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科

鎖定
民科是可以理解成民間科學愛好者 [4]  ,指那些遊離於科學共同體之外而熱衷於科學研究的人員。有些置身於科學共同體之中,但從事一些並未列入科研計劃的個人興趣研究課題的人 [1] 
中文名
民科
定    義
遊離於科學共同體之外而熱衷於科學研究的人員
別    名
民間科學愛好者
民間科學家
民間科學研究者

民科定義

  1. 遊離於科學共同體之外而熱衷於科學研究的人員。 [1] 
  2. 在非國立科研機構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 [3] 
  3. 置身於科學共同體之中,但從事一些並未列入科研計劃的個人興趣研究課題的人。 [1] 
  4. 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也不精通相關領域的科學理論,更沒有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但卻對科學研究有濃厚的興趣,敢於提出或解決某個重大科學問題的科學愛好者。 [4] 
  5. 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瞭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的科學愛好者。 [9] 

民科形成原因

民科的出現也與“大躍進”思潮、20世紀80年代中國官方對於科學家的宣傳和重視,等歷史因素有關。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主流意識形態一直強化着這樣一種價值觀念:一個人要有遠大的理想(比如為國爭光,為人類造福等等),為此,個人的物質生活乃至生命都是可以並且應該犧牲的,是謂獻身。當不足以犧牲生命時,就強調對物質生活的犧牲——“苦行”。在這種語境中,苦行與犧牲都具有很高的意識形態價值。反過來,苦行與犧牲的決心與程度,又成為其衡量精神和理想是否純粹的標誌。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理想主義姿態與這種語境正相一致。同時,這種“爭光理想”與某些傳統思想,如孟子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民間之“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表現形式上並無二致。因而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理想主義表觀下,也可能潛藏着某種功利之心。
五四運動開始,科學的地位日漸提高。1949年之後,唯科學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科學常用作形容詞,代表正確的、高明的、有效的。投身科學事業一度是廣大青年的美好選擇。然而在文革期間,雖然“科學”這個詞仍然具有意識形態價值,但具體的科學工作和科學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一再下降,甚至有了負的意識形態價值。這時,科學已經不能作為實現“爭光理想”的手段。
1976之後,中國社會開始發生鉅變。1977年高考恢復,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在中國大地突然降臨,科學家重新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成為當時的流行語。甚至在1980年前後高中文理分科時,曾存在普遍的文科歧視——只有理科學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 [9] 

民科社會評價

民科正面評價

民科所作的發明研究對社會是有益的。(昆明少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鬍磊 評) [3] 
民間科學愛好者中有的人不乏真知灼見,不應給他們戴上“偽科學”的帽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宋正海 評) [5] 
越來越多的人去探索科學,是社會文明成熟度的體現。社會和媒體不應過度解讀民科現象,應給民科以更多的包容和尊重。官方的科技協會或社會團體應該向民科開放,既讓民科瞭解科技界的研究方向,也為他們的科學研究進行引導。(雲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院長段昌羣 評) [3] 
民科大概有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對於探索未知世界有強烈的熱情。第二,這些人一般屬於偏才。第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依靠自學,對於自己的研究非常執著;或受過高等教育,但努力方向卻並不在他所學的專業方面。第四,他們的研究完全是出於興趣而不是功利。體制內的專家,往往從學科的角度,對他們的研究持保留意見。這本來不奇怪。問題在於,對他們探索科學的熱情,往往缺少必要的寬容。(中國青年報 評) [6] 
"民間科學家"這個詞多半出自讚譽,各國各民族文明發展史證明,不僅在古代,甚至近現代許多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是"民間科學家"完成的。(論文作者海河評) [10] 
他們的發明或許最初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或許只是為了證明一種可能性,但是當他們傾注了時間和精力時,便演變成了勇於創新和改變的精神,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某研究生評) [11] 

民科負面評價

民科聽到了科學史上一些關於科學發現的小故事,以為科學靠靈機一動、—拍腦子就能得到,所以他們就拍腦子,腦子上拍的全是包。(科學史學者田松 評)
力挺“民科”,反映了科學教育的欠缺。(心理學學者唐映紅 評) [7] 
民間科學家,從嚴格意義講,絕對不能算科學家,而應該算空想家。(中國青年網 評) [2] 
民科的真正對立面是科學而不是官科,科學需要系統而不是妄想,民科成不了科學(騰訊網 評)
民間科學傢俱有深度“科學情結”,但又對真正的科學研究缺乏基本瞭解,獨自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羣體性完全無視四百年來科學家們的成果,企圖靠自己單槍匹馬打倒“官方”科學家,這無異於唐吉珂德騎驢持矛試圖打倒邪惡的“風車巨人”。(搜狐文化 評)
“民科”們大多不屑於研究小問題。他們的“研究”往往針對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要麼試圖推翻著名的科學理論,要麼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立志於研究一些聽上去很玄、很牛的東西。他們基本沒有受過專業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科學訓練,數理功底較差,並且常常把科學和神話混搭,“洋”為“中”用,“科”為“民”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鄭永春 評)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