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君

鎖定
桐君,中國古代最早的藥學家。有關他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約在春秋時期寫成的古史《世本》一書中。據記載,桐君是黃帝的大臣,擅長本草
相傳黃帝時,在美麗的富春江畔,有一座桐君山,有老者結廬煉丹於此,懸壺濟世,分文不收。鄉人感念,問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為名,鄉人遂稱之為“桐君老人”。山也以“桐君”名,曰“桐君山”,縣則稱“桐廬縣”。 [1] 
桐君採集百草,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著《桐君採藥錄》,其所定處方格律君(主藥)、臣(輔藥)、佐(佐藥)、使(引藥),垂數千年,後世尊其為“中藥鼻祖”,稱其地為“藥祖聖地”。 [1] 
本    名
桐君
所處時代
黃帝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桐廬
主要作品
《桐君採藥錄》
主要成就
編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製藥學專書
職    業
藥學家
榮    譽
中藥鼻祖

桐君時代背景

  • 神農時代説
持此説者將神農氏與桐君在藥學方面的學術成就同時並舉。即:
陶弘景:“上古神農作為《本草》。……其後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陶弘景《藥總訣·序》,見:《金陵叢書·乙集》
《延年秘錄》:“神農、桐君深達藥性,所以相反、畏、惡備於《本草》”。(據《醫心方》卷二引唐代的《延年秘錄(方)》佚文轉引
  • 黃帝時代説
桐君畫像 桐君畫像
持此説者以為桐君與少師雷公等人均為黃帝時代的大臣。如:
路史·黃帝紀上》:“(黃帝)命巫彭、桐君處方、盄餌、湔汗、刺治而人得以盡年。”(見:羅泌《路史》卷四,《四庫全書》本
徐春甫:“少師、桐君,為黃帝時臣。”(見: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一“歷代聖賢名醫姓氏”
李時珍:“桐君,黃帝時臣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上·序例上
嚴州府志》:“或曰(桐君於)黃帝時嘗與巫咸同處方餌,未知是否?”(見:呂昌明《(續修)嚴州府志》卷十八“外志一”,萬曆四十一年,據萬曆六年增刻本
  • 唐堯時代説
持此説者指出:桐君為唐堯時代的大臣。如:
《世本》:“桐君,唐堯時臣,與巫咸同處方餌。”
  • 上古時代説
持此説者認為桐君是上古時人,但時代不詳。如:
《嚴州府志》:“上古桐君,不知何許人,亦莫詳其姓字。嘗採藥求道,止於桐廬縣東隈桐樹下(即彎曲的桐樹下面)。其桐,枝柯偃蓋,廕庇數畝,遠望如廬舍。或有問其姓者,則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為桐君。”
此外,在13世紀末日本醫家惟宗時俊撰寫的《醫家千字文》中還引用了我國隋唐之際的《本草抄義》一書有關桐君事蹟的神仙化傳説:“桐君每乘絳雲之車,喚諸藥精,悉遣其功能,因則附口錄之,呼為《桐君藥錄》。”(據日本惟宗時俊《醫家千家文》原注所引《本草抄義》轉引

桐君主要著作

桐君山藥祖聖地
桐君山藥祖聖地(2張)
桐君採藥錄》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藥學專書。這部著作的撰寫時代至少是在公元1世紀以前,由於當時人們所利用的藥物都是屬於取自天然的動、植、礦物,它們雖然不需要進行復雜的化學處理和繁瑣的機械加工工序,但仍需要經過一定的採製手段方可成為實際的藥物,其中包括:充分掌握辨識這些天然物質本身的形態特徵、主要產地、採集的季節、時間、處所,辨識其本身的性、味、毒性,以及對於人類疾病的治療作用等諸多問題,因而統稱為“採藥”,總結這種採藥知識的學科也就是採藥學。
而古代早期的採藥學和現代的製藥學其最終目的和要求是完全相同的。正因為如此,故也可以稱《桐君採藥錄》是最早的製藥學專書。這當然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偉大歷史創舉(或發明),也是特別值得稱頌的。
在中國古代藥學史上,《桐君採藥錄》一書的早期傳播過程曾經歷了約千餘年的歷程,對於國內外藥學界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原書已失傳。

桐君人物影響

桐君地名

(1)郡名——“桐廬郡”。《方輿勝覽》:“桐君山在桐廬。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人問其姓,指桐木示之,因以桐名郡曰桐廬。”(據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五“浙西路·建德府·事要”,《四庫全書》本)
(2)縣名——“桐廬縣”。現仍沿用此名。《太平寰宇記》:“(桐廬縣)漢為富春縣地。吳·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此。耆舊相傳雲:桐溪有大犄桐樹,垂條偃蓋,蔭數畝,遠望似廬,遂謂為桐廬縣也。”(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五“江南東道七·睦州”,《四庫全書》本)
桐君塑像 桐君塑像
(3)鄉名——“桐溪鄉”。桐溪一稱不僅是當地溪水的名稱,而且早在漢代時已也是一個地名。如:《讀史方輿記要》:“(桐廬縣)漢為富春縣之桐溪鄉,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分置,今屬吳郡,晉、宋以後因之。”
(4)鎮名——“桐廬鎮”。據劉兵桐君山的書畫緣》一文(見:《桐君·桐君山》)記有《桐廬小景》一畫,為畫家儼少繪的桐君山下的“桐廬鎮”。桐廬鎮現仍沿用此名。
(5)山名——“桐君山”,又名桐廬山。據丹波元胤《醫籍考》卷十二“本草四”轉引元代僧人圓至雲:“桐君山盧州。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指樹為姓,故山得名。”
《明一統志》:“桐君山,在桐廬縣東二里,一名桐廬山。相傳昔有異人於此山採藥求道,結廬於桐木下。人問其姓,則指桐以示之。因號為桐君山。”(見:李賢等《明一統志》卷四十“嚴州府”,《四庫全書》本)
《大清一統志》:“在桐廬縣東二里,一名桐廬山,縣以此名。下有合江亭,盧驤《西征記》:桐、睦二江會合亭下,有山巍然直壓其首,如渴鯨入水之狀,即桐君山也。”(見:清·乾隆敕撰《大清一統志》卷二三四“嚴州府·桐君山”,《四部叢刊續編》)
(6)嶺名——“桐嶺”。嶺名的由來可見《嚴州府志》:“因名其人為桐君,縣為桐廬,江為桐江,溪為桐溪,嶺為桐嶺,而山亦以桐君名焉。”
(7)崖名——“桐君崖”。清代袁世經有《桐君崖下大曆唐人題名詩一首》的七言律詩,稱頌唐代大曆年間曾有人在桐君崖上題詩之舉(見:《桐廬縣文史資料專輯》第一輯,政協桐廬縣委員會辦公室編)。
(8)嶼名——“桐山孤嶼”(《説文》:“嶼,島也。”)。清代袁昶有《桐君孤嶼》七言律詩一首,詩中有“危峯崪起削青成,似有羣仙抗手迎,日出常疑塔光現,雲來時挾溪聲行”之句。
(9)江名——“桐江”。(見:《嚴州府志》)
(10)溪名——“桐溪”。(見:《嚴州府志》)
(11)潭名——“桐君潭”,系位於桐君山腳下的水潭。據《瀟灑桐廬》:“桐君潭——桐君山腳有桐君潭,江水碧澄,深不可測。據《嚴州府志》載:‘潭有巨鍾,漁者常見之”。

桐君名勝古蹟

(1)祠名——“桐君祠”。
(2)山寺名——“桐君山寺”。如北宋·蘇轍有《望桐君山寺》七言絕句一首,詩中有“嚴公釣瀨不容看,獨喜桐君有故山”句。上面詩句中的“嚴公”係指後漢時嚴光(字子陵)而言,嚴光幼時與漢光帝劉秀為同學,光武即位後嚴光即隱居於富春江畔的桐廬境內業農,並時常垂釣。後人因稱其釣魚處為“嚴陵瀨”(又名嚴子陵釣魚處),今為桐廬縣遊覽處之一。(見:《嚴州府志》)
桐君塔 桐君塔
(3)寺(廟)名——“桐君寺”。如元·方回有《寄題桐君寺》一首,詩中有“遙知學出神農氏,獨欠書傳太史公”句(見:方回《桐江續集》卷十八)。
(4)禪寺名——“桐君禪寺”。如清·袁振業氏有《桐君禪寺》詩一首(見:《嚴州府志》),詩中有“道院今翻作梵宮,山陰有客養虛沖”句。
(5)塔名——“桐君塔”。位於桐君祠之旁,其始建年代不詳,但在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曾重修一次,此後歷年變遷,又有多次重修迄今。
(6)橋名——“桐廬大橋”。1961年桐廬縣為了由桐廬縣途經桐君潭登桐君山之便,由政府建造了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即桐廬大橋。

桐君詩文書畫題詞

歷代文人為桐君祠、山撰文、吟詩、作畫者,既知主要者有以下一些。
(1)南北朝:公元5世紀初(南北朝·劉宋初)謝靈運在其所撰《山居賦》中記有“《本草》所載,山澤不一,桐(君)、雷(公)是別,(醫)和、(醫)緩足悉,三枝六根,五華秋實”之句。
(2)宋朝:11世紀末(北宋後期)楊時撰有《登桐君山》七言詩一首。12世紀末(南宋初期)朱熹撰有《桐廬舟中見山寺》七言詩一首。13世紀初(宋末元初)方回撰有《寄題桐君寺》七言詩。
(3)元朝:14世紀初回紇族學者薩都刺(字天錫)撰《過桐君祠》詩,詩中有“桐山巍峨桐水清”句。此外,同期的李仲驤及俞頤軒二氏均分別撰有《桐君山》五言絕句各一首。
桐君塑像 桐君塑像
(4)明朝:14世紀末(明朝初期)桐廬詩人徐舫曾為桐君祠撰寫了多首詩篇,其中包括:《桐君》(五言詩)、《張小山捐俸重修桐君祠》、《祠完迎桐君歸祀》、《桐君祠》(均七言詩)及《桐君》(五言絕句)各1首。其中在《桐君》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古昔有桐君,結廬憩桐木,問姓即指桐,採藥秘仙錄,……予欲訪仙蹤,雲深不可觸。”詩名中所提到的“張小山”,為元代張可久(13世紀末人)之字,曾重修桐君祠者。李恭寫有《重九登桐君山》及《題合江亭詩》二首,在後一首詩中記有“嚴子釣台青樹裏,桐君丹灶白雲邊”句。
15~16世紀前後,明代的張和撰《桐君山》五言詩,夏言撰《泊桐江偕沈明府元材遊桐君山》七言詩,盧襄撰《七月十二日與沈明府晚眺桐君山次韻》七言詩,孫綱撰《桐君》七言詩,姚龍撰《桐君山》七言詩,汪九齡撰《合江夜月》七言詩,茅坤撰《桐君山》五言詩,而屠應竣、邵萬、沈椿等也均為桐君及桐君山撰有詩章。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在其《啓孫若裘書》一文中則提到:“前過富春(江),因得曠眺山川,吊懷人物。桐君為發跡之祖。……桐山有九頭松,狀如虯龍大奇。”
(5)清朝:17世紀至20世紀初,清朝文人為桐君及桐君祠、山題寫詩文者又有多人,《桐廬文史資料》所載詩篇包括:查慎行《題桐君祠》,王僉吉《桐君山》、《君山望晴》,汪若懿《桐君山》,袁振業《桐君禪寺》,方驥才《桐君採藥》,姚桂祥《登桐君山》,戴雪舫《合江亭》,胡聖銓《登桐君山》,馬象麟《遊桐君山》,袁昶《桐君孤嶼》,柴文浩《桐君山》,袁世經《桐君崖下大曆唐人題名詩一首》,等。
在繪畫方面,清初畫家肖雲從在《桐蔭論畫》一文中提到曾過往桐江事。另一清代畫家華巖於1727年(雍正五年)繪有《桐蔭問道圖》一幅,圖中人物雖未明記“桐君”二字,但不難看出其中桐君端坐桐樹蔭處,前方有老、幼二人向桐君拱手相求指點醫藥之狀(《桐蔭問道圖》原圖收藏於廣州美術館,《文苑撮英》16期載有此圖)。
(6)近現代:1961年郭沫若去桐廬時撰有《登桐君山》一詩:“廟貌空存瞰兩江,桐君山上已無王,愚人不解劈山像,當作菩薩亂插香。”現代畫家黃賓虹曾繪有《桐君山》及《桐君望海門》等圖。

桐君懸崖刻石

桐君山石碑 桐君山石碑
除了上述文人寫繪的詩文書畫外,在桐君山南面臨江的陡崖峭壁還鐫有一些古代的書法刻石記文,其中除某些經年久遠,每多剝離殘損,但仍可辨明其時代者外,尚有以下一些。
(1)後魏刻石:這是既知最早的一種。為南北朝的後魏時期(386~534年)題名崔(弁頁)氏的刻石,參見餘紹宋《桐君山題名摩崖跋》(《桐君·桐君山》)。
(2)大曆刻石:這是在唐代大曆八年(773年)由桐廬縣令獨孤勉、侍御史崔縝等的篆書,題名“摩崖”,但可辨者僅存35字。
(3)皇祐刻石:為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由蘇才翁的楷書刻石,但也僅存10字。大曆刻石與皇祐刻石的石文經清末時陳伯衡氏拓錄,並於1936年由余越園在《金石書畫雜誌》上所寫的《桐君山題名摩崖跋》一文中發表,而拓片現也被陳列於該縣的陳列室中。
(4)治平刻石:治平是北宋年號,在1064~1067年間。
(5)元代刻石:此刻石據考系元代己卯年(1329年)俞頤軒在桐君山的一處摩崖上的題詩。詩中寫到:“瀟灑桐廬縣,江山景物妍,問君君不語,指木是何年”。

桐君藥業名稱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四川藥業人士為紀念桐君,在四川重慶創辦了首家以“桐君”命名的“桐君閣製藥廠”,從事生產發售中藥業務。該藥廠經營迄今已近百年曆史,一直名聲遠揚,為發展中醫藥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59年10月桐廬縣政府在桐廬山舉辦了“桐廬縣十年成就展覽,”並在其基礎上擴建為展覽館。
1984年浙江省及桐廬縣旅遊局對桐廬山地區的人文景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治和豐富完善,再次重新修復了桐君祠,並且由重慶的桐君閣製藥廠發起,聯合杭州的胡慶餘堂等4家藥廠在桐君山旅遊區創辦了稱為“四方藥局”的商場,以出售各家生產的特色中成藥為主。此外,桐廬縣旅遊局又在桐君祠院內的四壁繪製了長25米,寬3.5米的大型壁畫,即《漢醫溯源圖》。該畫共分兩大部分,前部着重描繪了桐君老人在桐樹下茅廬旁,百姓前來求醫,及桐君指桐為名之狀;後部則分別繪有歷代九位名醫像,其中首先是最古的桐君造像,其次則依次配以戰國時的扁鵲、漢代張仲景、三國時的華佗、晉代葛洪、唐代孫思邈、宋代王惟一、明代李時珍和清代王清任的歷代名醫像,人物像後面的背影配有山川野景等彩色浮雕。(1984年重修桐君祠事主要參考包明頤《景觀美化片斷》,見:《桐君·桐君山》)
1985年5月由旅遊局等單位在桐廬縣舉辦了“首屆華夏中藥節”,並於5月5日在桐廬祠舉行了中藥節的開幕式和“歷代名醫塑像落成典禮”。筆者有幸被邀請,並和中國藥學會名譽會長樓之岑教授共同參加了這次盛會。

桐君後世紀念

雖然桐君事蹟早在先秦時期已有遺聞,但是為了紀念桐君的業績,開始建造桐君祠的地點是浙江省桐廬縣境內,也就是古代的嚴州地區。即:
桐君祠 桐君祠
鉅宋廣韻》:“桐廬縣在嚴州,亦姓。”(見《鉅宋廣韻·上平聲》卷第一“東(韻)·桐”條,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乾道五年閩中刊本影印)
今考,嚴州在隋代時稱為睦州。其地名系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嚴州地名在歷史上又有多次改稱,如民國時期屬浙江省建德縣,其治所在今桐廬縣西舊鄉鎮處。根據《桐廬縣誌》(童煒《桐廬縣誌》卷四“雜誌類·祠廟”,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和《浙江通志》(《浙江通志》卷六十七“雜誌第十一之五·仙釋本傳”,《四庫全書》本)的記載並有關資料,桐君祠自從建成直到約九百餘年間曾經歷了多次的嚴重壞損和修復重建過程,具體如下:
  • 既知最早於北宋元豐間(1078~1085年)由桐廬縣令許由儀在該縣的桐君山頂始建。當時在山灣處(原文作“山隈”)有兩棵小桐樹,祠堂建成後曾在堂內塑繪有桐君的畫像,並且有某些名人題寫的詩句,其中有“山中百藥當年錄,砌下雙桐舊日蓀”句。
  • 及12世紀初,孫景初繼任桐廬縣令時,曾將祠中的桐君繪像改以塑像,並增添了若干名人題寫的詩文。但是到了14世紀的元朝末期,桐君祠由於遭受兵火之災,祠廟嚴重受毀,舊貌已蕩然不存。
  • 元朝時期桐廬縣令張可久再度捐資重修桐君祠(張可久重修桐君祠之舉曾由明代徐舫作詩稱頌,其事可參見下文“詩文書畫題詞”一節)
  • 明朝開國後,於14世紀中末期(即洪武間,1368~1398年)曾重建桐君祠,惟規模較小。及15世紀末(即成化間,1465~1458年),祠廟再度荒廢。
  • 於16世紀初(即嘉靖初,1522年)桐廬知縣張瑩在桐君祠廟舊址重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重建,建成後在祠內曾懸掛大鐘,並使鍾夫每日早晚定時撞擊,並延道士主持。此後經歷歲日,祠廟又復傾壞。
  • 16世紀後期(萬曆五年,1577年)桐廬知縣李紹賢捐資重建。
  • 17世紀初期(即萬曆三十年,1602年)桐廬知縣楊東再度捐資重修,並在祠內增加晉代末期的本地著名文人戴顒氏塑像配享。
  • 約18世紀時(清康熙時)桐君祠又重修一次,但尚未見到方誌記錄(據申屠丹榮等氏《瀟灑桐廬》,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79年桐君曾重修一次。
桐君祠 桐君祠
冠以桐君名義的各種事物為了宣揚以“桐君”為首採藥治疾的歷史,“桐君”家鄉的人民除了建造祠堂、供奉塑像及祭祀等活動外,還採用“桐君”和“桐”的字樣命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