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興智

(大理國末代皇帝)

鎖定
段興智(?-1260年),白族,今雲南大理人,段祥興之子,宋代大理國第二十二世國王,蒙元時期大理第一代總管。 [1] 
1251年,段興智繼承王位。翌年改元天定。1253年,遭忽必烈所率十萬蒙古軍進攻,兵至麗江。以相國高泰祥為首,拒降,殺蒙古使者。鶴慶、劍川等地相繼失陷,不久,大理城破,高泰祥被殺,遂逃往滇池地區。次年春,忽必烈班師北還,由兀良合台留鎮雲南並繼續東進,於是合剌章水城、羅部府、押赤城均被蒙古攻取。最後在昆澤被蒙古軍所俘,大理國滅亡,所屬五城、八府、四郡及三十七蠻部皆入於蒙古。 [1] 
1255年,在兀良合台護持下,與叔段福進見元憲宗蒙哥,獲賜金符,奉命返大理,與兀良合台、宣撫使劉時中共同安輯大理。翌年,向蒙哥獻大理地圖,請悉平諸部,並條奏治民、立賦之法,被賜予“摩訶羅嵯”,奉命主諸蠻白爨等部。不久,與段福率爨僰軍二萬為前鋒,導兀良合台出征未附諸部,又攻降交趾。1257年,任中慶路八府總管,即大理第一代總管。1260年,與段福北行,擬朝見世祖,道卒。 [1] 
全    名
段興智
諡    號
向義天定賢王(元朝賜諡)
年    號
天定
所處時代
大理國
民族族羣
白族
逝世日期
1260年
前    任
大理國孝義皇帝段祥興
人物生平
1251年,段祥興駕崩,段興智即位。
天定二年(1252年)9月,蒙哥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元憲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統軍征伐大理,蒙古軍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在1253年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將剝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門等處紮緊,然後充氣作飄浮器材。單個皮囊當地人稱為“橫吞”,皮筏即由多個這樣的皮囊拼扎而成)渡江,到達雲南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的實際執政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並殺了使者。12月,中路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中途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蒙古軍直逼大理城。隨後兀良合台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內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
當時的大理軍事力量並不薄弱,但為了削弱段氏勢力,控制國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軍隊的精鋭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則着力發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當薄弱。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佔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姚樞還蒐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
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諭之降,不屈,命斬於五華樓。”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後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改土歸流
天定四年(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同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大理段思平至段興智共傳22代,歷317年,至此滅亡。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段興智不但撿了條命,還得到蒙哥汗的賞識繼續掌管雲南,説不定比當初受高氏欺壓時還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對蒙古感恩戴德,於是替蒙古兵當嚮導追殺大理殘餘抵抗,並親自率兵鎮壓大理境內反抗蒙古軍的各族人民,甚至參加了蒙古攻打安南(即越南前身)的戰爭。
中統元年(1260年),段興智再次北上朝覲,病逝於途中,蒙古遣使弔祭,諡號“向義天定賢王”。次年忽必烈令段興智之弟段實繼任大理總管,段實也像他哥哥一樣對蒙古特別效忠,深得忽必烈讚賞,對他“示至優之渥”,“以彰同視之仁”。
“元跨革囊”是雲南歷史的里程碑。此後雲南以一個行省的形式被納入中國版圖。自唐以來大理城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代結束,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民族史人物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4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