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義山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博導)

鎖定
趙義山,男,1953年4月生,四川南部縣人。文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傑出教學、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屆天府學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省高校教學名師、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兼任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曲研究會會長、中國元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散曲學會榮譽會長等。 [1-2] 
中文名
趙義山
出生日期
1953年4月
畢業院校
南充師範學院
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大學
出生地
四川南部縣
代表作品
元散曲通論
明清散曲史
明代小説寄生詞曲研究
學    位
博士

趙義山人物

1979年1月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本科畢業,1982年於該校研究生畢業,獲古代文學碩士學位,導師為鄭臨川教授(西南聯大時吳宓、聞一多等先生入室弟子)。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訪問學習,合作導師為李修生教授。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於四川大學文新學院讀博並獲古代文學博士學位,導師為項楚教授。1982年至1997年,在西華師大文學院任教,1991年評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7年調任佛山大學人文學院教授。2006年由佛山大學調回西華師範大學,任文學院院長、校社科聯副主席。2012年由西華師大調四川師大文學院,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至2015年,曾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趙義山主講課程

四十年來,曾為各地30餘屆中文本專科學生講授過先秦至晚清各階段中國文學史必修課程,以及元曲研究、散曲研究、戲曲史研究、詞曲比較研究等本科選修課程和研究生必修課程。秉承學為人師、身為世範的理念,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取得顯著成績。任西華師大文學院長期間,提出“三有三會”(有博愛心、有責任心、有上進心;會學習、會思考、會表達)的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取得良好成效。在中文專業文學課教學中,數十年來努力突破歷史本位主義而堅持文學本位立場,並在這一思想指導之下主編四卷本《中國分體文學史》,獲全國同行廣泛好評。 [1] 

趙義山主要貢獻

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宋元明清文學,尤以詞、曲學為重點。先後主持完成《元散曲研究》《明清散曲研究》《明代小説寄生詞曲研究》《全明小説寄生詞曲輯纂》等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項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古本散曲集成》,為該項目首席專家。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史》《文獻》《學術研究》《學術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元散曲通論》《明清散曲史》《明代小説寄生詞曲研究》等專著和《中國分體文學史》《元曲鑑賞辭典》《明清散曲鑑賞辭典》《巴蜀文化大典》等編著30餘種,在曲源、曲體、曲派、曲史的研究中多有新見。其代表作《元散曲通論》被同行譽為“20世紀散曲斷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明清散曲史》被認為“填補了明清散曲斷代史研究的空白”,並於2005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第二批10種優秀成果,獲四川省政府一等獎。連續多次被中國高校評價機構評為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近年來開展的明代小説寄生詞曲研究,被學界認為“是獨闢蹊徑的新的研究領域,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創新意義”。作為中國散曲研究會會長,除了引領中國散曲理論研究,而且兼任北京、山西、陝西、湖南等多省市散曲研究和創作組織的顧問,身體力行,引導當下散曲創作,為新時期中國曲學從理論研究到創作實踐方面的全面復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在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之餘,熱愛文學創作,四十年來,積詩、詞、曲、賦、文凡五百餘首(篇)。三十年前曾出版過詩詞曲合集《雪石集》。其創作雖多以即事抒懷為主,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則是其一貫的宗旨,故得到同行和讀者的廣泛喜愛與好評。近年來提出在傳統詩詞曲復興的基礎上創建新體的十六字方針:融匯新舊,打通古今,創建新體,詩樂聯姻。擬聯合全國詩詞曲創作、演唱、評論、傳播等各方面優秀人才,為創建新的“第四大詩體”,復興中華歌詩的傳統而共同努力。 [1] 

趙義山科研項目

1、“元散曲研究”(國家青年社科基金1991年課題,1991年—1993年完成)。
2、“巴蜀文學研究”(四川省“七五”規劃重點項目,本人主持並承擔“四川歷代曲研究”,1986年—1990年完成)。
3、“巴蜀文化大典”(四川省1994年社科重點項目,本人為主要策劃者與主持者之一,任全書常務副主編、《文學卷》主編。1994年—1997年完成)。
4、“20世紀元散曲研究史論”(廣東省教育廳2000年課題,2000—2002年完成)。
5、“明清散曲研究”(本人主持並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2002年課題,2005年完成,結題鑑定被評為優秀成果)。
6、“明代散曲史論”(本人主持並承擔的廣東省社科基金2002年課題,2005年完成)。
7、“中國文學通論”(傅璇琮先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2002年重點項目,本人應邀承擔金元散曲部分的撰稿任務,2004年完成)。
8、“《全元文》編纂”(李修生教授主持的國家古籍整理“八五”規劃重點項目,本人應邀承擔《吳禮部集》的校點任務,1999年完成)。
9、“古本戲曲劇目提要”(李修生教授主持的全國高校古籍整理1988年重點規劃項目,本人應邀承擔約20個劇本的研究和撰稿,並參與全書統稿。1991年—1994年完成)。
10、“中國文學通典”(鄧紹基等人主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本人應邀承擔《小説典》的部分編寫任務,1994年—1995年完成)。
11、“中國文學研究概論”(季羨林教授等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1998年重點項目,本人應邀承擔《遼金元卷》散曲研究概論部分的編寫任務。1998年—1999年完成)。

趙義山研論著作

2006年
1.明散曲發展史之重新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 2006年第1期。
2.近幾年散曲研究的新進展與相關問題思考 文學遺產 2006年第3期。
2005年
1、論稼軒俗詞的曲體特徵及其意義 中國韻文學刊 2005年第1期。
2、關於康海的散曲創作 文學評論 2005年第1期。
3、元明散曲比較論略 戲曲藝術 2005年第2期。
4、晚明閨閣曲家羣體形成原因初探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2005年第2期。
5、論清代文人的小曲創作 河南大學學報 2005年第6期。
6、論明代成化、弘治間南曲之興盛與明中葉曲文學之復興 文藝研究 2005年第12期。
7、《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參與編寫散曲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04年
1、《散曲學學理意義芻議》(載《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2、《散曲學的成績與危機》(載《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1期)。
3、《中國文學史編寫問題三人談》(與李修生、寧宗一教授合作,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4、《“嘌唱”考論》(載《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5、《論湯式的散曲創作與歷史貢獻》(載《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6、《論分南北曲進行曲學批評模式的得失》(載《戲曲藝術》2004年第4期)。
7、《女曲家徐媛初論》(載《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8、《永樂後期至成化前期散曲文學衰微探因》(載《學術月刊》2004年第12期)。
9、《元散曲通論》修訂本(學術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003年
1、《論元曲家筆下的蘇軾形象》(在2001年8月眉山蘇軾學術研討會上交流,載《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明散曲興盛年代論》(載《學術研究》2003年第6期)。
3、《論詞場才子之曲與明中葉散曲之復興》(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6期)。
4、《新世紀曲學研究文存兩種》(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2002年
1、《論詞曲之異同》(在國際首屆詞曲比較研討會上交流/2001年9月錦州,載大會論文集《詞曲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又載《文史知識》2002年10期)。
2、《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學術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獲同行專家如吳新雷、李修生、黃天驥等教授讚賞,並有《東南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書評肯定其學術價值)。
2001年
1、《20世紀元散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該刊《編後記》特別推薦,並獲該刊當年中國文學研究學術論文特別提名)。
2、《元曲宮調曲牌研究述略》(《音樂研究》2001年第3期)。
3、《文學史編寫中的歷史本位主義批判》(載《學術研究》2001年第1期)。
4、《元散曲襯字研究述略》(載《文史知識》2001年第8期)。
5、《論元代曲論的務實尚用》(1998年在北京國際元代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交流,載《元代文化研究——國際元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專集》/北京師師大版社2001年出版)。
6、四卷本《中國文學分體史》(全書四卷150萬字,與李修生先生共任主編,並組織全國13院校20位學者共同編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同年9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鑑定,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大、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單位的同行專家對該書的學術創新給予度評價。《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發表了中國社科院呂薇芬研究員和北京師大郭英德教授撰寫的書評)。
7、《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遼金元文學研究》(參編,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00年
1、《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辭藝術研究述評》(《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
2、《元散曲發展分期研究述評》(載《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3、《20世紀元散曲體制特徵研究述評》(載《佛山大學學報 》2000年第4期)。
1999年
1、《王國維元曲考源補正》(《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2、《元曲淵源研究述評》(1999年9月在“世紀之交中國戲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交流/廣州、東莞,發表於《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2期)。
3、《論元代曲論的開渠佈道之功》(《文藝爭鳴》1999年第2期)。
4、《斜出齋曲論前集》(個人學術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獲學界同行如李修生、寧宗一、吳新雷、吳國欽等教授高度評價)
5、《中國文學通典小説通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1998年
1、《筆下蒼生苦 曲中汗血聲——張養浩哀民散曲簡論》(在中國散曲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上交流/福建泉州,載《四川師院學報》1998年第2期)。
2、《務實必有得——評〈元散曲藝術論〉》(《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2期)。
3、 15卷本《巴蜀文化大典》(四川人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書500萬字。本人任全書常務副主編、文學卷主編)。
4、《小品文觀止》(參編,陝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97年
1、《文學史編寫的重大突破》(《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第3期)。
2、《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參編並參與全書統稿,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96年
1、《風雅文化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人任副主編,並獨著其中《君子的風範松竹梅蘭》一書,四川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
2、《中國文學大辭典》(參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出版)。
1995年
1、《元曲大辭典》(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本人任編委)。
1994年
1、《馬致遠、張可久等散曲創作年代論考》(1993年於河北承德首屆國際元曲學術討論會上交流,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之《國際元曲研討會論文集》)。
2、《中國哲理詩鑑賞辭典》(參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山水美探勝》(參編,重慶出版社1994年出版)。
1993年
1、《陳草菴、鮮于必仁考略》(《文學遺產》1993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論宋金俗詞及其對元散曲的影響》(《四川師院學報》1993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3、《論元散曲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1993年於河北承德國際元曲學術討論會上交流,載《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4、《元散曲通論》(筆者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元散曲研究的終極成果,巴蜀書社1993年出版,該書出版後得到王利器、李修生、鄧紹基等著名學者的高度評贊;國內有三家刊物發表了書評;在新舊世紀之交,北京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推介20世紀優秀學術著作,本書獲得推介)。
5、《中國一絕》(參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92年
1、《近年來元散曲研究概論》(與李修生合作,載《文學遺產》1992年4期)。
2、《四川歷代曲選注》(巴蜀書社1992年出版,在《巴蜀藝文五種》內)。
3、《元曲百科大辭典》(參編,學苑出版社1992年出版)。
4、《中國古代各體文學作品選講》(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5、《中國曆代詩分類鑑賞辭典》(參編,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年出版)。
6、《中國曆代詞分類鑑賞辭典》(參編,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年出版)。
7、《稽古拓新集》(參編,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
1991年
1、《元散曲發展敍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元代文學研究專號》)。
2、《從關漢卿筆下女性形象的描寫重新審視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訪問學者專輯》)。
3、《論元山水散曲的意境與元代文人的審美趣尚》(《吉安師專學報》1991年1期)。
4、《中國遊記鑑賞辭典》(參編,青島出版社1991年出版)。
5、《歷代小品文鑑賞辭典》(參編,陝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0年
1、《論關漢卿散曲藝術的審美特徵》(1990年於石家莊國際元曲學術討論會上交流,載《河北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2、《論〈三國志通俗演義〉人物塑造的審美特徵》(《四川師院學報》1990年4期)。
3、《花鳥詩歌鑑賞辭典》(參編,中國旅遊出版社1990年出版)。
4、《唐宋元小令鑑賞辭典》(參編,華嶽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89年
1、《論詩樂同源及分流與中國詩歌之基本特色》(《四川師院學報》1989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山水詩歌鑑賞辭典》(參編,中國旅遊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88年
1、《關於秦觀名的讀音》(《文史》第29輯)。
2、《唐宋詞鑑賞辭典》(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出版)。
1987年
1、《論近唐異宋的淮海詩》(《南充師院學報》1987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論秦觀詞的風格》(《南充師院學報》1987年第2期)。
1986年
《唐宋詞鑑賞辭典》(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1983年
《試論秦觀歌妓詞的思想意義》(《南充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中國社科院《中國文學研究年鑑》有關部分摘要介紹)。

趙義山獲獎記錄

1、《元散曲通論》,1994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2、《君子的風範松竹梅蘭》,1996年獲四川省社科聯優秀社科成果獎。
3、《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合作),1998年獲北京市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
4、《中國文學通典小説典》(合作),1999年獲新聞出版署第三界國家辭書二等獎。
5、2004年獲佛山大學頒發的“三育人先進個人獎”。
6、2004年獲佛山市政府頒發的“優秀講師”獎。
7、2005年獲廣東省委宣傳部頒發的學術論文獎。
8、先後獲市廳級科研成果獎6項(從略)。
9、獲教學及其他榮譽獎多項(從略)。
10、1994年曾獲得四川省各民主黨派“為四化服務先進個人”稱號;2004年獲得佛山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和佛山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趙義山社會評價

1、《元散曲通論》——本書是第一部元散曲斷代史論,1993年由巴蜀書社出版後,通過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鑑定,被認為多有創見,有較高學術水平,《社科界》、《中國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了書評,海內外同行專家充分肯定其學術價值。
已故著名文史專家王利器先生曾雲:“誦讀此書,益人神智,令人神旺。”
原四川師大屈守元教授曾雲:“《通論》工夫紮實,創穫不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鄧紹基教授雲:“從元散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而言,本書的出現是一項重要收穫,書中提出的看法估計會在這一領域受到廣泛注意。”
台灣文化大學鄭向恆教授雲:“《通論》甚有價值,其問世意義重大。”
北京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編寫的“20世紀優秀學術著作推薦讀物”的“元曲專題”中列有自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等10餘種書目,本書忝列其中。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揚忠先生在撰文總結20世紀散曲研究時,認為拙著是20世紀散曲斷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見《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北京、台灣、香港等地多所高校將其作為詞曲教學與研究方面的重要參考書。
該書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修訂本。
2、《斜出齋曲論前集》——同行專家的評價如下:
北京師範大學李修生教授雲:書中的文章“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而且為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社科院鄧紹基教授雲:“《斜出齋曲論前集》在深入鑽研的基礎上提供了新資料和新看法,有相當高的質量,足資學人蔘考。”
南開大學寧宗一教授雲:“《斜出齋曲論前集》是作者依仗其淵博的文學、美學、史學功底以及豐厚的文化感悟力而寫成的,涉題廣泛,思想豐閎,富有時代精神,體現了考據和理論的互補相生、互相滲透的新的學術個性。竊以為《斜出齋曲論前集》是一部有學術見地和學術價值的曲學研究專著。”
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雲:“《斜出齋曲論前集》多有創見和新見,是一本功底紮實的學術著作,書中提出的創造性見解為學界推崇,是應予充分肯定的。”
中山大學吳國欽教授雲:“《斜出齋曲論前集》是一本頗見功力、有學術價值的論文結集,作者提出不少新見解。説明作者功力深厚,學術視野較開闊,該論著對曲學研究無疑作出一定貢獻,應予表彰。”
3、《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本書作為廣東省高校文科研究資助項目的最終成果,同行專家門在結項鑑定中一致肯定其學術價值。如:
北京師範大學李修生教授雲:“該書稿對百年元散曲研究的歷史作了總體回顧與思考,對元散曲研究的成績和存在問題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著。全稿佔有資料豐富,選擇精當,論述深刻而公允,既有歷史感,又有理論深度。”
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雲:“這是一項富有創意的研究課題。其成果材料詳實,資訊豐贍,在分析評論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觀點新穎,立論允當。系統化地多角度地總結了二十世紀元散曲研究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為二十一世紀開闢新的研究思路指明瞭方向。”
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雲:“本項目成果對近百年散曲研究成果作進一步探索,較全面總結其成績及指出存在問題,資料收集全面,並能條分縷析,對元散曲的研究歷程作系統的論述,立論公允,闡述明晰,能表現出理論深度,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2003年,《東南大學學報》、《長沙水電大學學報》等先後發表書評肯定其學術價值。
4、《二十世紀元散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這是一篇約1.5萬字的近百年元散曲研究的學術綜論,發表在《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編者在該期《編後記》中有如此評價:“資料豐富,信息量大,理論總結很有深度。”並且被《文學評論》作為該年度優秀論文提名。
5、《中國分體文學史》(四卷),由本人策劃並邀請李修生教授共任主編,全國9省市13院校20位專家學者共同編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並於2001年9月12日在北京通過了教育部有關部門組織的專家鑑定。認為該書既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優秀的中國文學史教材,同行專家們充分肯定了該書的創新意義。如:
北京師範大學郭預衡教授雲:“該書體例新穎,是文學史編寫百花齊放中的一花,放得很好,很燦爛。”
北京大學費振剛教授雲:“該書敍述簡明,特點突出,可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教材使用,又具有學術的高水平,是一部很及時的學術著作。”
南開大學寧宗一教授雲:“該書是第一部在文學史整體意識觀照下的分體文學史著作,其創造性的構架為古代文學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呂薇芬研究員雲:“這部文學史加強了以文體為本位的文學史觀念,強化了文體的體式特徵和藝術結構的論述。是一部有新視點新嘗試的文學史,可與通史互補,這是當今學術界十分需要的。”
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雲:“這是一部獨具創意的分體文學史,突破了文學通史撰寫的老套路,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的文學史新著。”
北京師範大學郭英德教授雲:“該書體例新穎獨特,內容豐富精要,敍述準確清晰,全書既有理論厚度,又有清晰的歷史脈絡。”
另如北京師範大學韓兆琦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張燕瑾教授、段啓明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揚忠教授、北京大學張鳴先生等也都有肯定性評價。
鑑定會召開以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北京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以及《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都發表了評論或報道;《中國教育報》和《光明日報》還發表了由北師大郭英德教授和中國社科院呂薇芬研究員撰寫的書評。該書已被全國50多所高校採用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上海古籍出版社5年間已經重印6次,總印書已達80,000多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