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丹

(西湖大學第一位女性講席教授,有機合成化學家)

鎖定
楊丹(Dan Yang),女,博士,曾任香港大學終身教授,晨興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 [1-2]  [4]  西湖大學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 [8]  2021年8月2日全職加入西湖大學,是該校第一位女性講席教授。先後畢業於復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曾獲Mr. and Mrs. Sun Chan有機化學紀念獎、百時美施貴寶基金會頒發的有機合成化學獎、裘槎高級研究員獎、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禮來亞洲傑出科學獎、世界科學院化學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卓越學科領域計劃首席科學家和國際有機化學基金會吉田獎等。 [3]  [8] 
中文名
楊丹
外文名
Dan Yang
出生地
四川自貢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主要成就
西湖大學第一位女性講席教授 [7] 
性    別
學    位
博士

楊丹人物經歷

楊丹 楊丹
楊丹,女,出生於四川自貢。博士,教授,有機合成化學家。
1981年,楊丹考入了復旦大學化學系 [6] 
1985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
1988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1991年,獲頒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哈佛大學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導師Stuart Schreiber)。 [6] 
1993–2021年曆任香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晨興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
2021年8月2日,楊丹正式入職西湖大學。她的到來,不僅讓西湖大學講席教授的隊伍增至17人,也填補了女性講席教授的空白。她的研究橫跨化學生物醫學三個領域。 [6] 

楊丹個人生活

楊丹出生在四川的自貢,一歲的時候,父母去重慶附近的三線廠工作,把楊丹和兩個姐姐帶去。工廠位於華鎣山,楊丹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就是在當地的子弟學校完成的。學校的老師特別敬業,孩子們也相互熟悉,而且當時有一些知識分子在三線工廠裏,營造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學習環境,為楊丹今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6] 

楊丹研究方向

楊丹課題組重點發展化學生物學,注重化學、生物、醫學交叉轉化研究,聚焦多模態探針開發與跨尺度生物成像,為人類疾病提供新的診療策略。研究涵蓋以下三個方向:(1)專注於研發小分子探針,用於生物體系內活性氧、蛋白、核酸、脂質體的檢測和細胞、組織及活體成像,並發展單分子成像技術,以新型探針為核心、探究微觀基礎生物機制;(2)設計人工離子傳輸體,開發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活性藥物分子;(3)探究生物系統中信號轉導過程以及藥物靶向蛋白。 [1-2]  [8] 

楊丹所獲榮譽

楊丹教授曾獲得Mr. and Mrs. Sun Chan有機化學紀念獎、百時美施貴寶基金會頒發的有機合成化學獎、裘槎高級研究員獎、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禮來亞洲傑出科學獎、世界科學院化學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卓越學科領域計劃首席科學家和國際有機化學基金會吉田獎等。 [1-2] 

楊丹學術兼職

現任Curr. Opin. Chem. Biol.總主編,曾任Org. Lett.副主編、ACS Chem. Biol.客座主編、Acc. Chem. Res.編委等。 [8] 

楊丹發表論文

1. C.-W. Ma, K. K.-H. Ng, H.-C. B. Yam, P.-L. Ho, R. Y.-T. Kao, D. Yang*. Rapid Broad Spectrum Detection of Carbapenemases with a Dual Fluorogenic-Colorimetric Probe. J. Am. Chem. Soc. 2021, 143, 6886–6894.  
2. S.-Y. Dai, D. Yang*. A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 Activatable Diazo-Coumarin Probe for Fluorogenic Protein Labeling in Living Cells.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7156–17166. 
3. S. Ye, N. Hananya, O. Green, H.-S. Chen, A. Q. Zhao, J.-G. Shen, D. Shabat*, D. Yang*. A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Probe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Cells and Animals.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4326–14330.
4. F.-F. Shen, S.-Y. Dai, N.-K. Wong, S. Deng, A. S.-T. Wong, D. Yang*. Mediating K+/H+ Transport on Organelle Membranes to Selectively Eradicate Cancer Stem Cells by a Small Molecule.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0769–10779.
5. S. Ye, J. J. Hu, Q. A. Zhao, D. Yang*. Fluorescent probes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quantific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Chem. Sci. 2020, 11, 11989–11997.
6. X.-Y. Bai, K. K.-H. Ng, J. J. Hu, S. Ye, D. Yang*. Small Molecule-based Fluorescent Sensors for Selective Dete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Biological Systems. Annu. Rev. Biochem. 2019, 88, 605–633.
7. S. Ye, J. J. Hu, D. Yang*. Tandem Payne/Dakin Reaction: A New Strategy for Hydrogen Peroxide Detection and Molecular Imaging.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0173 –10177.
8. X.-Y. Bai, Y.-Y. Huang, M.-Y. Lu, D. Yang*. HKOH-1: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Fluorescent Probe for Detecting Endogenous Hydroxyl Radical in Living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873 –12877.
9. J. J. Hu, N.-K. Wong, S. Ye, X.-M. Chen, M.-Y. Lu, A. Q. Zhao, Y.-H. Guo, A. C.-H. Ma, A. Y.-H. Leung, J.-G. Shen, D. Yang∗. Fluorescent Probe HKSOX-1 for Imaging and Detection of Endogenous Superoxide in Live Cells and In Vivo. J. Am. Chem. Soc. 2015, 137, 6837–6843.
10. Q. Zhao, Y. Ding, Z.-S. Deng, O.-Y. Lee, P. Gao, P. Chen, R. J. Rose, H. Zhao, Z.-H. Zhang, X.-P. Tao, A. J. R. Heck, R.Y.C. Kao, D. Yang*. Identific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Triptolide, Celastrol and Withaferin A as Binding Ligands of Peroxiredoxin I. Chem. Sci. 2015, 6, 4124‒4130. [8] 

楊丹人物事件

2016年3月15日,香港《明報》報道楊丹捲入一宗研究論文數據被質疑的投訴,記者發現, 校長馬斐森在2015年7月決定成立內部調查委員會徹查事件,刊登該論文的期刊亦正作複查。
據投訴信及調查委員會密件,論文被投訴有人將不同日子、不同方法做的實驗,選擇性抽取部分對研究有利的結果併合成論文。
港大調查委員會報告初稿認為,論文有3處“不準確”,但針對楊丹研究造假的指控,委員會則認為,無充分證據顯示楊丹在論文發表前對問題數據知情。
事件源於楊丹研究團隊在2014年7月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刊登一篇“熒光探針”實驗論文,但被時任港大化學系助理教授、現已離職的王凱峯發現數據有問題,遂向港大高層實名投訴。
投訴人從實驗原始數據中揭發,實驗是在不同日子、以不同方法進行,其中顯示強烈熒光的樣本,是在2011年11月16日及12月2日進行,顯微鏡所用的激光強度達35%。較暗的圖像則是在2011年11月16日、18日及25日進行, 激光強度僅24%至28%。 [5] 

楊丹人物觀點

科學家總是希望能夠勇攀科學的高峯、不斷尋求真理、挑戰自我,而不是一直捧着功勞簿。
我一直特別鼓勵組裏博士生、年輕PI要有獨立思考、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我看來是第一重要的;或者能夠做出一些原創性的研究。博士生、博士後、青年PI很容易就跟着現 在已經做的東西繼續做下去,但這不一定是最原創的、或者是最重要的研究。要敢於瞄準學科前沿,做一些大的題目,而且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要耐得住寂寞、有韌性,這是我對於博士生、PI的一些建議。 [6] 

楊丹人物評價

芝加哥大學著名華人化學家何川教授説,楊丹的學術生涯始於有機合成化學,當時這是一個男性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科學領域,一位女性科學家能闖出一番天地,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毫無疑問,她是當時亞洲最優秀的女性有機合成化學家,也是世界有機合成領域有重大影響力的知名學者。” [8] 

楊丹自我評價

我有好奇心,敢於挑戰自己,有時會另闢蹊徑。實際上我做的很多研究屬於“炒冷灶”,是在大家不太看好的時候做的,不喜歡跟風。我覺得這是科學家應該有的特質。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