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殺必死

鎖定
“殺必死”,原意是指代二次元作品中的“福利橋段”或“擦邊球”內容。源於日語“サービス”(Sābisu)一詞的空耳。而“サービス”本身源於英語Service(服務)。
當Service一詞傳入日本後,不僅保留了本身的“服務”之意,還經常被用於表示“優待”或“折扣”。因此當“殺必死”的概念隨着“二次元文化”傳入英語國家的時候,也被稱為“Fan Service”。網絡用語中翻譯為“給粉絲的福利”之意,也對應了日語“サービス”一詞。 [1] 
中文名
殺必死
外文名
fan service
日    語
サービス
類    別
ACGN界用語

殺必死詳細解釋

一般而言是指在一部動漫作品中,出現觀賞者“意料之外”的片段,很多時候“殺必死”的內容以性挑逗、滿足觀眾性慾為主。一般認為,“殺必死”都是露出女角的身體來“服務”男觀眾,但這只是基本的定義。多為日本動漫愛好者所使用。
驟耳聽,“殺必死”可以是很廣泛的事物,但其實不然。之前已説過,“サービス”就是“服務讀者”的意思。怎樣謂之“服務讀者”?就是在故事完全不需要的情況下,為讀者提供“額外的服務”,這就是“服務讀者”。例如明明是一套機械人作品,卻忽然來一場海灘的泳衣戲,然後讓女角們穿上泳衣登場。泳衣戲在一套機械人作品裏,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插一場這樣的戲就是為了讓女角們可以“名正言順”以泳衣登場,讓讀者眼睛“吃冰淇淋”。
“殺必死”並“不是”讓女角穿穿泳裝、露露小褲褲那麼表面的,也可以是喜好上的“服務”。用剛才的海灘做例子的話,在海灘穿泳衣很正常,但在學校也穿泳衣就不正常。這也是“殺必死”的一種,但就是“服務”喜歡看學校泳衣的受眾。由此引伸的話,變身女戰士“一定要穿短裙緊身衣”,也是源自於此的一種讀者“服務”。
再極端一點的,就算畫面沒有暴露,也沒有穿上服務讀者的服飾,但如果能夠讓讀者“在意識上想象得到”,也是“殺必死”的一種。例如劇情讓女角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穿上小褲褲,但卻穿上了容易“穿幫”的短裙,然後讓劇情令她要往高處跑,或者要穿過吹着大風的庭園。雖然在畫面上完全沒有露出過任何的“養眼”鏡頭,但卻可以令讀者在腦海裏“自由想象”。這種意識上的“殺必死”就非常“意淫”,比單純畫面上的“養眼”更具“服務”的意味。

殺必死歷史由來

在八十年代,“殺必死”是名副其實的“附加價值”。套句俗語就是“有的話是人情,沒的話是道理”。這也是為什麼當年《Gun Buster》最後來的一場,曇花一現的露乳畫面會如此讓觀眾“驚喜”。因為根本就沒人“期待”過呀!當然,那時候還是有如《魔物ハンタ妖子》、《A子計劃》一類,確實以灑鹽花為綽頭的作品。但觀眾仍然是抱著“有的話會很幸福,沒的話就稍為失望”的心態去看,而且也不是“理所當然”的。
但到了九十年代的“殺必死”,就完完全全是一種“義務”。因為“殺必死”已完完全全成為一種“作品主題”,是“為殺必死而殺必死”的。情況一如老夫老妻,丈夫從來不幫忙洗碗,但忽然來幫一次,對妻子而言就是一種服務。反之,如果天天都是丈夫去洗,那麼就是一種“義務”。有一天丈夫不去洗的話,妻子就會一腳踢他去洗,這就是“服務”和“義務”的分別。“殺必死”,已不再是“服務”,而是“義務”了。一套作品可以標榜自己玩的是“殺必死”,而且每一集、每一回都要做,否則就會遭受到受眾的反彈。因為有“殺必死漫畫”要有“殺必死”,這才是“理所當然”的。

殺必死“故事”特點

有趣的是,隨着《同級生》這類作品大賣,H-Game公司對故事劇情愈來愈重視。近年不少經典的“H-Game”,劇情都很細膩,得到不少玩家的認同。於是就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H作品”愈來愈“一般向”,一般作品反而愈來愈朝H的方向走。這種趨勢倒是以前沒有人會想象過的。
由於“殺必死”必須依附於“萌”上面才有最大的效果,只要“萌”一天仍然是ACGN的主流,“殺必死”仍然會是受制作者歡迎的題材。只是,歷史告訴我們,當色情文化過於範濫的時候,必然會導致社會衞道士的反彈。現階段而言,ACGN仍然是次文化的一種,未能像電影般登大雅之堂,成為一種被社會認同的藝術。“殺必死作品”的反控,必然會令新一輪的道德整肅重臨。社會人士不會把“H作品”和“殺必死作品”分得那麼清楚。就算如何規範“H作品”,但如“殺必死”在少年漫畫、電視頻道裏失控,社會都會視為“H作品”。如果因此而招致被整肅的結局,也非“ACGN迷”之福。

殺必死萌芽

比起“萌”來説,“殺必死”不是什麼新的概念,在七十年代已經出現。二次大戰後,手冢治虫那一代的漫畫家大都以處理“兒童讀物”的方式來畫漫畫。那時不論是阿童木還是鐵人28,都是很單純的故事。直到永井豪那一世代的漫畫家湧現,日本漫畫就開始加入性與暴力的元素。先撇開完全就是以色情掛帥的“H漫”不談,所謂的“殺必死”、在當年稱之為“清涼畫面”的讀者“服務”,也是這時候開始在少年漫畫裏出現。早前由庵野秀明監製的復刻版Cutie Honey》,就是七十年代的“殺必死”作品。女主角在變身時,衣服會碎裂,女主角的身體當然也若隱若現,然後在光芒之後就會換上戰鬥服。

殺必死相關補充

“殺必死”其實後來的發展完全要歸功於日本如此之強大的“galgame業”,加上許多原本“OOXX”的galgame改編成動畫,人們接觸這類萌的“殺必死”越來越多。
只要“萌”流越來越流行(一部ACGN作品沒內涵都可以,只要能“萌到死”就可以)。那麼“殺必死”的將影響越來越大。而且其背後產生的經濟效益來説要遠遠大於其他精力和資金投資。而且在日本民法及經濟產業省(不僅僅日本)的規則下,“殺必死”只要不違反相關倫理原則,不違背未成年相關保護法律,那麼就可以無限制的明指,暗指一切“OOXX及囧的”行為。

殺必死未來趨勢

1、在從劇情流,人設流,音樂流等流中。誕生一種新的,具備無聊內涵和萌角色的超“殺必死”ACGN作品。即“殺必死流”。
在此流影響下,“ACGN作品”完全的以“滿足眼球”和人們最底層的“慾望”為需求。成為徹頭徹尾的超商業作品。
2、因為精神層次和文化等水平的提高,漸漸的人們開始不太重視“萌流”“殺必死”,重視各方面的因素,“殺必死”開始漸漸步入沉寂,只要作為“娛樂”的一種因素整合在一切ACGN作品裏。
“殺必死”成為一種通用的ACGN作品的“調味劑”,逐漸整合在常規作品中。成為一種“輔助手段”。

殺必死影響和後果

“殺必死”雖被一評論認為是“食色,性也”的人性使然,卻也提及到現今的“殺必死”如果在少年漫畫、電視頻道中失控,可能會導致ACGN界被整肅的結局,非“ACGN迷”之福。另外也認為一些根本無才華的漫畫家,可能會因為作品畫得夠“殺必死”,於是把有才華的漫畫家擠出ACGN界,使ACGN界素質下降,受到不良影響。
另一評論則指出“殺必死”情節在一些似乎“合理”的理由下“尚可接受”,但是也批評一些在OVA當中出現的情節,例如以“研究”為名去緊握女性的胸部,是“荒謬的”,甚至是“侮辱了智慧”。
而“殺必死”的泛濫,也可能令原本可在正統動漫界發展的新晉人材,換移去做“只賺快錢,不問素質”的“殺必死”作品。也可能令根本無才華的漫畫家,因為把女角畫得夠“萌”、夠“殺必死”,而“劣幣”驅逐“良幣”,把有才華的漫畫家擠出ACGN界。這樣不單造成低素質、無意義的作品氾濫,更會直接打擊ACGN界的正常生態,是相當不健康的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