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

鎖定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成立於2011年,為澳門科技大學下屬科研機構,是中國深空探索路從澳門出發的起點 [1]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緊跟國家月球行星探測步伐,與內地相關機構緊密合作,在該領域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1] 
中文名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
成立時間
2011年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科研條件

據2016年12月新華社報道信息顯示,早在2005年,澳門科技大學就開始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開展月球探測有效載荷-小型gamma/x射線譜儀預研究。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衞星正是憑藉該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實現了諸多重大突破 [1] 
2014年,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成為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的首個境外夥伴實驗室。這對處於爬坡階段的實驗室和太空所來説無疑是莫大肯定,意味着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已成長為中國月球和深空探測的重要力量,也為澳門在中國重大科學工程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1]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科研成就

據2016年12月新華社報道信息顯示,在成立短短5年時間裏,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相繼開展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探測數據分析、月球科學研究、小行星探測與天文觀測研究等大量科研工作,承擔了中國“863計劃”、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多個科研課題,發表SCI論文近百篇,創下國際上首次利用X射線譜儀得到鎂鋰元素的全月面分佈圖等多項紀錄 [1] 
2015年,研究所助理教授張小平及太空所客座教授肖龍團隊利用嫦娥三號的探測數據,解釋了月球雨海北部嫦娥三號着陸區的地下結構分層,並分析了可能的形成機制和地質演化過程,被認為是嫦娥工程實施以來顯示度最高的標誌性成果之一,引起了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 [1] 
2016年,澳門科技大學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項目,榮獲澳門科學界最高獎——澳門特別行政區自然科學獎。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嫦娥一號衞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親自為他們撰寫了推薦書 [1]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人才培養

據2016年12月新華社報道信息顯示,從南京大學學成歸來的澳門青年鄧志培,是太空所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2016年,他與合作導師張小平主導的超細顆粒物測試分析平台,可用於分析天體樣本的物理化學成分和性質。他們還設計了一款模擬塵埃漂浮平台,建成後可模擬分析塵埃在月球環境中的動力學特性,以便進一步探究月塵的運動及分佈規律 [1] 
對張小平等太空所的“頂樑柱”來説,更大的願望是在澳門發現並培養出更多像鄧志培一樣的科學“金種子”。隨着太空所海內外學術聲望的不斷鞏固,一個致力於科學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的“大手拉小手”計劃悄然展開 [1] 
研究所梅苞教授表示,“太空所不只是少數科學家進行尖端研究的陣地,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讓更多澳門青少年體驗科學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萌發更多科學‘金種子’。2016年,梅苞教授帶領多位青少年前往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進行了類火星地貌研究的前期取樣工作,把澳門青少年天文愛好者直接帶入這一科學研究最前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