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光啓

鎖定
榮光啓,男,農曆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廿日生於安徽省樅陽縣。1995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1997年5月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後留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1999年春-2000年春,曾在桂湘黔交界的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支援少數民族教育一年。2002年9月-2005年7月,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由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調入武漢大學文學院,2007年被聘為副教授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新詩研究、當代漢語詩歌批評,近年關注“基督信仰與‘五四’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等問題,講授《基督教與20世紀中國文學》等通識課程。 [1] 
中文名
榮光啓
出生日期
1974年1月
畢業院校
首都師範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安徽省樅陽縣
代表作品
《海子最美的抒情短詩100首》
研究方向
新詩研究、當代漢語詩歌批評
學位學歷
博士

榮光啓人物簡介

時光足跡 :
1974年1月,出生於安徽省碧水縈繞的樅陽縣。
1995年7月,本科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
1997年7月,研究生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後留系任教。
1999年3月,赴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支援基層教育一年。
2002年7月,博士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2005年7月,博士畢業後任教於武漢大學文學院。
2009年6月,訪學於美國波士頓三個月。
榮光啓寫真 榮光啓寫真
2010年7月,再度於美國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大學訪學一年。
人生拾穗:
研究方向:在中國新詩研究方面,融理性研究與感性研究於一體,尤其注重對詩歌文本的解讀。同時,其研究領域廣泛,兼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各個方面。
散論雜陳:相關文章散見於《文學評論》、《福建論壇》、《廣東社會科學》、《南方文壇》、《長江學術》、《東方叢刊》、《芙蓉》、《詩刊》、《星星詩刊》、《詩探索》、《詩歌月刊》、《詩潮》、《詩林》、《中國詩人》、《揚子江詩刊》等刊物。
評論專著:《“自由”的年代與困難的詩歌——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論》(2007,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等。
編選作品:《海子最美的抒情短詩100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7月);《海子第一本詩集:〈小站〉》(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
學術活動
(1)2008年10月17-19日,在上海師範大學,參加“靈性文學”學術研討會,會上宣讀論文《當代漢語詩壇的“宗教詩歌”與“神性寫作”——從T.S.艾略特的觀點看》;
(2)2009年4月3-6日,在西南大學,參加“基督教的罪與佛教的苦”學術研討會,會上宣讀論文《基督教的罪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
(3)2009年6-9月,受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Chinese Christian Scholar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邀請,在美國波士頓做訪問學者;
(4)2009年7月6-9日,在波士頓訪問期間,參加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主辦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重建”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宣讀論文:《漢語的“窄門”——中文〈聖經〉語言與現代“國語”目標》;
(5)2010-2011學年,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費曼項目(Freeman Fellowship Program)學者;
(6)2011年2月17-20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喬治·梅森大學參加第四屆世界寫作大會(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riting Research Writing Research Across Borders Ⅱ),會上作題為The Predicament of the Writing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發言; [2] 

榮光啓科研成果

著作
(1)《“自由”的年代與困難的詩歌——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論》,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2)《現代漢詩的發生:晚清至五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4)合著(第三作者),王光明主編:《中國詩歌通史(現代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撰寫晚清至“五四”部分(前一、二、三章)約11萬字;
(5)詩集:《噢恰當——Poems Written At Orchard Downs》,上海三聯書店,2014.
編著
(1)《〈小站〉:海子第一本詩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
(2)《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詩+名家朗誦CD》,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
(3)《“那幸福的閃電”——海子經典短詩精選(附:海子佚詩五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3] 
論文
1996——
《詩歌空間的自律——圍繞法國象徵派詩的一次敍説》,《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S2期;
1997——
《聞一多詩作新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廣西文壇新軍:青年作家張民》,《南國早報》1997年11月30日;
《力岡:沉默的橋樑》,《桂林日報》1997年12月9日;
1998——
《“存在敍述”:俗世生存幻象與裸裎之間的無法和解——讀廣西作家張宗栻的長篇近作〈綠岸〉》,《南方文學》1998年第1期;
《試論聞一多的詩美理想與詩學主張》,《南寧師專學報》1998年03期;
《顯示靈魂的深者:試論〈吶喊〉、〈彷徨〉敍事方式的現代轉換》,《東方叢刊》1998年03期;
《〈圍龍〉的共性與個性》,《桂林日報》1998年6月21日;
《〈圍龍〉:九十年代中國長篇小説創作的又一力作》,《南方文學》1998年第6、7合期;
《“後朦朧詩”之後:〈外遇〉詩羣的狀況及意義》,《外遇》詩報(民刊),1998年11月20日(總第三期);
1999——
《顯示靈魂的深者:試論〈吶喊〉、〈彷徨〉敍事方式的現代轉換》,《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
《試論聞一多詩歌寫作的終結》,《南寧師專學報》1999年02期;
《魯迅研究的新路向與新收穫》,《廣西日報》1999年4月13日;與林換標先生合作;
《閲讀潘大林或潘大林散文論〉》,《南方文學》1999年第7、8合期;
《一次對校園生活及校園文學構成啓示的寫作——評東方舟的長篇處女作〈三個半年的大學〉》,《南方文學》1999年第7、8合期;
2000——
《現代性的期待:〈憂傷的月亮〉之後》,《淮風》2000年秋季刊;
2002——
《政治抒情詩》,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從審美幻覺到真實的介入——對一位詩人風格轉向的普遍寫作學意義考察》,《南方文壇》2002年第2期;與韋禮明合作;
《靈魂的底色及與之輝映的詩章——關於林換標先生的新詩研究》,《桂林日報》2002年4月22日;
《南方·水·民間——張宗栻小説創作印象》,《桂林日報》2002年8月26日;
《詩歌與“日常”相關——論詩人安石榴》,安石榴詩集《不安》,福州:海風出版社,2002;
2003——
《女性與現實的“對話”——讀荒林的詩歌》,《太原日報》2003年2月19日;
《陳曉明之於廣西文學》,《廣西日報》2003年2月7日;
《爭吵的作家們》,《廣西日報》2003年2月14日;
《斷裂:“七十年代人”的成長方式》,《廣西日報》2003年2月28日;
《“數字化命名”的文學時代》,《廣西日報》2003年3月31日;
《在母語的防線上》,《廣西日報》2003年4月4日;
《超現實主義的“食、色”圖景——莫言的長篇小説〈四十一炮〉》,《廣西日報》2003年9月9日;
《從語言至神的道路——多年後的荒林詩歌》,《中外論壇》(East West Forum)[New York] 2003年第2期;
《“必須修改背景/才能返回故鄉”——論北島的復出》,《中外論壇》(East West Forum)[New York] 2003年第3期;
《從建築學發生的詩歌寫作——論譚克修》,《芙蓉》(長沙)2003年第4期;
《抒情的牢籠——牛漢詩歌的內在問題及其求索》,《詩探索》(北京)2003年3~4期;
《鄉村“見證”與詩歌中的詩歌》,《星星》詩刊(成都)2003年12月下;
《劉春:歷史焦慮中堅持的“美”》,《新詩界》2003年,第四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004——
《解開身體的死結——餘怒詩選集·代序》,《餘怒詩選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建構現代漢語詩歌的本體話語——論〈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的詩學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本體話語與問題詩學——王光明的詩歌批評之旅》,《福建論壇》2004年第6期;
《〈聖經〉中的“姦淫”之罪與當代中國文化中的情慾圖景》,荒林主編:《男性批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向着本源的穿行與返回》,《詞語的暴動——劉歌網絡文學作品·詩歌新作卷》,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
《詩歌如何承擔“民間”?——關於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的寫作》,《中國詩人》2004年第1期;
《闡釋詩歌與“自我”的複雜性》,《揚子江》詩刊(南京),2004年第1期;
《誰pass了北島?誰殺死了顧城?——朦朧詩人再思錄》,《中國詩人》2004年第2期;
《詩歌的中年——論屠岸詩歌與馮至、卞之琳詩之關係》,《詩刊》2004年第5期上;
《論新詩“自己的傳統”及其當代意義》,《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歷史的接續與當代詩歌話語差異性的集結——從〈今天〉到〈明天〉》,《詩歌月刊》上半月刊(合肥)2004年第7期;
《“我更要寫得平靜……”——讀張曙光的詩》,《詩潮》(瀋陽)2004年9~10期;
《選詩的難度與意義——我看〈中國新詩白皮書(1999-2002)〉》,《世界詩人》季刊(重慶)2004年8月,總第36期;
《“我找到了自己的弦”——對詩人朱朱的印象主義批評》,《詩探索》(北京)2004年3~4期;
《“在詩歌的十字架上”——文學史意義上的舒婷和作為個體生存的舒婷》,《詩歌與人》(民刊)2004年19月,總第8期,“最受讀者歡迎的10位女詩人”特輯;
《小説的旅途》,《廣西日報》2004年12月3日; [4] 
2005——
《中生代:當代詩歌生長的一種“地質”》,《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6期“學術卡片”。
《句法轉換:從古典詩到白話詩》,《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8月1日;
《生長在大地的中央——關於華中五省的幾位詩人》,《明天》第二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
《幽暗世代的光明之子——黃禮孩的詩歌寫作》,《詩歌月刊》上半月刊(合肥),2005年第9期;
《解析〈力的前奏〉、〈在哈爾蓋仰望星空〉》,《揚子江》詩刊2005年第6期;
2006——
《聞一多殉難60週年紀念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更深的分野與必要的轉型——2005年中國詩歌讀評(代序)》,王光明編:《2005中國詩歌年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
《2005年度詩歌觀點》,楊克主編:《2004-2005中國新詩年鑑》,福州:海風出版社,2006;
《切近詩歌本體的不同路徑——鄭敏葉維廉詩學初探》,《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0月1日;
《眺望時間河流消逝——〈子川詩抄〉印象》,《中國詩人》2006年第1期;
《費解而迷人的意味》,《詩歌月刊》上半月刊(合肥),2006年第7期;
《“小文人詩歌”不是對某些詩人的嘲弄》,《羊城晚報》2006年7月29日;
《漢語的當代美聲——張執浩的詩歌寫作》,《長江文藝》2006年第9期;
《對當代中國詩歌命名問題的反思——從“中間代”開始》,《詩歌月刊》下半月刊(北京)2006年第10~11期;
《黃燦然詩歌論》,《星星》詩歌半月刊2006年第5期;
2007——
《一代人的詩歌“演義”——1996~2006:“70後”詩歌寫作十年》,《南方文壇》2007年第3期。
《形式意識的自覺——聞一多與當代中國新詩》,《長江學術》2007年第2期;
《不見詩歌但見人》,《桂林日報》2007年2月3日;
《詩:現實經驗的真切言説》,楊克主編:《2006中國新詩年鑑》,福州:海風出版社,2007;
《回想“一種曾在的棲居”——讀何樹坤長詩〈我是沙漠,我渴望森林〉》,《文藝新觀察》2007年第2期;
《詩人蘇瓷瓷論》,《紅豆》(南寧)2007年第3期;
《“他只管製作”:評李建春》,《詩林》(哈爾濱)2007年第1期;
《句法轉換與語義生成:白話詩的一個成因》,《詩歌月刊》下半月刊(北京)2007年第3~4期;
《自由與限度:當下的漢語詩歌寫作》,《星星》詩歌半月刊2007年第6期;
《詩人沈傑論》,《紅豆》2007年第6期;
《聲音與細節中的秘密——唐力的詩歌寫作》,《詩刊》2007年6月號上;
《“未完成的寫作”——安琪詩歌論》,《詩歌月刊》下半月刊(北京)2007年7/8月號;
《讓故鄉成為故鄉——田禾詩的闡釋》,《詩潮》2007年11~12月號;
《“更深的藍”:存在的澄明之光——蘇淺的詩歌寫作》,《詩刊》2007年11月號上;
《構造話語的話語——張桃洲的詩歌批評》,《詩探索》2007年第1輯;
《“從景色進入元素”——陳陟雲的詩歌寫作》,陳陟雲:《河流消逝的地方》,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2008——
《一代人的詩歌“演義”——1996~2006:“70後”詩歌寫作十年》,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
《“自由”年代的詩羣崛起》,《南方文壇》2008年第5期;
《艾略特的“宗教詩歌”觀念與當代中國詩歌》,《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與林季杉合作);
《初期白話詩語言的“符號學原理”》,《人文藝術》(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第7輯;
《詩歌的手語——阿翔詩印象》,《詩林》2008年第1期;
《雪地的反光——〈剃鬚刀〉同仁的詩歌寫作》,《詩林》2008年第2期;
《漢語的精魂——我最喜歡的台灣詩人》,《星星》詩歌半月刊2008年2月新春特大號;
《“標準”與“尺度”:如何談論現代漢詩?》,《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觀趙麗華訪談及隨想》(署名“卡卡”),《漢詩》2008年第1季,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
《鳳凰涅槃的今朝——新詩“九十年”反思》,《漢詩》2008年第1季;
《寫作的“道德”——也談“底層文學”》,《漢詩》2008年第2季;
《四首詩和一個比喻》,《漢詩》2008年第3季;
《“選本時代”的詩歌問題》,《漢詩》2008年第4季;
《場景化與抒情性——劉春的當代詩歌批評》,《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夜半”的女性寫作——阿毛詩歌解讀》,《詩探索》(理論卷)2008年第一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回憶〈詩歌月刊·下半月〉》,《詩歌月刊》下半月2008年終刊號,總第27期;
《“凸與凹令平衡木左右為難”——凸凹詩集〈手藝坊〉印象》,《凸凹體白皮書——〈手藝坊〉詩歌美學六十家評》,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世紀初詩歌寫作及其可能的標準確立的對話》,《中國詩人》2008年第三卷;
《談論現代漢詩的必要尺度》,《長江學術》2008年第4期;
2009——
《海子詩歌:從〈小站〉出發》,《南方文壇》2009年第5期;
《海子詩歌:從〈小站〉出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9期;
《海子詩中的肉體真實》,《名作欣賞》2009年第8期(下旬);
《關於海子第一本詩集〈小站〉的面世》,《漢詩》2009年第1季;
《詩壇:一個特殊的中國社會》,《漢詩》2009年第2季;
《詩:言説“夢囈”的技藝》,《中西詩歌》(澳門)2009年第4期;
《“自我”的迷失及寫作中的尋求——梁文濤詩歌讀評》,《湖北作家》2009年秋季號(總第32期);
《歷史與問題:當代中國的女性詩歌》,《女性論壇》第2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標準”與“尺度”:如何談論現代漢詩?》,《2008中國新詩年鑑》,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當代漢語詩壇的“宗教詩歌”與“神性寫作”——從T.S.艾略特的觀點看》,《靈魂拯救與靈性文學》,新加坡青年書局,2009;
《“放不下形式的問題”:新詩的重要“傳統”》,《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新世紀新詩的“新”》,《詩歌月刊》上半月2009年第1期;
《“偉大”的當代新詩還缺什麼?》,《詩林》雙月號2009年第2期;
《新詩:從“五四”到當下》,《詩林》雙月號2009年第3期;
《“朝向事情本身”——沙馬的詩歌寫作》,《詩林》雙月號2009年第6期;
《印象與感受》,《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3期;
《我最喜歡的十位詩人》,《詩選刊》2009年第12期下半月;
《對話:當下詩歌“下半月刊”現狀》,《中國詩人》2009年第二卷,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傾心死亡,熱愛生命——讀譚五昌〈20世紀中國新詩中的死亡想象〉》,《出版廣角》2009年第3期;
《生存困境的象徵性敍述——讀東西的小説〈沒有語言的生活〉》,《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9;
《詩人何為——讀駱一禾詩〈先鋒〉》,《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9;
《中國土地的神秘隱喻——讀海子詩〈亞洲銅〉》,《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神示的詩篇——讀西川詩〈在哈爾蓋仰望星空〉》,《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男權暗夜中的女性私語——讀唐亞平組詩〈黑色沙漠〉》,《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身體的自由與靈魂的焦慮——讀伊蕾組詩〈獨身女人的卧室〉》,《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拒絕修辭的愛情獨語——讀海子詩〈日記〉》,《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身體經驗與文化嘲諷——讀伊沙詩〈車過黃河〉》,《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為漢語注入靈魂的重量——讀王家新詩〈帕斯捷爾納克〉》,《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想象死亡的智性寫作——讀臧棣詩〈紀念維特根斯坦〉》,《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想象死亡的智性寫作——讀臧棣詩〈紀念維特根斯坦〉》《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
《純粹和自信的文學寫作——2006〈武漢大學報〉年度副刊獎作品印象》,《珞珈風——武漢大學校園文學作品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詩人李浩印象》,《珞珈風——武漢大學校園文學作品選》;
《“人羣中我……最終變暗”——詩人黎衡印象》,《珞珈風——武漢大學校園文學作品選》;
《王磊:“過渡地帶”的詩歌寫作》,《珞珈風——武漢大學校園文學作品選》;
《董金超:以“蟄居”的方式深入世界》,《珞珈風——武漢大學校園文學作品選》;
《鳳凰涅槃的今朝——新詩雜話:1917-2007》,《安慶六十年文學精品集·文論卷》(金肽頻主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解開身體的死結——論詩人餘怒的寫作》,《安慶六十年文學精品集·文論卷》(金肽頻主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5] 
2010——
《新詩:從“五四”到當下》,《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7輯,成都:巴蜀書社,2010.1;
《詩壇:一個特殊的中國社會(代序)》,《2009中國詩歌年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1月;
《關於聞一多(主持人語)》,《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2期;
《“克服困難所得的喜悦”:聞一多〈死水集〉的寫作學意義》,《江漢論壇》2010年第3期;
《尋求漢語詩歌的新質——論〈新漢詩〉詩羣》,《星星》理論版2010年第7期;
《張曙光:一個具有典範性的詩人》,《詩江南》雙月刊2010年第2期;
《當代漢詩的一種典範——我看張曙光的詩》,《紅巖》2010年第4期;
《中文〈聖經〉語言與現代中國的“國語”目標》,《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詩的規則與學術的規則——宇文所安、田曉菲訪談》,《長江學術》2010年第3期;
2011——
《“生死擱淺在言辭的陷阱” ——陳陟雲近期詩作論》,《星星》詩歌理論半月刊 2011年第5期;
《不確定的“現實”:現代漢詩寫作與閲讀的難度》,《孝感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女性詩歌寫作:自“朦朧詩”以來》,《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湯養宗:“往內裏看”的詩人》,《紅巖》2011年第4期;
《“竹籃還是提起了一些水”——〈新世紀十年湖北詩選之一〉印象》,《漢詩》2011.10第十五輯《湖北詩選(2001—2011)》;
《“中生代”:當代詩歌寫作的一種“地質”》,《羣峯之上——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
《一代人的詩歌“演義”——1996~2006:“70”詩歌寫作十年》,《詩林》雙月刊(深圳)2011年第5期;
2012——
《現當代漢語基督教文學史漫談》,《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02期;
《“文學知識場”的眼光》,《文藝報》,2012年3月23日第二版。
《“走廊上的斜照”——武大詩人憶》,《武漢大學詩人詩選·序》,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温馴”與凌厲——論駱英散文詩集〈小兔子〉》,《梧州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註明為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這個時代所缺的單純、敬畏和精湛技藝》,《南方都市報》2012年3月4日;
《基督教與當代中國詩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註明為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創造力的合唱”——關於西川詩〈小老兒〉等21首詩的札記》《漢詩》,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三期;
《蘭雪詩歌印象(序言)》,蘭雪:《一個人的烏托邦》,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2013——
《我對新詩的認識》,《南方文壇》2013年第3期;
《為新興文學寫作喝彩》,《新文學視野》2013年第1期;
《詩與神秘》,《長江文藝》2013年第10期;
《當代文學背景中的湖北詩歌》,《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03期;
《言説“喪失”之疼痛——魏榮冰的詩歌寫作》,《詩歌月刊》2013年第11期;
《序一 我與劉春二三事》,《一個人的詩歌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寫給孤獨的一封長信——臧棣詩歌印象》,《星星·詩歌理論中旬刊》,2013.09;
2014——
《拿什麼安慰孤獨的心——海子〈日記〉賞析》,《詩刊》2014年十月號上半月刊;
《“我的東西是P”——槐樹的詩歌寫作》,《漢詩》2014.3(總第27期);
《建構現代詩語言的“張力”詩學——“陳仲義〈現代詩:語言張力論〉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中國詩歌研究動態》(新詩卷)第十三輯,北京:西苑出版社,2014;
《詩人艾青的武漢歲月》,《楚天都市報》2014.09.19《武昌讀本·黃鶴樓下》;
《當代新詩批評中的“本體反思”話語》,《新文學評論》2014年第03期; [6] 
獎勵
(1)論文《形式意識的自覺——聞一多與當下中國新詩》,中國聞一多研究會、聞一多基金會,第二屆聞一多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9年11月20日;
相關評價
(1)黃偉林:《桂林文壇新生代》,《廣西日報》1999年4月27日;
(2)劉 春:《詩歌的自由需加上引號——讀榮光啓詩評集〈“自由”的年代與困難的詩歌〉》,《詩探索》2008年01期;
(3)2008年3月,獲“十大新鋭詩評家”提名(由《詩歌月刊·下半月》發起並組織,評委由當代著名詩評家謝冕、藍棣之、陳仲義、吳思敬、陳超、楊遠宏、唐曉渡、程光煒、徐敬亞、燎原組成。評選範圍是1960年後出生的詩歌批評家);
(4)馮 雷:《深刻的詩歌活幕劇與準文學史寫作——關於60後、70後詩歌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5)《文學界》2011年9月號上旬刊,總第117期,“榮光啓專輯”——
A、遠 人:《批評的責任與激情》;
B、榮光啓:《詩集〈噢恰當〉選》;
C、榮光啓:《詩集〈噢恰當〉後記》;
D、榮光啓:《文學寫作的意義與限度》;
E、霍俊明:《切入時代與詩歌的話語方式——榮光啓〈“自由”的年代與困難的詩歌〉的意義》;
F、韋禮明:《現代性焦慮中的詩學困境和意義應對——榮光啓文學批評印象》;
G、吳高泉:《“誰長期隱居我的懷抱”》;
H、榮光啓:《長沙:我生命的曠野》;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