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好奇心

(心理學概念)

鎖定
好奇心是動物處於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表現為:1、對一些事物表示特別注意的情緒。2、喜歡探究不瞭解事物的心理狀態。3、 對於怪誕的嗜好熱情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中文名
好奇心
注    音
ㄏㄠˋ ㄑㄧˊ ㄒㄧㄣ
拼    音
hào qí xīn
英    譯
Curiosity
所屬學科
心理學
定    義
動物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想添加此事物屬性的內在心理

好奇心好奇心本質

本質:
好奇心是動物處於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如:雞肉有沒有能提供生存能量的屬性,可不可以吃。是進化中生存的必備條件,包含動物至少要知道,哪些東西有可以提供能量屬性,可以吃,哪些動物屬於天敵,有吃我的屬性,見到要跑。
好奇心是指喜好新奇性信息的可能性。的確,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好奇心對於創造、創新、發明等的重要性。幾乎所有圍繞着創造(包括創造力、創造性思維、創造技法、創造者的個性品質等)進行研究的學者都將好奇心作為創造的基本動力,也將好奇心(以及與此有關的特徵,如喜歡複雜事物、容忍混亂等)作為高創造力者的重要的個性品質特徵。 [1] 
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
動機涉及到人類行為的基本源泉、動力和原因,反映人類行為的主動性特徵。從個體動機的自發性與目的性看,動機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之分。外在動機由活動之外的目標或獎賞引起,如幼兒對學習活動本身不感興趣,但是為了贏得父母老師的表揚與獎勵而進行學習。內在動機則是“一種不依賴外在報償便能促成某種行為的東西”。布魯納主張在教學中應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使幼兒在學習實踐中感到愉快。在他看來,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
學習是由經驗或者練習引起的個體在能力或傾向方面的持久變化及其獲得這種變化的過程。學習是知情交融的過程。研究學習過程本身離不開對教學過程的探討。教學活動雖然以傳遞認知信息為中介,卻離不開教學活動中教師、幼兒以及認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這可以從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窺見一斑。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對於治學三種境界的見解,就把好學、樂學作為學習活動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認為學習中的愉快情緒體驗對於兒童來講,猶如時雨春風對於花草樹木之生長一樣重要。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指出:“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激發起來”。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已是不爭的事實。愛因斯坦認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於他具有狂熱的好奇心。創造性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人類最初的好奇心來自於嬰兒的探究反射。觀察發現,嬰兒一旦發現新奇事物,就會用手觸摸,用舌頭品嚐。到了幼兒期,好奇心更加強烈和明顯,他們通過感官、動作、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好奇,這種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勵與強化,就會變成認知與情感的結合。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好奇心對於幼兒之發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兒凡對於一切新的東西就產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東西相接近”。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談到創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時,也明確提出,“通往創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興趣的培養”。他認為,好奇心是需要保護的,也許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勵。幼兒好奇心很強,這也許與他們知識經驗貧乏有關。在他們看來,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們的預期,他們想要觀察、探索、詢問、操作或擺弄這些事物。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為表現。如果這些行為能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就會逐漸內化為幼兒的人格特徵。相反,如果缺少環境的鼓勵與支持,這些行為會逐漸消退,表現為對新奇事物的冷漠、迴避等心理傾向,從而不利於創造性人格特徵的形成。
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
教師應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成長需要精心設計學習環境,同時廣泛利用各種資源,調動家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環境的創設,組成學生學習共同體。首先,應創設具有新奇性、變化性與神秘性的物質環境。這種新奇包括了學生少見的、由物質材料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變化帶來的新奇性。它容易引起學生情感與認知的傾向性。教師應及時觀察學生行為變化,並及時提供支持性材料,以提高學生的好奇心水平。
其次,應創設積極的心理環境,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持。心理氛圍是一種情感活動狀態,這種情緒狀態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主要有兩種:好奇與焦慮。這兩種情緒在性質與過程上是相反的,但它們相互作用,可以共同激發探索或迴避行為。教學中應該創設積極的心理氛圍,包括自由、民主、積極的情感互動,如教師熱情洋溢的講述、回答、鼓勵性評價等言語行為和微笑、點頭、凝視、傾聽等非言語行為都會對學生的探索活動產生積極影響。學生可能會由此產生驚訝、興趣、微笑、專注、適當的焦慮等情感呼應行為。在這樣的情緒互動中,幼兒更多體會到安全、寬容接納、信心與勇氣,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更能產生好奇心與探索行為。
實施有效的策略
好奇心 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種內在動機,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異性所喚醒。好奇心也反映了個體的認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與預期的不一致所喚醒。這種喚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個體面對同樣的認知信息,會產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這是由個體對當前認知信息的興趣、信心與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強度與個體對相關信息的瞭解程度有關,與個體的信息缺失產生的不愉快感有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誘發幼兒的奇心,使其從靜止狀態變為活躍狀態;另一方面要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既具有認知性特徵,又具有情感性特徵,為此,我們提出促進個體好奇心發展的三種策略: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開啓問題箱策略。
著名科學家都可以説是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愛因斯坦從小比較孤僻喜歡玩羅盤有很強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
還有愛迪生小時候看母雞孵雞蛋自己也嘗試孵了一天,這也可以。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這個圓像什麼?幼兒園裏的孩子講出了幾十種;小學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二三種;社會上的人們(包括局級幹部)一種也講不出,因為不敢講。
事出誇張。但這不就是我們“通過學習”後的結局嗎?越學,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錮在死的知識裏,思維越是萎縮,終於成為不敢想不敢説的人,於是被社會稱譽為“成熟”。
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説:“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羅素也是個大哲學家,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他。有人問:“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特根斯坦説:“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氯氣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後,發現剩餘的母液中沉積着一層紅棕色的液體。他雖然感到奇怪,但並未放在心上,武斷地認為這不過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貼張標籤了事。直到以後一位法國科學家證實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稱這個瓶子為“失誤瓶”,以告誡自己。
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農村當“下鄉知青”時就對梅森素數產生了好奇心。從此,他就潛心研究這一數學難題。1992年他終於提出了梅森素數分佈的猜測,並給出它的精確表達式。後來這項重要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周氏猜測”。
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看到一位老婆婆用鐵棒在磨礪,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於是他走到那位老婆婆跟前問:“老婆婆,這麼粗的鐵棒能夠磨成針嗎?”老婆婆笑着説:“不怕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李白從這句話中得到了很深的體會。在以後的學習中,他變得很努力,最後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他的成功就在於他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好奇帶領他走上成功之路。
當然,人的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唯有健康的好奇心,才能幫你消除無知,讓你發現奇蹟。而不健康的好奇心則會使你誤入歧途。但我們對生活也不能沒有好奇心,那樣你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當你面對世界不再好奇心時,你不是在變大,而是在變老。風華正茂的我們應該抖擻精神,對生活充滿興趣。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若引誘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或許也能夠創造一個奇蹟。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悟出了苯分子的結構,也是他的好奇心使得他對蛇的盤繞捲曲能夠進行鎮定的觀察思考,最終解決了化學界的又一難題。試想,如果沒有好奇心,他看到蛇後撥腿就跑,苯分子的環狀結構他能夠發現嗎?
我們熟悉的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在聖誕前夕給他媽媽買了一雙棕灰色的襪子,可是媽媽卻説為什麼給她買一雙櫻桃紅的襪子,道爾頓並不認為媽媽在和他開玩笑,而是對媽媽的問話產生了極大的疑問,於是跑去問周邊的人,發現除了弟弟與自己的看法相同外,其餘的人都和媽媽一樣,説是櫻桃紅色,道爾頓覺得這件小事真不尋常,他對此事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大。經過認真的分析與比較,發現弟弟和自己的色覺與別人不同,原來弟弟和自己都是色盲。
道爾頓雖然不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但他卻是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患者。經過他的綜合分析,又寫了篇論文《論色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的人。
約翰·曼森·布朗曾説過:“感謝上帝沒有讓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讓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這樣的好奇心有如鐘錶的發條、發電機、噴射機的推進器,它給了我全新的生命。”是啊!好奇心可以引導你走向成功,讓你創造一個從來未有的奇蹟。
著名科學家都可以説是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愛因斯坦從小比較孤僻喜歡玩羅盤有很強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 [2] 

好奇心相關名言

  •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弗朗西斯·培根
  •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法朗士)
  • 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己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後,人生就沒有意義。(穆勒
  •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徵之一。(塞繆爾·約翰遜
  • 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愛因斯坦
  • 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裏沒有求知慾,哪裏便沒有學校。(蘇霍姆林斯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