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黛雲

鎖定
樂黛雲,女,漢族(祖母是苗族血統 [9]  ),貴州貴陽人,1931年1月出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離休幹部,離休前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樂黛雲於194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50年暑假參加第二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 [1]  ;1952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工作,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秘書 [1-2]  ;1957年被安排“下鄉”;1962年返回北京大學 [7]  ;1984年建立中國首個比較文學研究所 [1]  ;1984年—1989年任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 [11]  ;1984年—1998年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 [10] 
樂黛雲從事現代文學和跨文化文學研究。 [2] 
中文名
樂黛雲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貴州貴陽
出生日期
1931年1月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學術代表作
《比較文學原理》 、《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樂黛雲人物經歷

1931年1月,樂黛雲出生於貴州貴陽,初中就讀於貴陽女子師範學校,高中就讀於國立第十四中學和貴州中學。 [1-2] 
194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1月,參加革命工作。
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成為民主青年同盟的成員 [13]  ;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50年暑假,參加第二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 [1] 
1952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工作,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秘書,協助系主任工作,同時做一些學術研究。 [1-2] 
1957年,被安排“下鄉”,陸續到北京日報社、河北日報社、大興天堂河等地勞動實習,邊教邊學,半工半讀。
1962年,返回北京大學時不能教書,被派到資料室註釋古書。 [7] 
1981年8月—1982年,到哈佛大學進修訪問。 [2] 
1984年,建立中國首個比較文學研究所。 [1] 
1984年—1989年,任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 [11] 
1984年—1998年,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 [10] 

樂黛雲主要成就

樂黛雲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樂黛雲於1987年出版的《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奠定了中國比較文學的基礎 [10]  ,她在21世紀初提出“新人文主義”,與魯迅“比較既周,爰生自覺”、“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關懷相通,又有着不同的時代基礎。 [6] 
  • 學術論著
樂黛雲的獨立專著
出版時間
書名
出版社
2000年
《自然》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
《跨文化之橋》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
《比較文學原理》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7年
《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1年
《茅盾論中國現代文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3] 
  • 科研獎勵
樂黛雲獲得過文學評論優秀獎、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3] 

樂黛雲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樂黛雲培養的學生有王達敏程巍、王宇根、張輝、宋偉傑、陳戎女、張旭春、張沛等。 [6] 
  • 教授課程
20世紀70年代後期,樂黛雲承擔北京大學留學生現代文學課的教學工作 [1]  ;1984年—1989年,在北京大學開設課程“比較文學原理”“20世紀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小説分析”“馬克思主義文論:東方與西方”“比較詩學”等。 [2] 
  • 出版教材
1988年,樂黛雲出版的《比較文學原理》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經典教科書。 [10] 
  • 舉辦講習班
1985年,在深圳召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大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舉辦了首屆中國比較文學講習班,有130名學員在講習班學習,很多成了後來中國比較文學的中堅。 [2] 
  • 教學獎勵
樂黛雲獲得過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3] 

樂黛雲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1990年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3] 
/
20世紀二千名世界傑出學者銀質獎章 [3] 
/

樂黛雲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擔任職務
1990年—1997年
1989年
1985年10月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7] 
/
荷蘭萊頓大學胡適講座教授 [11] 
/
上海外國語大學顧問教授 [3] 
/
東北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3] 
/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3] 
/
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 [3] 
/
跨文化對話》主編 [7] 
/
/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終身名譽會長

樂黛雲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樂黛雲出生於一個大家庭,祖父是貴陽山城富紳兼文化人,父母都是新派人,父親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英文系的旁聽生,曾被聘為貴州大學英文系講師,母親是貴陽女子師範學校校花。住家附近沒有小學,父母親自教她唸書,父親教英語、算術,母親教語文。他的公公是一代學術大師、被稱為“哈佛三傑”之一的湯用彤 [1-2]  [8] 
  • 婚姻家庭
1949年,與湯一介相識,1952年,兩人結婚。 [2] 

樂黛雲人物評價

樂黛雲教授是跨文化之橋的構築者,説起話來語速很快,雙目神采飛揚,充溢着熱情。那些深奧的學術話題經由她深入淺出、旁徵博引的述説,變得富於吸引力,就像一陣清風掠過水麪,捲起一簇簇璀璨的浪花,別有一番風光。聽她説話不像面對一位70多歲的老人,好像面對的是一位生氣勃勃的年輕人。(金陽時訊評) [4] 
樂黛雲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奠基人、“北大的國寶”。樂黛雲不僅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象徵,一代北大人的象徵,也是一代中國女性的象徵。(央視新聞客户端評) [5] 
樂黛雲是位奇女子。九十載治學熱情,一身學人骨氣。“命、運、德、知、行”僅五字的感悟,勾凝出厚重的人生色彩。很難用一種顏色形容樂黛雲,她永遠是多彩的。樂黛雲先生廣闊的學養氣度與獨特的人格魅力,始終召喚着一羣羣年輕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返講台,樂黛雲是校園裏口耳相傳的“偶像老師”。(北京大學評) [6] 
樂先生(樂黛雲)在她逾不惑再起步的學術生涯裏,有着尋覓、發現、建構、確立現代中國文化主體的高度自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戴錦華評) [6] 
她(樂黛雲)為人坦誠率真,近乎天真,做事大刀闊斧,絕不忸忸怩怩,決不搞小動作。有這樣秉性的人,在政治運動中不被濺上一身污泥濁水、戴上五花八門的莫須有的帽子,簡直是難以想象的。而事實上,她也確實沒有能倖免。季羨林評) [7] 
凝練奇女子樂黛雲的人生,她奇在不凡經歷,奇在學問造詣,奇在過人觀念,奇在通達真率,更奇在她作為一個女性、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格局”。不囿於雞毛蒜皮,不執於聲名錢利,她以民族、國家、歷史、世界這樣的大格局,來經緯自己的人生,立足點卻具體而生動。(央視新聞《夜讀》國慶專欄評) [8] 
樂黛雲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拓荒者,年近九十依然精神矍鑠,抱有一顆永遠純淨而年輕的心。(人民網評) [10] 
樂老師(樂黛雲)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開放和活躍,和我們讀書時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時代潮流是相當融合的。錢理羣教授評) [12] 
樂老師(樂黛雲)屬於大器晚成。(陳平原教授評) [12] 
樂黛雲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一代北大人歷史的見證。(賀桂梅教授評) [12] 
樂黛雲先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重量級作者。(時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金雙評) [12] 
樂黛雲先生人生經歷豐富,九十年來歷經滄桑,卻始終堅韌如初。(金羊網評) [12] 
樂黛雲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有同理心和想象力,她是忠恕之道的完美典範。今天的年輕人因為受到太多幹擾,很難做到“兼聽則明”。但樂黛雲身上體現着一種堅韌的價值追求。人類面臨全球變暖、流行病、環境惡化、收入不平等、大規模物種滅絕、國際恐怖主義等問題,單贏模式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是一場人人皆輸的遊戲。我們需要的不是西方化或東方化,而是東西方化,樂黛雲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中西比較哲學學者安樂哲評)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