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

鎖定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是教育部直屬的18所重點高校附中之一,是武漢大學附屬中學的初中部,學校建立於1916年,前身為國立武昌高師附中,是一所校風純正,學風濃郁,有着優良辦學傳統的中學。著名軍事家、外交家伍修權、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楊弘遠李林歐陽予等,都是學校的傑出校友。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是武漢市第一家公辦民助性質、具有外語特色的全日制完全中學。
中文名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
外文名
Foreign Languages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Wuhan University
簡    稱
武大外校
創辦時間
1916年
辦學性質
國有公辦初級中學
學校特色
教育部直屬高校附中
德、法、西小語種教學
現任領導
宋泉(校長)
校    訓
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校    歌
《奔向明天》
地    址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16號武漢大學珞南四路
知名校友
查全性
楊弘遠
李林
郵政編碼
430072
高中部
武漢大學附屬中學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學校歷史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風景秀麗的珞珈山南麓,在中外聞名、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文理學部內。
武大附中建立於1916年4月,時稱國立武昌高師附中,是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的附屬學校,校址在武昌南路。校名幾經變更後,於1926年12月改名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附中。1932年國立武漢大學從武昌閲馬場東廠口遷至珞珈山後,於1935年7月在珞珈山南麓的“庚子烈士紀念館”(現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教學樓)創辦了新的武大附中,取名私立武昌東湖中學,董事長為時任武漢大學校長周鯁生先生。
1938年春天,日寇侵略,武漢淪陷,武漢大學西遷四川樂山。1941年秋,武大在四川樂山銅河碥續辦武大附中,校名改為“國立武漢大學附設珞嘉中學”。1946年10月,武大附中隨武漢大學遷回武昌,位於樂山的珞嘉中學由武大畢業的樂山籍教師接辦。武大附中遷回武昌珞珈山後,沿用"武昌東湖中學"的校名,並於1947年秋季恢復上課,校址先在武大工學院(今武大行政大樓旁),後搬回東湖中學舊址(今武大一附小)。東湖中學仍冠名“私立”二字,董事長為張難先先生。
武漢解放後,武大附中仍稱“武昌東湖中學”。直到1951年年底,1952年,學校與武昌博文中學合併,改為省立武昌二中(今武漢市第十五中學)。1958年7月,由武漢大學數學系團總支倡議,經武漢大學黨委批准,恢復武大附中,取名為武漢大學附屬共青團中學。1959年8月,武漢大學與武漢市教育局協商,武漢大學附屬共青團中學與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合併,定名為武漢大學附屬中學,校址位於武昌曇華林。武漢大學校長李達、副校長何定華等出席合校儀式並發表講話。1963年7月,因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武大附中由武漢大學附屬變為由武漢市直接管轄,武大附中改名為武漢市第十四中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教職工強烈要求恢復武大附中。1970年2月,武漢大學決定在武大附小的基礎上開設“武大附小初中班”。1972年5月,武大附小及武大附小初中班改為“武漢大學附屬學校”,分設小學部與中學部。寧錦元任革委會主任,後革委會撤銷,葉欽桂任校長。1980年4月,武大附校將中、小學部分開設立,中學部遷至武大南二門旁的新校區(今武大外校所在地),並更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葉欽桂接任校長。20世紀90年代,建立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武大附中初中部)。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為新的武漢大學,上述幾所學校的附屬中學也相應合併,成立新的武漢大學附屬中學。2007年,位於武漢大學信息學部內的高中部新校區啓用,初中部、高中部正式“分家”。
由於學校面積不足,教育部於2012年對該學校撥款數千萬決定對學校擴建,2012年10月起正式施工,2014年,新教學樓投入使用。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學校現狀

1993年5月,經武漢市教委批准,武大附中與武漢大學外語學院聯合創辦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該校與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工作方案。自1993年起,學校開始單獨招生。
學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所學校裏開展革命活動。陳潭秋的夫人徐全直烈士(1927年在南京雨花台就義)曾兼任武昌師大附中和附小的校長。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伍修權曾於1924年至1925年在武昌師大附中讀書,然後從這裏投身革命。1924年9月,武昌師大附中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伍修權任團支部書記。
學校在八十餘年的漫長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伍修權(武昌師大附中學生),著名的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查全性教授(抗戰初期東湖中學學生),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導師李林研究員(李四光之女、東湖中學學生),著名的核物理專家、中科院院士、秦山核電站總工程師歐陽予教授(樂山珞嘉中學學生),著名的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楊弘遠教授(新中國成立前後東湖中學學生),都是武大附中老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學校資源

學校現有43個教學班,2000餘名學生;教學設施先進,有實驗室、計算機專用教室、多媒體教室和教師電子備課室,還有學生閲覽室和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學校生活設施齊全,全部教室和學生宿舍均配備有空調,並建有校園寬帶網和學校網站。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157人,其中高級教師82人,特級教師3人,省級學科優秀教師3人,省教育科研“百佳”個人1人,省教改先進個人1人,有多人在省市優質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武漢大學每年都有多名學者專家來學校講學,使學校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濃厚的名牌大學氛圍。長期以來,學校先後與歐美、日、韓、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各種形式的交流,並聘請了多名優秀的外籍教師來學校任教。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合校以來,武漢大學不斷加大對我校工作領導和支持的力度,武大黨政領導極為重視我校在武漢大學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學校領導班子面對挑戰,以求實務真、鋭意進取、努力開拓、不斷創新的工作精神,運用科學先進的管理理念,團結廣大幹部和教職員工,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努力爭取武漢大學各部門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重視和支持,拓寬辦學思路和辦學渠道,不斷改善學校的辦學環境和辦學條件,營造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下大氣力狠抓校風、學風建設,師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的轉變,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校中高考均取得了突出成績。初中合格率達99%以上,中考升學率達75%以上,特別是武大外校,已連續八年(1996—2003)在升學率、重點率、高分率等方面,穩居武昌區第一名。高考升學目標管理完成情況和質量在全市各類學校中,一直位居前列。據統計,有近30%的學生被北京大學(Uiversity Of BeiJing)、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全國重點名牌大學錄取,省線升學率連續五年(1999—2003)保持武昌區前五名。高中重點班的學生在各年的高考中,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歷年高考中我校有數十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保送或考取北大、清華等名校。學校教師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宗旨,運用我校的“中檔生教育法”,使各類學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從招生的“入口”看高考升學的“出口”,各年高考成績均遠遠超額完成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給學校下達的高考升學目標,學校省線保優率最高達到220%,這是在全武漢市各類學校中少有的好成績,多次被評為“高考質量一等獎”和“立功單位”。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文化傳統

校訓
團結 進取 求實 創新
校風
明德 求真 務實 融合
學風
博學 慎思 明辨 篤行
教風
愛生 善教 嚴謹 求實 [1]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學校榮譽

近兩年來,學校注重以科研為先導,促進教職員工教育觀念的轉變,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目前學校共有73人承擔省市區科研課題,申報的課題有15項被批准立項,其中省課題“研究性學習中學科滲透的綜合研究”獲省科研課題立項二等獎。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學校教職工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文章150多篇,各級各類論文獲獎48篇,各級各類出版著作44本。學校學生競賽成績優異,近年來,共有1800餘人次先後在全國及省市各類競賽中獲獎,其中有200多人次在全國數學聯賽、英語能力競賽、物理競賽、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有2人在全國中小學創新與實踐活動中獲全國一等獎。由於學校辦學成果突出,多次受到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獎勵與表彰,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創新與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湖北省教育科研實驗學校”、“武昌區普通中小學辦學水平先進學校”、“武昌區目標管理立功單位”、“武昌區最佳文明單位”、“武昌區科技教育先進學校”等。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交通信息

地鐵: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廣埠屯
公交:340路、386路、413路、552路、572路、587路、591路(八一路廣八路站);386路(廣八路邱家村站);386路、401路、521路、567內外環路、583路、596路、613路、618路、702路、709路、810路、夜行583路(珞喻路地鐵廣埠屯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