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世民

鎖定
桂世民,生於1953年1月,江蘇南京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琴派傳承人,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笛簫學社古琴指導老師,南京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金陵學院、南京財經大學三江學院古琴社指導老師。長期在南京大學教授《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公選課。70年代初,隨梅曰強先生習琴,完整的繼承了金陵琴派傳統的琴風、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範氣度。在四十餘載潛心研習中,不僅繼承了金陵派古傳指法,且融會多家所長,將金陵派傳統經典曲目與自己打譜創作的曲目發揮得淋漓盡致。自幼受家學薰陶,古文詩詞均受到傳統的嚴格教育。20世紀80年代起教畫授琴。2000年始,設立金陵古琴館傳授古琴。 [1] 
中文名
桂世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職    業
民俗藝術家、古琴演奏家
主要成就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琴派傳承人
中國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
出生地
江蘇南京
職    務
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

桂世民個人經歷

桂世民 桂世民
桂世民出生在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從小耳濡目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古琴更是情有獨鍾。桂世民於1971年拜古琴家梅曰強先生為師,成為金古琴屆一代宗師夏一峯先生的再傳弟子,完整地繼承了金陵派傳統的風格技法,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範氣度。在早期學藝期間,還得到程午加、張正吟、鄧文權等指點,並遊訪當時各地老一輩琴家如劉景韶、吳兆基、凌啓正等,由此兼習川、浙、廣陵等派經典曲目。經四十餘春秋的藝術實踐,最終形成了以金陵派為主幹,同時兼採眾長的琴風,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又有發展,創新,使金陵派在新的歷史時期湧動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在梅曰強老師的指導下,桂世民很快便成為當時琴界年輕人中的佼佼者。但出於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懷“少年得志於己不利”,“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於是在事業巔峯之時,他退出了古琴舞台,蟄居柳葉街一間普通民居內,整整十五年之久。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以為桂世民放棄了古琴,鄰居甚至以為他去了外地。由於每天深居簡出,所有的生活就是練琴讀書。”那樣的日子裏,桂世民苦練琴藝,飽讀詩書,正如他所説“撫琴之人切不可任其性,偏其好,須飽讀、廣遊、熟知前人,方可得若仙人所授一般”。
平靜的生活過了十五年,十五年後,桂世民先生走出三徑也是不無原因的。“當我看到一羣熱情蓬勃的年輕人在彈奏古琴時毛病不斷時,我知道我該出來承擔起我的責任了。”於是桂世民出山,開始將金陵派的琴藝傳授給後人。到目前為止,桂世民先生已經桃李滿天下,最小弟子年僅5歲,其眾多弟子中也不乏外國友人。桂世民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古琴藝術為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時,他的心中沒有一絲欣喜,更多的是悲哀。他説:“一門國粹居然瀕臨滅絕,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悲哀。南京曾是古琴重鎮,而現在卻不斷衰退,所以我得留在琴社,傳授金陵派的技藝,這門藝術幾千年興而不衰,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桂世民人物評價

桂世民先生長期於秦淮河畔烏衣巷金陵古琴館授課,因此王謝古居內經常會傳來悠揚的古琴聲。輕輕推開“文源琴舍”的木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樸素而幽靜的小天地,琴舍四壁掛着一排排形制各異的古琴,水墨山水畫、文竹、紫砂茶具、青花瓷器、藍色線裝曲譜點綴在琴舍的每個角落,散發出濃厚的文人氣息,而端坐在其中的,便是桂世民先生。
桂世民,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笛簫學社古琴指導老師,南京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金陵學院、南京財經大學三江學院古琴社指導老師。長期在南京大學教授《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公選課。70年代初,隨梅曰強先生習琴,完整的繼承了金陵派傳統的琴風、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範氣度。在四十餘載潛心研習中,不僅繼承了金陵派古傳指法,且融會多家所長,將金陵派傳統經典曲目與自己打譜創作的曲目發揮得淋漓盡致。自幼受家學薰陶,古文詩詞均受到傳統的嚴格教育。20世紀80年代起教畫授琴。2000年始,設立金陵古琴館傳授古琴。(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評審意見 [1] 

桂世民所獲榮譽

2018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 
2022年5月,在2021年度江蘇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評估活動中,以80.00專家評分獲合格等級,並予以公示(古琴藝術(金陵琴派))。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