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樸趾源

鎖定
樸趾源(박지원,1737年—1805年),朝鮮王朝後期思想家、文學家。字仲美、美仲,號燕巖、煙湘、洌上外史,本貫潘南,生於漢城。他出身老論派的沒落兩班,長年酬唱詩文,無心仕宦。1780年隨三從兄錦城尉樸明源出使清朝,目睹乾隆盛世之狀,回國後寫成《熱河日記》,倡導“北學”思想。五十歲以後才經好友推薦入仕,官至襄陽府使,後辭官隱居而卒。其孫樸珪壽在朝鮮高宗時官至右議政,他因孫子之恩蔭而追贈左贊成。1910年獲賜諡號“文度”。詩文被後人整理為《燕巖集》。 [1] 
本    名
樸趾源
別    名
仲美、美仲
燕巖、煙湘、洌上外史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漢城
出生日期
1737年
逝世日期
1805年
主要作品
燕巖集
熱河日記
主要成就
倡導“北學”思想

樸趾源人物生平

樸趾源早年經歷

樸趾源家系圖 樸趾源家系圖
樸趾源出身名門潘南樸氏,是宣祖朝名臣樸東亮及其子錦陽尉樸彌(尚朝鮮宣祖之女貞安翁主)的後裔。樸彌的曾孫、樸趾源的祖父樸弼均官至知敦寧府事。此外,樸弼均的四從兄樸弼成是朝鮮孝宗的駙馬,樸趾源的三從兄樸明源是朝鮮英祖的駙馬,與王室延續了密切的聯姻關係。與之相比,樸趾源的父親樸師愈卻無所作為。樸師愈一生都無功名與官位,而且在樸趾源很小的時候去世,所以樸趾源由祖父樸弼均撫養成人。 [2]  樸弼均很窮,臨終時連葬具都缺乏。 [3]  樸弼均死後,樸趾源的生活也更加貧困。
在祖父去世之前,樸趾源於1752年與李輔天之女(朝鮮世宗之子桂陽君李璔的後裔,魚有鳳的外孫女,宣懿王后的堂侄女)結婚,跟隨岳父學習《孟子》,又跟隨李輔天之弟李亮天學習《史記》等經史及諸子百家、天文地理之書,與妻舅李在誠也是平生至交。十八歲時,樸趾源開始創作《廣文者傳》,此後十餘年,陸續創作了《馬駔傳》《穢德先生傳》《閔翁傳》《兩班傳》《金神仙傳》《虞裳傳》《易學大盜傳》等漢文小説,從中體現他的對以兩班為中心的朝鮮社會的批判意識。在此期間,他曾與金昌集的曾孫金履素一起讀書於北漢山,準備應舉,但不久就放棄科舉。 [1-2] 

樸趾源白塔詩社

1768年,他移居漢城的白塔附近,與李德懋、徐常修、柳得恭、柳琴等為鄰並頻繁交遊,還收了樸齊家李書九等弟子,結成了“白塔詩社”,彼此酬唱詩歌。1771年與李德懋、李書九、白東修等一起北上開城、平壤、天馬山、妙香山旅行,又南下俗離山、伽倻山、華陽、丹陽等地遊覽,在此過程中發現了黃海道金川郡的燕巖峽,後來成為他的隱居之地。 [1-2] 
1770年,他曾參加司馬試(小科),在初試的初場和中場都考中第一,但進入覆試階段,他不寫答案而去。1772年,他將家人送至光陵石馬鄉的妻家,隨後獨自居住於漢城的典醫監洞,與白塔詩社的好友洪大容、鄭喆祚、李德懋、徐常修、柳得恭、樸齊家、李書九等往來,探討古今治亂興亡之由予制度沿革、農工利弊、陝川國防、天文地理等各種內容。 [1-2] 

樸趾源出世入世

樸趾源畫像 樸趾源畫像
1778年,他隱居燕巖峽,這是因為他的朋友洪樂性與當權者洪國榮不和,他聽人勸告而隱居避禍。隱居期間抄錄各種農書,日後編成《課農小抄》。
1780年,他的三從兄錦城尉樸明源被派到清朝,祝賀乾隆帝七十大壽。他申請作為“子弟軍官”一同出行,從五月二十五日到十月二十七日,回國後整理在五個月旅行期間的手稿,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寫成燕行錄中最負盛名的《熱河日記》。然而當時朝鮮正祖正在倡導“文體反正”,反對小説、隨筆等形式,因此他的這部作品不為正祖所喜,他入仕後,正祖曾命南公轍給他寫信批評《熱河日記》,並讓他寫一部“醇正文”以贖“《熱河日記》述奇之罪”。
1786年,他在朋友吏曹判書俞彥鎬的推薦下,被授予繕工監檢役(從九品)的官職。1789年任平市署主簿及司僕寺主簿(從六品),1790年任義禁府都事。1791年升漢城府判官(從五品)。此時俞漢雋上疏批評其升遷太快,於是左遷安義縣監,一當就是五年。在此期間,他積極實踐自己的利用厚生思想,將安義治理得井井有條。 [1-2] 

樸趾源晚年去世

1796年卸任後,他在漢城桂山洞蓋了座草堂,專心寫作。不久即被任命為濟用監主簿,翌年任沔川郡守。沔川一帶有很多天主教徒,正祖想讓樸趾源引導他們改宗。在任期間,他應正祖旨意,編輯《課農小抄》,並寫了《限民名田議》一文,這也算是他寫“醇正文”來補過的一種迴應。 [1-2] 
1800年遷襄陽府使,不久辭職。此後隱居桂山草堂,直至1805年十月二十日去世。後其孫樸珪壽受知遇於孝明世子及其養子朝鮮高宗,官居右議政,他也因此獲得左贊成的追贈。 [1-2]  1910年7月獲得“文度”的諡號,此時距朝鮮王朝滅亡只有一個月。 [4] 

樸趾源主要影響

樸趾源思想方面

樸趾源繼承了實學派先驅者柳馨遠李瀷的先進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極力提倡研究現實問題,主張改革現行不合理的制度。他反對儒家的“修身齊家”和“治心養性”,主張“利用厚生”。例如在《課農小抄》和《限民名田議》等文章中,就提出了改進耕作方法和限制土地所有等進步主張。與此同時,他還倡導“北學”思想。他通過在清朝的旅行經歷,發現一直被看作是“夷狄”的清王朝已經牢牢地掌握着中國的政權並引領着先進的文化。因此,樸趾源在中國的這段時間裏,對清朝的許多細節都作了仔細的觀察和記錄,並分26卷10冊撰寫了《熱河日記》。他在這部作品中主張學習清王朝的先進文化和器物,讓貧窮落後的朝鮮也變得富強起來。他的這種思想也吸引了許多年輕學者,由此而形成了北學派。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強調要將“利用厚生”的北學的精神在現實中體現出來。 [1] 

樸趾源文學方面

樸趾源在文學上反對盲目仿古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主張“文以寫意”、“法古創新”和“模寫真境”,對實學派思想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文學上成就最大的是小説和散文。流傳下來的有 9篇用漢文寫的短篇小説,除《許生傳》和《虎叱》外,收錄在《放瓊閣外傳》中的《馬駔傳》、《穢德先生傳》、《閔翁傳》、《兩班傳》、《金神仙傳》、《廣文傳》、《虞裳傳》,都是他青年時代的作品。其中不少篇以辛辣的諷刺筆法,揭露社會的種種黑暗。《兩班傳》寫一個不事生產、空談禮教的“兩班”,因無力償還積欠的官糧,具結出賣兩班“名帖”,而買主發現它竟“不值一錢”。《虎叱》寫北郭先生與寡婦私通,被人發現,半夜逃到野外,被一隻老虎斥為“天下之巨盜,仁義之大賊”,揭穿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學者的偽善面目。《穢德先生傳》寫掏糞者的勤勞和儒學者吃喝玩樂的寄生生活。《許生傳》寫棄學經商的許生和“邊山羣盜”(即農民起義軍)在無人島上建立了一個作者所理想的平等社會。
《熱河日記》(26卷10本)是一部紀行文學作品,詳細記述了作者1780年出使中國的見聞,有沿途風景和風俗人情的描寫,有和中國人士交遊的記述。書中有關政治、經濟、哲學、文化、歷史、天文、地理等的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創作的漢詩約40餘首,如《叢石亭觀日出》、《道中乍晴》、《田家》等,大多描繪農民辛勤勞動的場景和田園景色。 [1] 

樸趾源主要作品

樸趾源很多作品長期以抄本流傳。1900年由金澤榮以兩冊本《燕巖集》最早刊行於世,翌年增刊;金澤榮流亡中國後,於1916年在中國上海將他的部分著作輯為三冊本的《燕巖集》出版;1931年在朝鮮出版了包括他全部著作在內的六冊本《燕巖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