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永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鎖定
鄭永春,博士,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 [1]  。2000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專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1]  、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長 [2]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
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的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資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環境、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與未來發展戰略等領域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鄭永春博士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個模擬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獲得了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圖像,發現了200多個月球熱異常區域。
中文名
鄭永春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代表作品
《飛越冥王星——破解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秘密》 [3] 
主要成就
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2018年科技傳播獎 [4] 
職    務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
職    稱
研究員

鄭永春人物履歷

2004年開始從事科普創作。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普創作協會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榮譽會員。新華社中國特稿專欄作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特約評論員、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特約評論員、《知識分子》簽約作家。知乎、科學網、中國科普博覽知名博主、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特約撰稿人。
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深空科普團隊負責人、中國少年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青少年科技活動指導教師等。
香江學者計劃首批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批會員,曾擔任探月工程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學術秘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國家天文台青促會小組首任組長、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發起人之一、國際行星學會會員、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代表等。

鄭永春學習經歷

2000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專業,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王世傑、李春來和歐陽自遠院士。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從事科學研究。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中心、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工作和訪問多年。主要研究興趣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太陽系探測、載人深空探測等。 [5] 

鄭永春社會活動

2018年12月,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台“猿輔導”,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同時展現了我國在探月、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探索。為了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深奧的天文名詞,鄭永春特別製作了一套“太空地圖”,配合大量動畫、視頻演示進行淺顯易懂的講述。 [6] 

鄭永春獲得榮譽

獲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屆優秀會員、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有功人員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獎、香江學者獎、中國科學新聞人物提名獎等。 [5] 
2016年5月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宣佈其獲得其中的卡爾·薩根獎。該獎項授予中國行星科學家鄭永春,因為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並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 [7] 

鄭永春主要作品

在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傳播太空探測進展和行星科學新發現。在新華文摘、科學世界、環球科學、中國國家天文、天文愛好者、太空探索、三聯新知、金融博覽等雜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航天報》等報刊,知識分子、賽先生、中國科普博覽、人民網、騰訊、新浪、網易、搜狐、果殼、中科院之聲等新媒體,發表科普文章100多篇,均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科技館、東莞科學館等科普場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西南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裝甲兵學院、裝備指揮學院等高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科研院所,北京第三十五中學、首師大二附中、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中、牛欄山中學、中科院附屬實驗學校、朝陽外國語學校、芳草地國際學校、北京小學等進行科普報告50多場。
著有《飛越冥王星》,參與編寫《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系列讀本》、《中國探月》、《蟾宮攬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月球與深空探測》等。 [5] 

鄭永春人物訪談

鄭永春:如何讓人類再活10萬年 [8] 
2017-11-24 來源: 科技日報 李釗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10萬年,發展出了高度智慧的文明。
11月19日,理解未來講座第35期在中國科技館開講。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帶來了題為《讓人類再生存10萬年》的精彩演講。
鄭永春説,在地球毀滅之前,肯定是人類先毀滅,在面臨重大天文災難、流行疾病、超級地震、海嘯等的時候,我們不能期望像科幻大片中一樣,能及時得到拯救。人類未來最可能遇到的災難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這個幾率遠高於外星人攻擊和超新星爆發。
他認為,只有更全面地理解自然,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這就是我們做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