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

鎖定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School of Power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是武漢大學下設二級學院。學院是以機械工程與能源動力工程學科羣為基礎的工科學院,是中國能源動力及其裝備行業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1] 
學院始於193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設立的機械工程系;1952年武漢大學成立水利學院;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從武漢大學分離,組建華中工學院;1954年 武漢大學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離,成立武漢水利學院;1958年武漢水利學院更名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93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新武漢大學成立,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機械學科合併組建成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2022年機械工程系與材料工程系合併成為新的機械工程系。 [2]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設有3個系 [7]  ,開辦5個本科專業;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有專任教師129人。 [1] 
中文名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Power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簡    稱
武大動力與機械學院
創辦時間
1933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武漢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孫萍
院長:劉勝 [5]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1] 
本科專業
5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 [1]  [3]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1]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3個 [1] 
院    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8] 
地    址
武漢市武昌東湖南路8號
知名校友
毛明
阮立平 [1]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歷史沿革

193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設立機械工程系。
1952年,武漢大學成立水利學院。
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從武漢大學分離,組建華中工學院。
1954年,武漢大學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離,成立武漢水利學院。
1958年,武漢水利學院更名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1959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開設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隸屬新成立的電力工程系
1960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開設化學專業,學生培養從1959級起開始。
1964年12月,北京電力學院的電廠化學專業調整到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1974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三系增設熱工儀表自動化專業。
1975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組建了電廠熱自和電廠化學系、水電站動力設備系。
1976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電廠熱工儀表自動化和電廠化學系增設電廠金屬專業。
1977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系創建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專業。
1978年,電廠熱自和電廠化學系與水電站動力設備系合併為動力系,並在發電廠工程學科下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
1979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動力系增設機械師資班。
1980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原有機械師資班、工程機械專業、電廠金屬專業的基礎上成立機械工程系。
1981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水利系增設機電排灌專業。
1982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機械系增設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
1986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增設電廠熱能工程專業,動力系分成熱能動力工程系和水能動力工程系。
1987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機械工程系設立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
1993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96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在熱能動力工程系、水能動力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的基礎上組建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
1998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進行學科和院系調整,流體機械及工程系(原機電排灌專業)轉入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新的學院下設動力工程系、機械與材料工程系、化學與環境工程系,並以係為運作實體。各專業按照國家新的學科目錄進行調整、合併、更名。
2000年,新武漢大學成立,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機械學科合併組建成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新的學院下設動力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自動化系、材料工程系。
2003年,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在電廠化學專業歷史積澱的基礎上設立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併成立水質工程系。
2008年,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增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
2009年,武漢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設立。
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准,武漢大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2013年,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更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
2014年,武漢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設立
201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批准,武漢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2018年,自動化學科轉入電氣與自動化學院。
2018年,水質工程系更名為能源化學工程系。
2022年,機械工程系與材料工程系合併成為新的機械工程系。 [2]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辦學條件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系設置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設3個系,開辦5個本科專業。 [1]  [7] 
:機械工程系、動力工程系、能源化學工程系
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智能製造工程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能源化學工程專業 [3]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師資力量

劉勝院士 劉勝院士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專任教師129人,其中:教授4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副教授61人(含副研究員)。 [1] 
部分師資力量
類別
姓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勝(2023)、李曉紅(2018)
國家級高層次人才
定明月、胡雪蛟 、李輝
國家級青年人才
趙福雲、薛龍建、周聖軍、胡耀武、侯佑民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康勇
湖北省優秀人才
定明月、顧向奎、劉抗、李成林、嶽亞楠、雷禕鳳 、郭朝、朱逸穎、黃志、陳濤
參考資料: [9]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1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1] 
專業建設
類別
專業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
能源與動力工程
高等學校特色專業
核工程與核技術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能源化學工程
參考資料: [1] 
質量工程
級別
名稱
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現代電力生產過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先進發電技術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機械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參考資料: [1] 
  • 學生成績
學生參賽
學生參賽(4張)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生獲得亞廣聯機器人大賽最高榮譽ABU ROBOCON AWARD、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冠軍、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一等獎等國際和國內多項榮譽。 [1]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 [1] 
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位建設
類別
代碼
學科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機械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2
機械工程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8Z2
電力建設與運營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0802
機械工程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081702
化學工藝
081704
應用化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085500
機械
085800
能源動力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125601
工程管理
參考資料: [1]  [3]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學術研究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擁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校級研究中心,1個院校共建研究中心,1個校級區域科技創新研究中心,1個校級醫工融合共建研究院,1個校級新能源產業研究院,1個校企聯合實驗室,1個縣校共建研發中心。 [1]  [4] 
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水力機械過渡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流體機械與動力工程裝備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水射流理論與新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校級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能源重化工裝備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電子製造與封裝集成研究中心
院校共建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與阿伯丁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校級區域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長三角科創中心芯片成品製造研究中心
校級醫工融合共建研究院
武漢大學醫工融合研究院
校級新能源產業研究院
武漢大學公牛新能源產業研究院
遂昌縣與學院共建研發中心
武漢大學遂昌金屬製品研發中心
校企聯合實驗室
武漢大學-東風創新電驅動聯合實驗室
參考資料: [1]  [4]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科研成果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獲國家專利200餘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2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累計承擔國家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等科研項目和橫向課題1000餘項,在《Science》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500餘篇。 [1] 
部分科研獲獎
年度
項目名稱
獎勵級別及等級
2022
電解鋁用陽極構件高可靠釺焊與延壽技術及應用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22
基於多物理場信息融合的綜合無損檢測儀
儀器儀表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2
機電裝備關重件再製造測試與設計評價技術、設備及應用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2
智能遠程超聲診斷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
中國發明協會二等獎
2021
深部複雜條件煤礦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採關鍵技術及工程示範
河南省科技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21
熱力設備停備用腐蝕行為與控制研究
中國電力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21
GIS設備結構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21
智能遠程超聲診斷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產學研工匠精神獎
參考資料: [10] 
部分在研項目
項目來源
項目名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薄膜生長缺陷跨時空尺度原位/實時監測與調控實驗裝置
國家973計劃
超臨界二氧化碳強化頁岩氣高效開發基礎
工信部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
高速鐵路起重機械遠程運維標準研究與試驗驗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超高壓水射流粉碎廢舊輪胎製取精細膠粉理論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粗糙接觸表面微滑移誘發的磨損與能量損耗及其動態演化
參考資料: [11]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合作交流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與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多所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與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中廣核集團、廣東粵電集團、長江電力集團、中國五礦集團、寶武鋼鐵集團、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奇瑞汽車集團、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等大型企業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係。 [6]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文化傳統

  • 院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8] 
  • 院徽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徽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徽
學院院徽整體以藍色為主,外圓上方為院名漢字“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下方為學院院名英譯。內圓為一個象徵機械的圓形齒輪包裹,字母“P”和“M”分別代表“Power”“Mechanical”。中間放置了象徵武大的老圖書館圖案。 [1]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劉勝
院長
孫萍
黨委書記
李坡、匡松
黨委副書記
康勇、郭江、肖曉暉、鄧勇、侯佑民(掛職)
副院長
參考資料: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