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校官碑

鎖定
《校官碑》是刊刻於東漢光和四年(181年)的一方碑刻,全稱“校官之碑”,又稱“潘乾碑”“校官潘乾碑”“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溧陽校官碑”“高淳校官碑”“固城校官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由篆書隸書過渡的書法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1] 
《校官碑》呈圭型,高148釐米,寬76釐米,厚22.5釐米,碑額豎刻“校官之碑”4字隸書體,額下有圓穿,穿徑12釐米。碑文16行,每行27字,主要記述了溧陽長潘乾的品行和德政,後有題名3列,紀年、月1行。書法上,其字體方嚴古厚,多用圓筆,佈局茂密,氣勢沉雄而有汪洋之致。 [2-3] 
中文名
校官碑
創作年代
東漢
全    稱
校官之碑
別    名
潘乾碑
書    體
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字體
規    格
高148釐米,寬76釐米,厚22.5釐米
現藏地
南京博物院

校官碑碑刻內容

《校官碑》拓片 《校官碑》拓片
釋文
(碑額)校官之碑
蓋漢三百八十有七載,□□□於□□□□銘功,著斯金石。畀誄曰:┘溧陽長潘君諱𠃵,字元卓,陳國長平人,蓋楚太傅潘崇之末緒也。君稟┘資南霍之神,有天□德之絕撡,髫髦克敏,〔志〕學《典謨》。祖講《詩》《易》,剖演奧┘𡎐。〔外〕覽百家,眾推挈聖。抱不測之謀,秉高世之介,屈私趨公,即仕佐上。┘郡位既重,孔武赳著,疾𢙣義形,從凮徵暴,執訊獲首。除曲阿尉,禽奸戔┘猾,寇息譱歡。履菰竹之廉,蹈公儀之絮。察廉除茲,初厲清肅。賦仁義之┘風,修□□之跡。垂化放虖岐周,流愛雙虖□□。親臤寶𣉻,進直𨓆慝。佈政┘優優,令儀令色。獄𣞣呼嗟之冤,𡐨無叩匈之結。矜孤頤老,表孝貞莭。┘重義輕利,制户六百。省𣞣正繇,不責自畢。百姓心歡,官不失實。於是遠┘人聆聲景附,樂受一廛。既來安之,復役三年。惟泮宮之教,反失俗之禮,┘構修學宮。宗懿招德,既安且寧。幹侯用張,𠥣豆用敶。發彼有的,雅容𢍁┘閒。鐘磬縣矣,於𦙃樂焉。乃作敍曰:┘翼翼聖慈,惠我𦺙蒸。貽我潘君,平茲溧陽。彬彣赳武,扶弱抑彊。□刈骾┘雄,流𢙣顯忠。諮疑元老,師臤作朋。修學童冠,琢質繡章。實天生德,有漢┘將興。尚旦在昔,我君存今。即此龜艾,遂尹三梁。永卋支百,民人所彰。子┘子孫孫,卑𠇍熾昌。┘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丞沛國銍趙勳,字蔓伯
時將作吏名:
從掾位侯祖
左尉河內汲董竝,字公房
户曹掾楊淮
主記史吳超
右尉豫章南昌程陽,字孝遂
議曹掾李就
門下史吳訓

議曹掾梅檜
門下史吳翔

户曹史賀□
門下史時球
光和四秊十月己丑𦍤,廿一日己酉造。┘ [4] 
(説明:□,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補字;┘,表示分行。)

校官碑創作背景

據碑文記載,潘乾字元卓,陳國長平(今河南西華縣)人,曾任曲阿(今江蘇丹陽市)縣尉,後被舉為孝廉,升任溧陽縣長。就任溧陽縣長後,潘乾立即着手整頓社會秩序,嚴厲打擊土豪劣紳,放逐地痞惡棍,獎賞社會賢達。同時,同情孤寡,保養老弱,減輕勞役,鼓勵農耕,從而使百姓安居樂業,社會興旺起來。當時,正值東漢後期,朝廷腐敗,外戚、宦官專權,天下動盪不安,黃巾農民大起義正在醖釀之時,外地人紛紛移居境內,潘乾又給他們免役三年的優惠待遇,全縣人口頓時增編600户。此外,潘乾構修學宮,興辦學校。東漢光和四年(181年),溧陽縣丞趙勳等曹屬為歌頌潘乾治縣政績而立《校官碑》於縣治固城學舍前。 [5-6] 

校官碑藝術鑑賞

《校官碑》的結體以方正為主,方正嚴謹,略有篆書遺風,字形端莊,力度外張,求強雄之勢,筆畫粗細變化較大,筆意古樸,藏收有度,厚重與纖細和諧統一,主要具有四個特點。首先是方整中帶扁,如“冠”字雖然整體上看是方形的,但是單獨看時字形稍帶扁。其次是空間舒朗,如“百”字的倒數第一橫和倒數第二橫之間空白要明顯大於其它筆畫,説明書家在有意識地求變,努力讓字顯得不平庸;“的”字處理顯得非常到位,沒有寫的過大或者過緊。再次是重心下移,如“資”字下方兩點寫得很短小,與上面的結構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重心下移,字形拙味更濃。最後是平中見奇,如“長”字的結體表面看上去字很穩,但細看時會發現整個字其實是三角形的姿態;“作”字筆畫雖然不多,但是偏旁的豎故意拉長造成字形的變化。
章法
《校官碑》的章法採用了緊密的佈局形式,文字上下左右均採用密不透風的佈局,但前部茂密,後部採用另起行或者留空的方式書寫,因分段分列留有空隙,使得密處不透風,舒處可走馬,解決了視覺上的單調感,豐富性大大增強,節奏明顯,分佈自然。 [7-8] 

校官碑作品評價

清代書法家方朔:字體方正淳古,有西京篆初變隸風範。東京中唯《衡方》《張遷》二碑如其結構。(《枕經堂金石跋·卷三·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跋》) [3]  [9]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方正古厚,已導《孔羨》之先路,但此渾融,彼峭厲耳。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又按此碑與《武榮碑》,石之寬廣,字之大小,格之高古,皆相若,而各擅勝場處,則《武榮》之風華掩映,此碑之氣韻沉雄,可稱二絕。(《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校官潘乾碑》) [10]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豐茂則有《東海廟》《孔謙》《校官》。(《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1] 

校官碑歷史傳承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一説南宋紹興十一年,即1141年),溧水縣尉喻仲遠(字居中)在固城湖之濱(一説固城湖中)發現《校官碑》,後派民夫將《校官碑》連同碑座一起運至溧水縣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溧水縣令陳嘉善將《校官碑》豎於縣署的後花園內保護起來。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攻下溧水,溧水官廨毀於戰爭,《校官碑》處於廢墟之中。元代元貞元年(1296年),升溧水為州。次年(1297年),知州儀武義於舊址重新創建治所。其時《校官碑》立於何處,未見記載。元代至順四年(1333年),單禧來任溧水文學掾,見《校官碑》立於孔廟大門右,和曹國傑將洪适的釋文與碑對照,又釋出八字,於《校官碑》之側刻《漢校官碑釋文》。
元末,孔廟毀於兵焚。明代洪武初年,知州鄧鑑在原址重建孔廟,至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完成。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洪水泛城,蕩民居,儒學亦被沖毀,縣令陳光華將孔廟遷至小東門外城陛廟東北的香山觀舊址。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為防倭寇,溧水建造石城。石城完工後,於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將孔廟遷至縣城大西門與小西門之間的朝元觀舊址。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孔廟地勢下濕,每苦積潦,復將孔廟遷至城陛廟東北舊址。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校官碑》被搬進孔廟。此前,《校官碑》是否隨孔廟遷移,未見記載。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知縣趙鉞因雍正以來,溧水無一人登科第,聽從形家之言,將孔廟又遷至大東門內元代孔廟舊址,《校官碑》隨之搬遷。之後,《校官碑》因孔廟的被毀再次卧於荊棘之中。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司鐸程與九尋得《校官碑》,將其搬進溧水縣署。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重修孔廟,至清代光緒三年(1877年)工竣,又將《校官碑》復立於孔廟,丁維誠有《漢溧陽長潘君元卓校官碑歌》記其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校官碑》在孔廟西山牆外瓦屋內。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夏季,溧水私立伯純初級中學在城陛廟覆校,校長李謙益把《校官碑》搬到了城陛廟。次年(1943年),溧水私立伯純初級中學遷到城東的炎帝廟,《校官碑》隨之遷到炎帝廟萬年台(戲台)下。
1957年初,《校官碑》被列為江蘇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8月中旬,江蘇省博物館籌備處(設在江蘇蘇州)派人到溧水起運《校官碑》,擬運到江蘇省博物館籌備處陳列。途經南京時,被江蘇省文管會得悉,報告江蘇省文化局後將《校官碑》留存江蘇省文管會中。1958年,《校官碑》與《漢校官碑釋文》被一併運到江蘇省博物館。同年,因江蘇省文管會、江蘇省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合併,又將《校官碑》運回南京。1959年9月,入藏南京博物院。 [12] 

校官碑版本信息

《校官碑》的拓本主要有4種:①明代拓本。末行“四”字未泐損。②清初拓本。末行“光”字末筆已損。③清乾嘉年以後拓本。末行“四”字上下已被石花包圍。④清末拓本。第三行“有天”二字已被石花泐連,“天”字已泐成了“夫”字形。第十一行“構”字左旁上部筆畫已泐損。第十二行“閒”字上部筆畫已泐損,並連及穿孔下的石痕。末行“四”字已大損,僅存右下角少許筆畫。 [13] 
參考資料
  • 1.    諸榮會 著.讀碑帖[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254-266.
  • 2.    晁岱衞.江蘇第一漢碑——東漢校官碑析賞[J].劇影月報,2005(3):48.
  • 3.    王玉池 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69-170.
  • 4.    毛遠明 編著.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二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2月第1版:34-38.
  • 5.    南京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百里秦淮話滄桑[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67-69.
  • 6.    高淳縣誌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高淳縣誌:1986-2005(上冊)[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6.
  • 7.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06.
  • 8.    金誠立.漢隸《校官碑》的歷史背景及其書法價值探微[J].藝術評鑑,2020(3):64-66.
  • 9.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輯.石刻史料新編 第二輯 一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06月初版:14269.
  • 10.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8.
  • 11.    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3.
  • 12.    吳大林.東漢“校官之碑”和元代“釋文碑”在溧水的流傳經過[J].東南文化,1994(6):151-154.
  • 13.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186-1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