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殿前歡·酒杯濃

鎖定
殿前歡·酒杯濃》是元代散曲作家盧摯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表面上寫春遊醉酒的豪興和飄逸無為的醉態,實際上表達其厭倦功名、不滿現實的情懷。全曲帶有濃厚的元代散曲前期“清麗派”的特點,又有着豪放派的大氣超然,顯示出一種“酒”中的“任真”之美。
作品名稱
殿前歡·酒杯濃
作    者
盧摯
創作年代
元代
出    處
全元散曲
作品體裁
散曲
作品別名
雙調】殿前歡·酒杯濃

殿前歡·酒杯濃作品原文

【雙調】殿前歡
酒杯濃,一葫蘆春色醉山翁,一葫蘆酒壓花梢重。隨我奚童,葫蘆幹,興不窮。誰人共?一帶青山送。乘風列子,列子乘風。 [1] 

殿前歡·酒杯濃註釋譯文

殿前歡·酒杯濃詞句註釋

⑴雙調:十二宮調之一,是元曲常用宮調。殿前歡:曲牌名。小令兼用。入雙調。
⑵春色:此處指酒。宋代安定郡王用黃柑釀酒,名為“洞庭春色”。一説即指春天色彩,亦通。山翁:指山簡,字季倫。晉時鎮守襄陽,好酒,常出遊,並常醉酒而歸。
⑶花梢:指花木的枝梢。
⑷奚童:小童僕,書童。
⑸列子:即列禦寇,戰國時鄭人。他的事蹟多見於《莊子》,據説其著有《列子》八篇,被後人列入道家,奉為道家經典。《莊子·逍遙遊》稱其能“御風而行”。 [2] 

殿前歡·酒杯濃白話譯文

酒杯中的酒香正濃,而春色更令我陶醉。一邊喝酒一邊賞春,花的美比酒更能醉人,跟隨我的書童,邊看邊喝興致無窮,和誰一起回去呢,青山一帶來相送。歸來途中,雖微有醉意,卻一點也不疲倦,步履輕快,彷彿如列子御風而行,飄然欲仙。 [3] 

殿前歡·酒杯濃創作背景

盧摯身為元代前期的顯宦,但作有不少表現嚮往閒適生活的作品。這首小令作於元代初期,當為作者遊山酒後之作,反映的是一種“任真”的境界。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殿前歡·酒杯濃作品鑑賞

殿前歡·酒杯濃整體賞析

古時文人墨客常常借酒抒懷,使得酒成就了“釣詩鈎”的美名。這篇《殿前歡》正是盧摯乘着酒興揮灑而成的作品。這首小令寫作者攜酒遊山,任性自然之樂。曲子開篇就帶濃濃醉意,而後極力渲染率情任意的醉翁之態,意態飄逸。
“酒杯濃。一葫蘆春色醉山翁,一葫蘆酒壓花梢重。”開篇三句滲透着濃醇的酒香,滿目春色盡在酒中。醉後的盧摯品味出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意趣來。一杯接一杯的美酒,藴藏着生機勃勃的大地和花枝葉茂的美景。酒“釣”出了春景和醉趣,作者將酒葫蘆掛在枝丫上,顯示出自己率真自然的醉翁情態。不僅作者自己如此,連書童也興致高昂:“隨我奚童,葫蘆幹、興不窮。”兩人就算喝盡了葫蘆中的美酒,興致也依然高昂。這時候酒已非必要的存在,作者因酒興而詩意大發,暢遊山水間,忘記了俗世的雜念,變得無拘無束。
“誰人共,一帶青山送。”此時他已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於是有了“乘風列子,列子乘風”這樣的妙句。列子名列禦寇,是傳説中得道的“至人”,是“任真脱俗”的代表。此處借用列子的故事來表現自己飲酒之後所達到的衝而不薄,淡而有味的精神境界。盧摯正如其筆下的醉翁一般,既不追求“桃花源”式的理想,他所表現出來的超然也並不是另有寄託,別有懷抱。官運尚算亨通的他,並沒有矯揉造作地強訴愁思,而是表達一種純淨無憂的情懷。他飲酒不是為了排解憂鬱,而是為了享受獨酌的樂趣。以“酒”貫穿全篇,是這首小令的特色。盧摯處處將情緒的表達與“酒興”結合起來,使整首曲子讀來酣暢淋漓。最後兩句句式反覆,又增加了幾分灑脱之趣。
盧摯是元代早期散曲作家“清麗派”有影響的人物,但他的“清麗”還沒有像以後散曲那樣過多地向詞靠近。此曲體現了散曲特有的灝爛放達之趣。如“葫蘆”一詞在全曲中重複出現三次,這種情況是作詩詞的大忌,然卻是散曲特有的風味。這種以“葫蘆”為語脈串通全篇,緊扣“酒杯濃”層層遞進展開的作法頗得酣暢爽快的曲旨。而曲尾顛倒反覆的句式更增加了全曲的灑脱之趣。此外,清麗之中而兼豪放,也是疏齋散曲的一大特色,此曲以“清”為裏,以“放”為面,作者是在“我”的抒展中進入“沖虛”之境的。這種悠遠和安寧與詩詞大多以一種含蓄的內向深化而進入“超然”之境迥異其趣。 [1]  [4-5] 

殿前歡·酒杯濃名家評價

現代戲曲史研究專家盧前《論曲絕句》:“自寫胸臆、曠放豪邁。” [6] 

殿前歡·酒杯濃作者簡介

盧摯(約1242-1314後),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後世居河南。初為元世祖侍從,後累官至翰林承旨。為元初比較有影響的作家,人稱其文與姚燧比肩,詩與劉因齊名;而散曲作品成就更高,代表了元代前期楊果劉秉忠等一批達官文人的創作成就。《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一百二十首,其數量之多,在前期散曲作家中僅次於馬致遠。今有李修生《盧疏齋集輯存》。 [7] 
參考資料
  • 1.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55-57
  • 2.    蔡踐解譯.元曲全鑑(典藏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25
  • 3.    楊鼎夫.中華傳統文化精選讀本·三年級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60
  • 4.    呂薇芬 黃卉.散曲流派傳(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0
  • 5.    陳思思 於湘婉.元曲鑑賞大全集(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75
  • 6.    盧潤祥 選注.元人小令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37
  • 7.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