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校對工作

鎖定
校對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環節,將各種差錯消滅在書刊印刷之前,從而保證書刊的質量。校對工作在現代出版中處於對編輯工作進行補充或完善的地位。負責校對工作的人,亦稱為“校對員”。本質上,校對工作是編輯工作的必要延續,是一種文字性、學識性的創造性勞動
中文名
校對工作
特    點
出版工作的重要環節
簡    介
一種文字性、學識性的創造性勞動
基本操作
初校、二校、三校等

校對工作詞語簡介

校對符號標註實例 校對符號標註實例
校對人員應在確保校樣與原稿一致的基礎上,注意發現原稿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等內容方面的差錯,以及在語言文字表述、圖表公式排列、體例格式統一、字體字級批註等方面的差錯,及時負責地提請編輯部門解決。校對人員應該在校樣上使用國家標準《校對符號及其用法》(GB/T14706-1993)所規定的規範校對符號,以準確傳遞信息,方便編輯人員核正和改樣人員改正。

校對工作校異同

段玉裁説:“照本改字,不訛不漏”。現代學者陳垣認為是“機械法”,“長處在不參己見”,“其短處在不負責任”。
現代指以原稿為唯一依據(或標準)來核對校樣,分辨二者的異同:同則通過,異則以原稿為準對校樣進行訂正。
工作時對照原稿仔細查看校樣,查出校樣與原稿在內容和格式批註方面的不相符合之處,予以訂正,是校對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作內容主要是根據原稿,核對並清除校樣上的差錯,包括檢查多、漏、錯文字及標點、符號錯誤;核對標題、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數字、公式等。

校對工作校是非

段玉裁説:“定本子之是非”。
現代指校對者憑藉自身儲備的知識或其他權威資料來判斷原稿中的是非,確認其是“是”就通過,確認其“非”就提出疑問,請編輯部門解決。又稱作“活校”,是一種層次更高、難度更大的校對功能,目的在於彌補作者的疏漏和編輯加工的不足,提高書刊質量。
工作時發現原稿上存在的錯訛或格式批註疏漏,提請編輯解決,是校對工作的較高要求。
工作內容包括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學性上遺留的不準確的提法和詞句、清除語法修辭上遺留的差錯和毛病、清除錯別字、解決和消除任何疑點等。
此外,還需要對版式進行校對:
1.檢查版面、格式,圖表位置及表題、圖題,字體、字號、字距和行距。
2.檢查標題位置、層次及轉行,註釋、參考文獻及序號,核對中英文目錄及頁碼與文章的一致。
3.檢查目錄及對應的頁碼、刊眉、頁碼順序、版權,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號、年月期號。

校對工作基本制度

新聞出版署1997年(丁丑年)頒佈的《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規定:必須堅持“責任校對制度和‘三校一讀制度”。這兩個制度即是校對的基本制度。

校對工作責任校對制度

集體交叉責任校對相結合為特點。
(1)每一部書稿都確定一名專職校對人員擔任責任校對;承擔文字技術整理、監督檢查各校次質量和通讀檢查工作;
(2)不同校次分別安排不同專業技術職務、不同專長的校對人員交叉承擔;
(3)校對過程由多人集體完成;

校對工作三校一讀制度

是傳統的校對工作制度。一般書刊都必須至少經過三次校對(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讀檢查後,才能付印;重點書刊、工具書等,應相應增加校次;終校必須由出版單位內具有中級以上出版專業職業資格的專職校對人員擔任。

校對工作程序

校對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讀、謄樣、核紅、文字技術整理等各環節。
1.一校(作者、責任編輯各校一次):側重對原稿校對,力求校樣與原稿的一致,糾正版式錯誤,對有疑問處做出標示。校後通讀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對原稿作大的改動。
2.二校(責任編輯、執行編輯各校一次):校對時要確定一校校出錯誤已改正,糾正版式錯誤,並對文稿中的疑問予以處理,填補遺缺,統一體例。可以使用黑馬校對軟件的嚴格校對模式替代人工二校。
3.三校(執行編輯校一次):校對時要確定二校校出錯誤已改正,對校樣進行綜合檢查,清理差錯,確定版面格式。
4.點校:對三校校出錯誤予以核對,並對文章、版式作最後通校,確保清樣無差錯。
5.校對簽名。校對者應在每次校樣上簽名,並標明校次,以防差錯。
6.責任編輯甩開原稿和三校樣,對清樣進行閲讀,尋找差錯。在讀樣後,進行總體掃描,檢查有無錯字、漏字、表格與插圖是否合乎規範,字體、字號使用是否正確等。
國內大多數出版社和報刊社均已使用黑馬校對軟件,基本都採用人機結合校對程序。
紙質稿件的人機結合的校對流程如下:
人工初校+技術整理→謄樣→退廠改樣→核紅→計算機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讀→退廠改樣→清樣核紅→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對原稿及進行全書的技術性整理工作;計算機二校可以節省大量人工校對時間,確保準確率;人工三校和通讀則可以起到最後把關的作用。
電子原稿的人機結合校對模式:
計算機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錯)→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術整理→退廠(或退責任編輯)改樣→核紅→計算機三校(主要校改動後的差錯)→人工通讀→退廠(或退責任編輯)改樣→清樣核紅→付印

校對工作方法

陳垣:“對校者,即以同書之祖本與別本對讀”,“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
點校:將原稿放在校樣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後看校樣,逐字逐句進行校對。
平行點校:將原稿摺疊後,覆在校樣需校對的文字或圖表上進行點校。
折校:把校樣放在桌子上,再將一頁原稿夾在兩手的手指間壓在校樣上,並把原稿上的字句對準校樣相應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進行校對。
讀校:兩人以上合作的校對方法,即一人朗讀原稿,另一人(或兩人)對照校樣並改正校樣上的錯誤。
陳垣:本校者,以本書前後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
現代校對的通讀檢查採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對人員在無原稿(或脱離原稿)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辨別校樣上文字的形態,理解文句的含義,通過比較、前後互證來發現錯誤。
運用本校法進行的通讀檢查,更能體現‘校對是編輯工作的延續’這一特性。”
在電子原稿大量湧現的今天,充分發揮本校法的長處,可以在互補的基礎上彌補作者的失誤或者編輯在加工編輯上的不足,保證和提高出版物質量。
陳垣:他校者,以他書校本書。
使用與所校對的稿件內容相關的比較權威的其他圖書(包括工具書),來進行具體的校對工作。
他校法常與本校法交叉運用。
他校法的功能在於釋疑,通常用於解決引文、數據、習語、術語、公式、日期之類的異同問題。
陳垣説:所謂理校者,遇無古本據,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 理,即推理判斷。
理校,即通過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斷。
在本校發現矛盾而又無他書可供參照時,便只能通過推理分析來判斷是非,並提出疑問,由編輯部門解決。
理校也常與本校結合使用。
理校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必須是學有所長,知識面較廣的校對人員才可運用,否則容易出現“以不誤為誤”或“以誤改誤”的差錯。

校對工作發展

(1)古代的校讎通常是編校合一的;而現代校對工作和編輯工作逐漸分離,演變成為現代出版過程中獨立的工序並逐漸職業化。
(2)校對工作已成為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由專門的技術人員承擔,並且關於校對原理和規律研究也有很大發展。
(3)傳統的人工校對模式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人機結合校對模式,藉助電腦校對軟件,既能節省校對時間,又能保證校對質量。

校對工作相關文章

我怎麼成了“校對專家”
周 奇
出版界的許多人稱我為“校對專家”,而且加了諸如“頂級”、“權威”之類的溢美之詞。對於這個稱號,我自愧名不副實,因為我實在不是什麼“校對專家”,更無從談起“頂級”和“權威”。但是,在“校對是簡單勞動”觀點頗為流行的當今,我還是樂意接受“校對專家”這個稱號。
我23歲進入出版社,從助理編輯幹起,先後擔任編輯、編輯室副主任、期刊主編、出版社副總編和總編輯,一直幹到退休,整整做了40年編輯工作,稱得上“老編輯”。從80年代到90年代,在編輯工作之餘,做過一些編輯理論研究,寫過《圖書編輯工作的本質》、《編輯主體在審讀加工過程中的創造性作用》、《期刊定位與總體編輯構思》、《西方出版社的編輯工作》、《試論編輯職業道德》等十餘篇編輯專業論文,還參與我國第一部編輯學論著《實用編輯學》和第一部研究西方出版的論著《外國出版概況》的編寫,勉強算得上“編輯理論研究者”。然而,出版界卻給了我一頂“校對專家”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