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殿前歡·客中

鎖定
《殿前歡·客中》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開頭兩句,點出滯留“客中”的緣由;三、四兩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艱苦;“青泥小劍關,紅葉湓江岸,白草連雲棧”這樣三個對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對語,具體描寫“艱難”之狀;最後兩句以深沉的慨嘆作結,尤覺悲憤之至,也流露了對功名富貴的鄙薄。這首散曲中的鼎足對與結尾的合璧對,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調的有意組合配搭,使意境極為鮮明。
作品名稱
殿前歡·客中
作品別名
雙調·殿前歡·客中
作    者
張可久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全元散曲》
文學體裁
散曲

殿前歡·客中作品原文

【雙調】殿前1·客中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徵雁2,行路艱難3。青泥小劍關4,紅葉湓江岸5,白草6連雲棧7。功名半紙8,風雪千山。 [1] 

殿前歡·客中註釋譯文

殿前歡·客中詞句註釋

1、殿前歡:曲牌名,為張可久所創,雙調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三平韻、一葉韻,後段五句兩平韻、兩葉韻。
2、徵雁:指來往於南北兩地的大雁。
3、行路艱難:喻求取功名的艱難。
4、青泥小劍關:指青泥嶺如同劍關。
5、湓(pén)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寫之地。
6、白草:北方之草,堅挺。
7、連雲棧:在今陝西漢中,為古時川陝通道。
8、功名半紙: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2] 

殿前歡·客中白話譯文

遙望京師長安,前程渺茫而兩鬢斑斑。我追隨那南來北往的徵雁,經歷多少險難。泥濘路滑青泥嶺,蜀中天險小劍關,紅葉紛飛湓江岸,白草飛沙連雲棧。得了個半紙功名,穿越風雪千山。 [2] 

殿前歡·客中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張可久一生仕途崎嶇,才華橫溢卻不得志,統治者極端輕視知識分子,作者內心充滿了矛盾。這首散曲便是作者為抒發感慨不平,酸楚隱衷的感受而寫的。 [3] 

殿前歡·客中作品鑑賞

殿前歡·客中整體賞析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作者借長安喻指元朝廷所在地大都,他遙望大都,那個地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樣渺茫,而他已然兩鬢斑斑。一個“望”字,暗含作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償所願。“南來北往隨徵雁,行路艱難。”按説他已到了致仕歸家之年,但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奔波於艱難的路途中,和徵雁一道“南來北往”。一個“隨”字則暗示作者仕途不順、身不由己的傷感。
“青泥小劍關”三句是鼎足對。所謂“鼎足對”,是指三個互為對偶的句子組成的對聯。第一句可對第二句,第二句可對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與第一句相對。鼎足對起源於漢代民謠,大量出現在元代散曲裏。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所寫的一首廣為傳誦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中的鼎足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而張可久的《殿前歡·客中》運用鼎足對列舉幾個關山要地,把“南來北往”具象化,生動表現“風雪千山”的“行路艱難”。
“青泥”古為甘、陝人入蜀要道。據《元和郡縣誌》載:“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可見此地地勢之險峻。此小令的鼎足對裏,除了“青泥”還有“劍關”“湓江”“連雲棧”這些地名,無一不是險要之地。走過泥濘險峻的青泥小劍關,到過地勢低濕的紅葉湓江岸,穿越過白草翻卷的連雲棧,這一路,作者踏遍了萬水千山。
結尾兩句“功名半紙,風雪千山”,道盡了當時無數知識分子懷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劇。儘管他們知道所追逐的功名無足輕重,卻又擺脱不了名利的羈絆。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身為小吏,又不得不奔走於風雪千山。這樣的感慨,流露出一種面對酸楚人生的無奈和痛苦。
這首散曲中的鼎足對與結尾的合璧對,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調的有意組合配搭,使意境極為鮮明。 [4] 

殿前歡·客中名家點評

中國散曲研究會會長趙義山《元曲鑑賞辭典》:此曲抒懷,情感悲涼沉鬱,雖境況慘淡,卻既不怒髮衝冠,也不怨天尤人,這既表現了一種面對沉淪潦倒的無奈,也表現了張可久散曲“怨而不怒”的特點。 [5]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曲以蜀道之難喻仕途之艱,用意與李太白略同。惟曲子要“説盡道透”,與詩異趣,故結二句明白揭出:“功名半紙,風雪千山。”既知“前程渺渺”,況又“鬢斑斑”,還得去履艱涉險,足可見出小山的無奈,元代士人之竭蹶。 [6] 

殿前歡·客中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後),元代散曲家。一説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與喬吉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其散曲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講究格律音韻;着力於煉字煉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藴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有《小山樂府》。 [7] 
參考資料
  • 1.    任中敏等.元曲三百首.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144
  • 2.    畢寶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譯註評.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287
  • 3.    傅德岷,餘曲等編著.元曲名篇賞析:巴蜀書社,2012.02:213
  • 4.    陳思思,於湘婉編著.元曲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360
  • 5.    趙義山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858-860
  • 6.    任中敏,盧前選編;王星琦注評.元曲三百首注評:鳳凰出版社,2015.05:140
  • 7.    素芹.元曲三百首註釋.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