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陵琴派

鎖定
金陵琴派是發源於南京的中國古琴藝術流派,是中國古琴屆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重要流派,在中國古琴音樂史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並對後世山東諸城等琴派產生較大影響。金陵琴派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建立在金陵古琴文化基礎上的一支獨特古琴派別,在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的特點,盡顯皇家風範。 [1] 
2008年6月,金陵琴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稱
金陵琴派
地理標誌
南京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項目類別
傳統音樂
編號批次
Ⅱ-34(1-1)
保護單位
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
傳承人物
桂世民劉正春

金陵琴派歷史沿革

金陵琴派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建立在金陵古琴文化基礎上的一支獨特古琴派別,形成於明末清初,歷史上,金陵琴派與其他琴派借鑑互補,促進了古琴藝術的全面發展。
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楊掄編寫的《太古遺音·伯牙心法》,一改前代樂人推崇的琴歌第一的形式。
清朝初年,莊臻鳳主張琴人在演技上更強調繼往開來,突出個性特點,金陵琴派的風格特點至此形成。
清末民初,金陵琴派出現了黃勉之楊宗稷等代表人物,黃勉之創辦的金陵琴社讓琴壇充分領略了金陵氣象。
1934年,由徐元白夏一峯等人發起創立青溪琴社,活躍金陵琴壇的同時,堅持進行古琴藝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工作。
1954年12月,南京樂社正式成立,社中包含一個古琴組,其後古琴組獨立出來,定名為“金陵琴社”。
文革期間,金陵琴派的藝術活動被迫停止,1978年後重新恢復。
近年來西方強勢音樂文化的衝擊和職業化、專業化音樂教育的發展,使古琴原有的傳承系統遭到破壞。金陵琴派在後繼人才培養、曲目整理、音像資料保存及樂器保護與修復等方面存在着諸多問題,有關方面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 [1] 

金陵琴派琴派風格

金陵琴派在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的特點,盡顯皇家風範。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金陵琴派融南北琴風於一體,在節奏、指法和音樂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金陵琴派強調琴家應具有全面藝術修養,認為只有通過由“琴心合一”到“天人合一”的道路,才可能達到高雅精緻、清澄脱俗的藝術境界。金陵琴派主張琴歌與琴曲並存,反對一味雷同,其指法靈活細膩,演奏風格飄逸灑脱、跌宕起伏,尤善以“頓挫”取勝,《蔡氏五曲》、《關雎》、《秋塞》、《梅花三弄》、《醉漁唱晚》、《瀟湘水雲》等都是其代表琴曲。 [1] 

金陵琴派傳承保護

2008年6月,國務院發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琴藝術(金陵琴派)名列其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作為“金陵琴派”項目保護單位名列其中。 [2] 

金陵琴派代表人物

其中近代金陵派的代表性人物有黃勉之夏一峯等。當代金陵派代表人物有劉正春等,劉正春先生師從古琴大師王生香夏一峯等,充分地秉承了金陵派古琴之抑揚有紀、參序有節的技法優勢,並對傳統琴學的精華加以融會貫通,重新煥發了金陵琴派的生命力。另一位金陵派傳承人桂世民於1971年拜古琴家梅曰強先生為師,成為金陵派古琴一代宗師夏一峯先生的再傳弟子,完整地繼承了金陵派傳統的風格技法、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範氣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