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榴兆樓

鎖定
榴兆樓,又稱榴兆圍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高約5米,建築佔地面積2300平方,是一座由三合土、木等建造而成的清代光緒年間的三進式四角樓客家圍龍屋(客家圍村) [1]  [6] 
在抗戰時期的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中,榴兆樓曾是香港秘密大營救的接轉站。廖承志、連貫、喬冠華、茅盾夫婦、廖沫沙夫婦、胡風等數百人先行抵達現在的秋長周田村的嗣前新居、榴兆樓進行休整。2004年8月,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 
2019年4月19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榴兆樓
別    名
榴兆圍
地理位置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
建築類型
客家圍屋、客家圍村、客家圍堡、客家圍寨
文保級別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民居類型
客家民居

榴兆樓歷史沿革

榴兆樓建於清光緒年間。 [4]  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後,滯留在香港的國內許多知名愛國文化人和民主人士亟待轉移,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廣東省委安排兩路轉移,其中一路由香港經寶安、惠陽、惠州到龍川轉移到大後方。按照黨組織的周密部署,中共東江特委書記林平派遣惠陽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盧偉如到惠陽、惠州建立聯絡站,負責文化人的接轉和護送工作。榴兆樓被選為接待站,嗣前新居則作為據點之一,廖承志、連貫、喬冠華等同志指導檢查護送線路時都曾在此居住過。營救文化人行動從1941年12月起至1942年6月結束,歷時半年多,被營救的文化人、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多人,其中榴兆樓接待的有數百人。 [5] 
榴兆樓

榴兆樓建築格局

榴兆樓坐西北朝東南,總面闊50.4米,總進深29.4米,佔地面積1482平方米。由堂屋、橫屋、角樓等組成的客家圍屋。一進置三門,中間為門樓,門上嵌一青石匾,陽刻“榴兆樓”三字,步入大門為門廳,後置兩柱木屏門,左右耳房;二進中廳,後置兩柱活動開啓木屏門,樑架上雕刻有精美的圖案;三進為供奉祖先靈牌的祖堂,明間置神龕,兩側次間為房。三進廳堂之間由天井相隔,天井左右設橫巷,通往兩橫居室,四周牆上有壁畫,封檐板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堂屋與橫屋之間,以天階相隔。圍屋四角築三層高的角樓,角樓頂飾鑊耳山牆。該圍屋在目前秋長街道區域內,屬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客家圍屋,為研究清代客家圍屋形制,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4] 

榴兆樓文物保護

為加強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打造惠陽文化品牌,促進優秀遺產的活化利用,惠陽區文廣旅體局在今年9月對榴兆樓進行修繕。目前工程進展順利,修繕完成後,將有效實現對文物保護、科學傳承以及今後的活化利用。 [5] 

榴兆樓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榴兆樓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老屋村小組28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