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椎髻

鎖定
椎髻又稱椎結或魁結,是一種椎形的髮髻。 [1] 
椎髻的特徵是一束頭髮結成髻,形若錐,聳於頭頂。 [1]  椎髻是漢族最早流行的髮式之一,也是男女通用的一種髮式。 [10] 
(概述內圖片來源:昭陵唐墓壁畫中仕女髮髻。 [7] 
作品名稱
椎髻
別    名
魋結、椎結 [1] 
類 型
髮式
樣    式
椎形的髮髻聳於頭頂 [1] 

椎髻發展歷程

椎髻
椎髻(3張)
漢朝時期,《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 [2]  後漢書·梁鴻傳》:“鴻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1]  後漢書·度尚傳》記載:”(越人)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 [13] 漢書·李陵傳》:“兩人皆胡服椎結。”顏師古注:“結讀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1]  《漢書·陸賈傳》:“高祖使賈賜佗印,為南越王。賈至,尉佗魋結箕踞見賈。”顏師古注引服虔曰:“魋音椎,今兵士椎頭髻也。” [1]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據,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 [11] 
晉朝時期,《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一》記載:“寧州,晉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錢、《函》二本脱蓋字,重越字。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嶲唐,侯王國以十數,或椎髻耕田,有邑聚,或編髮、“左衽”隨畜遷徙,舊本唯“隨畜”下六字,只能表嶲、昆明,即葉榆民俗,若夜郎、滇、濮、句町、則明明為定居之民。” [15] 
唐朝時期,《大唐西域記∙卷七∙婆羅痆斯國》記載:“或斷髮,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3] 
元朝時期,《新元史∙卷二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五十》記載:“文老古,俗薄,男女椎髻,煮海為鹽沙糊為食。” [22] 
明朝時期,《核舟記》:“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   《貴州通志·卷之三·風俗》記載:“龍里衞,平伐司,花仡佬……死則置於山洞。……男子穿短裙,婦人穿花桶裙。……婦人盤髻貫以長簪,……雜綴海貝、銅鈴、青白珠為飾。……男子椎髻,上插白雞毛”。 [14] 
清朝時期,《南籠府志》記載:“(布依婦女)椎髻長簪,銀環貫耳,項掛銀圈,衣短裙長,衣色為青藍,紅綠花繡為緣飾。裙以青布十餘幅為細褶,鑲邊,委地數寸,腰以寬長帶數圍結於後,帶垂若翅”。 [12] 
近代時期,《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惟寨長剃髮,其餘皆裹頭椎髻,去髭鬚。 [6] 

椎髻髮式特徵

髮髻稱為椎髻,是因為這種髮髻的造型與木椎十分相似的緣故。 [10]  椎髻之髮髻高束於頂,整體視之,其型著而威,具有爽朗明快之感。 [5]  椎髻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男女通用的一種髮式,是漢民族最早流行的髮式之一。 [10] 
椎髻 椎髻

椎髻梳妝方式

椎髻之梳妝方式是結椎式 [16]  具體方式是,首先將發疊成長髻,然後高束於頂如椎形,並將束帶兩端甩於腦後。 [5]  [16] 

椎髻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出處
司馬遷(漢朝)
史記·貨殖列傳》 [2] 
范曄等(南北朝)
後漢書·梁鴻傳》 [1] 
范曄等(南北朝)
後漢書·度尚傳》 [13] 
班固等(漢朝)
漢書·李陵傳》 [1] 
班固等(漢朝)
《漢書·陸賈傳》 [1] 
常璩(東晉)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一》 [15] 
玄奘(唐朝)
大唐西域記∙卷七∙婆羅痆斯國》 [3] 
魏學洢(明朝)
核舟記 [4] 
佚名(明嘉靖)
《貴州通志·卷之三·風俗》 [14] 
李其昌(清朝)
南籠府志 [12] 
胡樸安(近代)
柯劭忞(近代)
《新元史》 [22] 

椎髻文化特色

  • 壁畫
椎髻
椎髻(2張)
昭陵唐墓壁畫中仕女髮髻。 [7] 
  • 文物
青銅鳩杖,其杖鐓末端有一跪坐俑,其俑腦後椎髻橫穿一簪,收藏於紹興博物館。 [8] 
  • 習俗
“椎髻箕踞”是古越民習俗之一,曾在貴州、雲南、廣西、廣東一帶流行。 [9]  在百越系統中,越族的髮飾習俗又有所不同,大體是東越為剪髮(斷髮),西越為披髮,南越為椎髻。南越其實就是指嶺南的越人。古代黎族的椎髻很有特點,大部分地區的黎族男子結髻於額前,髻上插木製或銀製的髮簪,有的還用紅或黑色的布條裹住。一些地方的男子結髻於腦後,如東方、昌江、白沙等地。白沙潤方言黎族男子的椎髻更特殊,他們一般在腦後結髻,但在結婚時,結髻於頭頂,並插一支木梳或骨簪。東方美孚黎男子則結髻於腦後,但卻以黑布纏頭一匝打結於額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海南的黎族羣體普遍有椎髻習俗。 [17]  操黔東方言的全部苗族,女裝都尚藏青色,多數挽椎髻,少數盤發包頭。 [18]  椎髻也是仡佬族男女特有的傳統頭飾。 [19]  盤瑤族服飾的共同特點之一也是多蓄髮,盤結頭頂的“椎髻”。 [20]  “花腰傣”族有着統一的服飾特點:椎髻、短襟衣、筒裙。 [21] 

椎髻髮髻評價

從文獻和考古材料對比來看,椎髻具有男、女兩個系統,其女性“椎髻”更應歸於“垂髻”;而男性“椎髻”則逐漸由髮式的實指,轉變為對西南地區族羣的貶抑性的文化特稱,這與先秦以來夷夏之辨的思想和中原地區冠禮的發展密不可分。......夷夏之別不單單是因為椎髻這種髮式本身,而是因為中原地區重視冠、巾,而邊夷地區常常裸露椎髻,由此才逐漸使 “椎髻之民”成為邊夷族羣的一種代稱。(夏保國、王興成《漢“椎髻”考》評)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