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濟運河

鎖定
梁濟運河,京杭大運河魯運河中段、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支流,北自山東省梁山縣國那裏向東南,沿東平湖滯洪區西堤至鄧樓,然後脱湖堤直下東南, 於濟寧市李集西入南陽湖,南與京杭運河南四湖湖區航道相接。全長90公里,流域面積3306平方公里。1958年開始建設,1969年通航。防洪水位為38.65~40.65米,除澇水位為36.61~39.20米。
梁濟運河是京杭大運河魯運河的一部分,承擔着航運功能。也是濟寧、菏澤境內淮河流域的主要排水通道,具有泄洪功能。同時,梁濟運河是“引黃濟湖”渠道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骨幹輸水河道。
中文名
梁濟運河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
流經地區
山東省梁山、汶上、嘉祥、濟寧任城
發源地
梁山縣國那裏村引黃閘
主要支流
泉河
主要支流
趙王河
琉璃河
鄆城新河
河    長
90 km
面    積
3306 km²
河    口
濟寧市任城區李集西南

梁濟運河幹流概況

梁濟運河的位置 梁濟運河的位置
梁濟運河流經地區示意圖 梁濟運河流經地區示意圖
梁濟運河,是現代京杭運河山東境內的重要河段。河道呈北西~南東走向,北起自山東省梁山縣路那裏村東(《梁山縣志》記為國那裏,此處為運河與黃河相接處,建有國那時引黃閘),沿東平湖滯洪區西堤至鄧樓,然後脱湖堤直下東南,流經梁山、汶上、嘉祥及濟寧任城區等縣區,於李集西南濟寧湖口入南四湖,河長,以《梁山縣志》《菏澤縣誌》為準,則長90公里,《山東省志 自然地理志》載為88公里,《濟寧市志(1840-1990)》記為87.8公里。流域面積,各種資料皆記為3306平方公里。 [1]  [2]  [3] 
其中,梁山境內北起入黃船閘,南至五里堡村出境,長48公里,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是縣境內淮河流域的唯一排水通道。東西兩側的排水河大都垂直於梁濟運河,形成了羽毛狀水系,排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 [4] 
梁濟運河梁山縣段 梁濟運河梁山縣段
梁濟運河濟寧段 梁濟運河濟寧段
梁濟運河入湖處(終點)李寨段 梁濟運河入湖處(終點)李寨段

梁濟運河河道演變

京杭運河、梁濟運河與黃河的地理關係  京杭運河、梁濟運河與黃河的地理關係 
梁濟運河是古京杭運河濟寧至梁山段的演變。京杭運河,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後經隋朝、元朝大規模的擴展、疏浚、連接,形成1794公里的南北大運河。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2年)動工開挖濟州河,從任城(今濟寧市)向北,經今梁山縣開河村、袁口村西北至安民山(今小安山)西南入大清河,長75公里。後因海口沙壅,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挖會通河,南接濟州河,向西北經壽張集、沙灣、張秋至臨清接御河,全長125公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在河南省原武決口,漫安山湖,會通河盡淤。永樂九年(1411年)重新開挖會通河,從袁口改線經靳口、安山鎮、戴廟至沙灣。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自銅瓦廂決口改道,奪大清河入海,古京杭大運河在十里堡村北被黃河沖斷。黃河以南到南四湖一段的大運河,河道彎曲,水源不足,又因年久失修,河牀淤澱,已不能滿足通航要求。故於1958年開始在黃河以南,北起梁山縣黃河附近的國那裏村,南至南陽湖北端,另行開挖新的運河,由於此河段不能貫通南北京杭大運河,故取名為梁(梁山)濟(濟寧)運河。梁濟運河開挖後,黃河南岸至濟寧以北的老運河廢棄。 [4]  [5]  [1] 

梁濟運河主要支流

梁濟運河是以南四湖為集水中心的現代水系中的最大河系,與已廢除的老運河大致平行穿越濟寧市境內中部古北四湖低窪地區,原入北五湖河流和老運河的支流及現代新挖河流均入梁濟運河。
宋金河,古名為濟河,亦名宋江河。近代宋金河起源於鄆城縣南臨集附近,自南向北經鄆城縣城東,梁山縣境西部,至徐橋向東北到戴廟匯入老運河後排入東平湖。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2400平方公里。1954年冬,兩岸曾復堤29公里,做土方40.49萬立方米,工日15.3萬個,投資11.28萬元。1958年春,為接納金堤西河來水,陳營至路那裏18公里一段,流域面積626平方公里,按排澇要求進行疏浚,設計流量為51.5立方米/秒,於路那裏改入了梁濟運河。自1965年以後,陳垓引黃灌區,利用宋金河河槽寬的優勢作為灌區沉沙區。總之,該河由於經過水系調整,分段切割,80年代,除河尾徐橋以下流域面積51.2平方公里,尚起排澇作用外,其餘各段,已基本廢除。 [5] 
金碼河 ,1973年開挖,西起黑虎廟鄉侯莊村北的金堤,東至後碼頭村北入梁濟運河。全長14.6公里,流域面積77平方公里,排澇能力40立方米每秒。 [6] 
龜山河,南起梁山縣穆屯向北至龜山北折向東,於任莊北入梁濟運河,長12.5公里,流域面積50.9平方公里。 [2] 
柳長河, 古為濟會汶故道,亦稱北清河。因沿堤植柳故名柳長河。此河逐漸淤廢。1963年庫區還耕後,為排澇水,北起八里灣,南至張橋村開挖河道,經張橋泄水閘入梁濟運河,因方位與原柳長河大致相同,故襲用舊名。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225.58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 [6] 
流暢河 ,從汪海屯至梁濟運河,河長8.68公里,流域面積56.3平方公里,排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 北宋金河 古名濟河,宋時曾為漕運渠道,金後逐漸湮廢。近代宋金河起源於宋江的故鄉鄆城縣,取名宋江河。在梁山縣境內流經金線嶺,南靠金堤,故演變成北宋金河。由倪樓村入境,在徐橋向東北至戴廟,經運河故道入東平湖。全長70公里,流經縣境21.6公里,河牀寬350米。原為鄄城、鄆城、梁山西部的主要排水河道,1958年修建東平湖水庫,河道於路那裏村被截斷,水系重新調整,徐橋村以上被分段切割。1965年,陳垓引黃閘利用原河道作沉沙池。現僅徐橋以下尚起排澇作用,在路那裏村入梁濟運河,縣內長6.3公里,流域面積51.2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 [6] 
鄆城新河,1960年開挖,被鄆巨河截斷後,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屬梁濟運河支流,即自鄆巨河至梁濟運河,全長28公里,流經鄆城、梁山和嘉祥縣境,流域面積為225平方公里。該河原系小型排水河溝,1960年曾進行了疏浚,1964年按3年一遇除澇的50%,10年一遇防洪標準開挖。1971年鄆巨河開挖後,鄆城新河被截為上下兩段,上段屬洙趙新河水系,下段屬梁濟運河支流,水系調整後的流域面積,減少三分之二,從而提高了防洪除澇能力。 [5] 
湖東排滲河(排水河),修建東平湖水庫時,於1958~1960年開挖了湖東排滲河,該河上自大清河南岸武家漫,向西沿大清河堤,繞舊東平縣城西,經水庫圍堤東側,向南至張壩口,即沿老運河,下至開河村東北,向西南入梁濟運河。起初只作排滲之用,後為解決東平、汶上、梁山三縣接壤地帶排水問題,於1965年春按3年一遇的50%進行治理,並改由開河村南穿老運河向西南,於嘉祥縣王場村北入梁濟運河,全長48.8公里,流域面積為232平方公里。 [5] 
小汶河,位於大汶河與梁濟運河之間,縱貫汶上縣軍屯、楊店、寅寺、 劉樓至南旺鎮十里閘村東南入梁濟運河,全長89.5公里,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1959年前為引汶濟運河道,後用於排水。 [2] 
泉河,是南泉河、北泉河和總泉河的合稱,南北泉河上游因有龍鬥泉、薛家溝泉、雞爪泉、濼清泉、魯姑泉而得名,南北泉河於鵝河村匯流入總泉河;南泉河源於汶上縣西疏集,長24.5公里,北泉河源於汶上縣曹營,長31.8公里,總泉河北自鵝河村南至小店子村西南入梁濟運河,長11公里。泉河總長67.3公里, 流域面積626平方公里。 [2]  [1] 
趙王河,系1960年從嘉祥縣馬村向東開挖的新河,西起鉅野縣沙土集,流經鉅野縣、嘉祥縣和任城區,原入南陽湖,1960年春由嘉祥縣馬村改道於任城區陳莊村入梁濟運河, 全長29.3公里,流域面積424平方公里。 [2]  [1] 
南躍進河,源於任城區李營鎮白家窪,經二十里鋪南,沿長溝與南張行政界向西于軍王村西入梁濟運河,長17公里,流域面積110.5平方公里。 [2] 
幸福河,源於濟寧任城區南張鄉王增村南,於鳳凰台村南入梁濟運河,長4.3公里。 [2] 
戴碼河, 1964年開挖,北起梁山戴廟鄉的孟垓村,沿公路西側向南流經小安山隔堤涵洞後,沿湖圍堤至柳長河泄水閘入梁濟運河,時稱戴柳排水溝。1973年修建碼頭泄水閘後,改由碼頭泄水閘入梁濟運河,易名戴碼河。全長14公里,流域面積79.5平方公里,縣境內長4.7公里,排水流量28立方米每秒。 [6] 
琉璃河 ,因河道線路流經梁山縣琉璃井村,故名琉璃河。1966年春開挖,西起梁山縣楊營鄉野豬淖村,經趙壩、信樓,至韓垓鄉高店村南,基本沿鄆城、梁山兩縣邊界線,東流入梁濟運河,全長39.5公里,流域面積83.8平方公里。排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 [6]  1966年按3年一遇除澇50%,1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了開挖,共計做土石方200.19萬立方米,工日94.5萬個。該河治理後,不但解決了金堤以西和金堤東十二連窪區域內的排水問題,同時還緩解了鄆、梁兩縣邊界水利糾紛。另外,對該區引黃灌溉,發展農業生產,也奠定了良好基礎。 [5]  [2] 
大泲河, 明洪武元年(1368年)黃河決口,洪水沖刷形成,為宋金河的一分支。南起館裏鄉太平集村,向東北流經壽張集、鄭那裏村,入商那裏村北窪,長19公里。1958年建湖後,於鄭那裏村入梁濟運河,上游被陳垓灌區的干支渠分割,失去排水作用。 [6] 
金堤西河 ,清光緒元年(1875年)後,築金堤挖土而成,上承鄄城縣箕山河、鄆城縣侯集窪及北沙河來水,於黑虎廟鄉李莊入境,沿金堤西側穿黃花寺閘(1953年建,過水量7立方米每秒)入宋金河,流域面積8709平方公里。1964年春,進行調整治理,南起鄆城縣的侯鋪村,順金堤至張樓向東穿金堤開新河,在陳營入宋金河。長17.6公里,流域面積381.5平方公里。1966年後,由於水系調整,縣境內分段納入金碼河、北宋金河。 [6]  [5] 

梁濟運河船閘港口

濟寧港 濟寧港
濟寧港, 原名郭莊港,1992年6月更名為濟寧西港,後又更名為濟寧港。1997年,《山東省內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規劃》把濟寧港規劃為省唯一的內河主樞紐港。港口設計總規模為年吞吐量200萬噸,其中80萬噸件雜貨,包括3萬個標準集裝箱,120萬噸煤炭。是國家內河28個主樞紐港口和京杭運河六大港口之一。至2005年,濟寧港發展成為以郭莊港作業區為主的組羣式港口,主要分佈在濟寧西部京杭大運河兩側地段,包括10個作業區:郭莊港作業區、太西港作業區、許莊港作業區、魯任港作業區、僑盛港作業區、常寧港作業區、京杭港作業區、京龍順航港作業區、許莊南港作業區和銀通港作業區。濟寧港成為京杭大運河上唯一經營集裝箱業務的港口和“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年吞吐能力500萬噸。
梁山港(2018年建設中) 梁山港(2018年建設中)
梁山港,位於梁山縣城東梁濟運河西岸,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貨場佔地面積660平方米,建漿砌塊石直立擋土牆式碼頭240米,河沿水深1.5米,有60噸級泊位10個、100噸級泊位5個,年設計吞吐能力15萬噸,1971年投產。1975年因航道水淺停航,港口閒置。1989年轉賣給梁山縣造紙廠。 [7] 
梁山港(濟寧港梁山港區),作為山西中南部鐵路和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唯一的交匯點。作為國家實施“西煤東輸”、“北煤南運”戰略,實現鐵水聯運最經濟的連接點和中轉站,2008年山東省開始擴新建梁山港。2018年,濟寧港梁山港區壽張集作業區碼頭水工結構已全部完成。 [8] 
郭樓船閘,位於梁山縣郭樓鄉的梁濟運河上,閘室長115米,寬12米,閘門寬7.5米,門檻水深1.5米。上游最高通航水位38.5米,最低通航水位36米,下游最高通航水位36米,最低通航水位33米,船閘最大水深5.5米。船閘設計通航標準為標準船隊5噸×100噸,船隊(包括拖輪)限長94米,船寬5.5米,吃水1米,年通過能力220萬噸。 [9] 
國那裏入黃閘,位於梁山縣鄆陳鄉國那裏村西,1968年10月開工,1970年6月竣工。閘按防禦黃河花園口站2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量設計,上游最高水位48米,下游最低水位38米。閘孔寬12米,孔高11.3米,閘室長120米,底高程35.5~39米,上閘首附汽—15級公路橋,橋面寬7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總投資650萬元。因設計標準偏低,質量差,達不到防汛要求,於1981年停止使用。
郭樓船閘及節制閘,位於梁山縣韓垓鄉郭樓村南梁濟運河上。1966年5月至1967年12月,由菏澤地區建閘工程處修建。船閘室寬12米,高7.5米,長115米,底高程31.3米,通航能力500噸,閘門寬7.5米,上閘首附汽—8級交通橋,橋面寬4米。節制閘在船閘西側,開敞式,共5孔,每孔淨寬5米,孔高6米,閘底高程33米,跌差3米,設計過水能力170立方米每秒。 [10] 

梁濟運河河道整治

黃河南岸至南四湖的原京杭運河河道彎曲,加之年久失修,河牀淤積嚴重,已不能滿足通航和排水的需要。為此,1958年交通部報經國務院批准整治京杭運河,恢復運河航運。於1959年冬起新開挖了黃河以南至南四湖的京杭運河。因該段運河位於梁山至濟寧之間,故名梁濟運河。
1959年10月30日,濟寧專區組織6.61萬人,動工開挖龍公河至五里營河道並築堤,1960年1月25日竣工。完成河段長9.45公里,達到河底寬60米、內堤距190米,堤頂寬6米的設計標準。1960年2月15日,由濟寧、菏澤兩專區組織12.4萬人,開挖五里營至黃河以南長78.34公里河道,6月2日完工。五里營至趙王河段基本達到河底寬60米,水深2.8~3.2米的設計標準。趙王河以上段,以築行洪堤為主,結合取土成河,堤一般高3米,頂寬6米,內堤距133~160米,河底寬20-30米。1959年冬和1960年春兩期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231萬立方米,工日1097萬個,投資2229萬元。梁濟運河開挖後,黃河南岸濟寧以北的老運河廢棄。
為排泄東平湖新湖區滯洪底水,1962~1964年,由濟寧、菏澤兩專區分別組織,先後施工疏浚柳長河入口至長溝鎮段梁濟運河,長38公里;柳長河入口以上挖河復堤,並疏浚柳長河入口至梁山段7公里。完成土石方508萬立方米,工日430萬個,投資1038萬元。基本達到排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排澇流量140立方米每秒的設計標準。
1966年冬和1967年春按六級航道(100噸駁船、一拖五駁)整治梁濟運河,由濟寧、菏澤兩專區分別組織施工。菏澤專區還同時完成郭樓節制閘、郭樓船閘附公路橋的施工任務。共計完成土石方120萬立方米、工日101萬個、投資197萬元。1968-1980年,進行堤防歲修和建築物維修工程,累計投資24萬元。此後至1985年未進行整治。
梁濟運河干流上共建有各種建築102座。其中鐵路橋1座,公路橋7座,節制閘1座,船閘1座,排灌站27座,提水站31座,排水涵洞34座。梁濟運河的開挖,使南旺、馬踏、蜀山、馬場等4湖和常年積水窪地50萬畝涸為良田,改良鹽鹼地15萬畝,發展引湖灌溉30萬畝。同時,梁濟運河是“引黃濟湖”渠道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的骨幹輸水河道。自1968-1985年,沒有進行疏浚治理,河道淤積嚴重,最大淤厚達2.55米,降低防洪排澇能力,安全泄量僅為二十年一遇流量的20%,排澇流量僅為三年一遇流量的20%。並且污染較重,臨河的11個工廠,平均每年向河中排放污水860萬噸。 [5]  [11] 
1989年~1990年,又開展了一次梁濟運河整治工程。分為兩期建設, 一期工程1989年11月開工,1990年1月竣工。二期工程1990年7月開工, 1991年7月25日竣工, 投入使用。整個工程國家和省裏共投資1.12億元。工程的主要內容是:退堤、築堤、復堤、挖河以及水利附屬工程等。 [12] 

梁濟運河航道整治

1958~1959年為溝通南北水運,實現大噸位拖隊運輸,在國家統一規劃下,按通航要求開挖了北起黃河十里堡、南至龍公河的梁濟運河。這條河段是黃河以南南四湖以上排水和航運的骨幹河道,此段河道,地處黃河沖積平原,承接黃河以南運河以西數萬平方公里的來水。兩岸灘地衝刷嚴重,泥沙淤積,給航運帶來極大困難。
在1958~1959年整治運河工程中,河段重新規劃路線,進行開挖治理,原設計航道標準,底寬60米,郭樓船閘以上河底高程33.8米(黃河零點) ,閘下龍公河底高程28.8米,水深不少於4米。濟寧、菏澤兩地組織20多萬勞力參加施工。由於整治工程標準高、費用大,人力物力不足,儘管在實際施工中適當降低了標準,也未能堅持下來,長溝以北只按新線走向挖了個河形,還沒向深度、寬度開掘,整治運河工程即中途下馬。
為恢復梁濟運河的通航,山東省又分段進行了治理。1963~1964年,黃河河務局和濟寧運河航運局對梁山至郭樓船閘22公里的河段,沿京杭運河的規劃路線進行了治理。1963年,開挖郭樓船閘至長溝28公里的河段,但成效甚微。1964~1965年,山東省結合流經河的疏浚,採用“引湖濟運,自流通航”的措施,引東平湖水進入梁濟運河,使其流向濟寧,再倒漾至梁山任莊,以保證梁山至濟寧的水深,實現低標準的通航。諸次整治工程共用工871.4萬個,完成土石方1540.6立方米,投資1759.22萬元。 [13] 
21世紀初,南水北調和航運結合工程的上馬,為梁濟運河恢復航運帶來了新的機遇。航道得到有效的疏浚和拓寬,達到了三級航道的通航標準(水深3米以上,底寬50米,河面寬度100米以上),可以行駛萬噸級船隊。於2015年,大部分工程完工。 [14] 

梁濟運河運用

梁濟運河泄洪

梁濟運河工程建成後,不但可以承擔南四湖流域的防洪、排澇任務,而且在東平 湖滯黃後,可通過樑濟運河向南四湖退泄部分洪水,縮短東平湖洪水退泄時間,對保 護黃河下游、保護濟南、保護津浦鐵路以及保護勝利油田將起到積極作用。 [12] 

梁濟運河航運

京杭運河黃河至濟寧段,在1949~1959年期間,一直沿用古運河航道通航,為維持河道暢通,山東省曾對古運河、小汶河和獨山湖進行治理,治理後,古運河和湖區航道,上入黃河,下達蘇杭,常年通航30噸以下的木帆船。
在1958~1959年整治運河工程中,河段重新規劃路線,但實際施工中適當降低了標準,也未能堅持下來,長溝以北只按新線走向挖了個河形,還沒向深度、寬度開掘,整治運河工程即中途下馬。因此新線路根本不能使用,而一直沿用的古運河航道已被截為數段,完全失去了通航條件,濟寧以北被迫全部斷航。
1971~1990年,梁濟運河段國那裏至梁山,仍由於淤積嚴重不能通航。梁山任莊至趙王河段長46公里, 由於枯水期水淺,每年僅能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通航河段。 [13] 

梁濟運河南水北調

根據《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調水路線主要是利用京杭大運河為輸水乾線。從長江三江營附近的江都站抽水,經過裏運河、中運河、徐洪河、不牢河和韓莊運河入南四湖的下級湖,由湖內東股引河達二級壩入上級湖,又經梁濟運河入東平湖。山東省境內全長為257公里。在山東省境內擬建台兒莊、萬年閘、八里溝、二級壩東、長溝、鄧樓、八里灣等7座提水站,輸水高差為22米,並結合提排沿線495平方公里的澇水。 [15] 

梁濟運河現任領導

梁濟運河河長: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 [16]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志 自然地理志 第三卷 水文  第一類 河流 第三輯 淮河水系 五、南四湖流域諸河
  • 2.    濟寧市志(1840-1990) 第二篇自然環境  第三章河流   第二節京杭運河
  • 3.    菏澤縣誌 第二卷 自然環境  第三類 山丘 河湖   第二輯 河流
  • 4.    梁山縣志 地理  第七章 地質 地貌   第四節 河流
  • 5.    菏澤市志 第二卷 水利  第三類 內河治理   第一輯 梁濟運河水系
  • 6.    梁山縣志 地理  第七章 地質 地貌   第四節 河流
  • 7.    二輪山東省志 交通志(1986-2005) 第四篇 內河運輸  第二章 港口、浮橋、渡口
  • 8.    濟寧港梁山港區壽張集作業區土建工程已進入全面收尾階段  .濟礦物流[引用日期2019-09-19]
  • 9.    山東省志 交通志(1986-2005) 第四篇 內河運輸  第一章 航道   第一節 京杭運河濟寧至棗莊段
  • 10.    梁山縣志 經濟  第十六章 水利   第三節 河湖治理
  • 11.    山東省志 水利志 第二卷 河道治理  第四類 京杭運河治理及跨流域調水工程 第一輯 京杭運河治理 二、建國後河道治理 梁濟運河開挖
  • 12.    山東年鑑1992 建設環保  重點建設
  • 13.    濟寧市志(1840-1990) 第十四篇交通  第二章水路   第一節航道港口
  • 14.    梁濟運河或成魯西南黃金水道  .齊魯晚報[引用日期2019-10-10]
  • 15.    山東省志 水利志 第二卷 河道治理  第四類 京杭運河治理及跨流域調水工程 第二輯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 16.    山東公佈省級河湖長防汛抗旱責任分工  .微信[引用日期2021-1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