯病從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生,一般在分櫱盛期開始發生,拔節期病情發展加快,孕穗期前後是發病高峯,乳熟期病情下降。該病屬高温高濕型病害,適宜範圍內,濕度越大,發病越重。田間小氣候相對濕度為80%時,病害受到抑制,71%以下時病害停止發展;氣温18-34℃都可發病,以22-28℃最適,因此,夏秋氣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發展。田間菌源量與發病初期輕重有密切關係,歷年重病區、老稻區、田間越冬菌核量大時,易導致初期發病較多。水稻栽插密度過大,稻田偏施、遲施氮肥,連續灌深水、連年重茬種植,有利於病害發生。粳稻品種一般較易感病,秈型雜交稻比較耐病。 [6]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紋枯病農業防治

  1. 打撈菌核,減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積打撈並帶出田外深埋。 [1] 
  2. 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後期不貪青。灌水做到分櫱淺水、夠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濕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淺、中曬、後濕潤”的原則。 [1] 
  3. 選用良種,根據保山市各稻區的生產特點,在注重高產、優質、熟期適中的前提下,宜選用分櫱能力適中、株型緊湊、葉型較窄的水稻品種;以降低田間廕庇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1] 
  4. 合理密植,水稻紋枯病發生的程度與水稻羣體的大小關係密切;羣體越大,發病越重。因此,適當稀植可降低田間羣體密度、提高植株間的通透性、降低田間濕度,從而達到有效減輕病害發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1] 

水稻紋枯病藥劑防治

井岡黴素與枯草芽孢桿菌或蠟質芽孢桿菌的復配劑如紋曲寧等藥劑,持效期比井岡黴素長,可以選用。丙環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類殺菌劑對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較長。烯唑醇、丙環唑等唑類殺菌劑對水稻體內的赤黴素形成有影響,能抑制水稻莖節拔長。但這些殺菌農藥在水稻上部3個拔長節間拔長期使用,特別是超量使用,可能影響這些節間的拔長,嚴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現包頸現象,其中烯唑醇等藥制的抑制作用更為明顯。高科惡黴靈苯醚甲環唑與丙環唑或腈菌唑等三唑類的復配劑在水稻抽穗前後可以使用。 [1] 
市場上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殺菌農藥很多,像己唑醇、井岡·己唑醇、井岡·蠟芽菌、戊唑醇等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在水稻分櫱盛期即水稻封行前(水稻紋枯病暫未發病或發病初期),每畝用10%己唑醇40毫升+營養葉面肥粒粒寶30毫升對水20-30千克,或在水稻分櫱末期即水稻封行後(水稻紋枯病進入快速擴展期),每畝用10%己唑醇55毫升+營養葉面肥粒粒寶30毫升對水30-40千克趁早晨露水未乾時粗霧噴於水稻下部,可有效預防、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 [1]  [7] 
參考資料
  • 1.    韓方勝,徐軍編著.糧油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1-4
  • 2.    華中農學院宜昌分院編.農業植物病理學 植保、農作專業試用教材:高教分社,1976:26
  • 3.    王本輝,韓秋萍主編.糧食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技術口訣:金盾出版社,2010:14
  • 4.    陳利鋒,徐敬友主編.農業植物病理學南方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05-107
  • 5.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81
  • 6.    彭紅,朱志剛著;田偉編.水稻病蟲害原色圖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6:第12頁
  • 7.    黃庭旭,徐倩華著.水稻高產栽培實用技術: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