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槌,漢語二級字 [1]  讀作槌(chuí),1、敲打用具:~兒。棒~。鼓~子。2、 古同“捶”,敲打。3、古代架蠶箔的木柱 [3] 
中文名
拼    音
chuí
部    首
字    碼
U+69CC
五    筆
SWNP(86),STNP(98)
倉    頡
DYHR
鄭    碼
FMYW
字    級
二級(5399) [1] 
平水韻
上平四支 [2] 
筆順編號
1234325151454
異體字
結    構
左右
造字法
形聲:從木、追聲

現代釋義

基本詞義
chuí
〈名〉
(1) (形聲。從木,追聲。本義:槌子,敲擊工具) 同本義 [mallet]
漢字演變 漢字演變
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漢· 王充論衡 [3] 
(2) 又如:鼓槌槌杵(棒槌);槌砧(鐵錘和鐵砧);槌輪(用竹木做成載人或運貨的車子);槌棒(敲打用的木棒)
chuí
〈動〉
(1) 捶打;敲擊 [beat]
阿母得聞之,槌牀便大怒。——《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收得馥大兒,槌折兩腳。——《三國志·袁紹傳》注
(2) 又如:槌心(自槌胸脯);槌牛(擊殺牛);槌胸踏地(捶胸頓足);槌鼓(擊鼓);槌毀(抨擊詆譭);槌擊(敲擊);槌槍(古兵器名)
常用詞組
[5] 

古籍釋義

唐韻》《正韻》直追切《集韻》《韻會》傳追切,𠀤音椎。擊也。《漢·宋子侯·古詩》槌牀便大怒。
棒槌,所以擊也。《魏書·李崇傳》邨置一樓,樓置一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或作椎。一作桘。
《唐韻》《集韻》《韻會》𠀤馳偽切,音縋。《説文》關西謂之特。《徐曰》江淮謂之槌,此則架蠶簿之木也,所謂懸蠶曲杙。《集韻》平聲亦載此義。
《韻會》《正韻》𠀤都回切,音堆。擲也。《揚子》槌提仁義。 [3] 
槌【卷六】【木部】
關東謂之槌,關西謂之㭙。從木追聲。直類切
説文解字注
(槌)關東謂之槌。關西謂之㭙。方言。槌、宋魏陳楚江淮之閒謂之植。自關而西謂之樣。郭雲。槌、縣蠶薄柱也。度畏反。植音値。樣音陽。按㭙與植葢一字。古音同在一部也。依方言當作關西謂之樣。關東謂之㭙。容許所據不同耳。從木。追聲。直類切。十五部 [4]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ʂʰuei˧˥ 日語讀音 TSUCHI韓語羅馬 THOY CHWU現代韓語 퇴越南語 dùi
客家話 [梅縣腔] chui2 [海陸腔] chui2 [客語拼音字彙] cui2 [陸豐腔] chui3 [客英字典] chui2 [寶安腔] cui2 [東莞腔] cui2 [台灣四縣腔] cui2粵語 ceoi4
近代音 中古音 澄母 脂韻 平聲 鎚小韻 直追切 三等 合口;澄母 寘韻 去聲 縋小韻 馳偽切 三等 合口;上古黃侃系統:定母 灰部 ;定母 灰部 ;王力系統:定母 微部 ;定母 微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