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鎖定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由林語堂先生主持編纂,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1-2] 
該詞典採用“上下形檢字法”及“簡化國語羅馬字”為檢索及拼音,編纂歷時五年之久,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峯之作。 [3] 
中文名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外文名
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作    者
林語堂
出版時間
1972年10月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5]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纂歷史

1965年底,林語堂就與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談到他終生的抱負,即編纂一部適應現代需要的漢英詞典。當時只有兩種漢英詞典在國際間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 Glles)編的《漢英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以及1932年麥氏(R.H. Mathews)編的《麥氏漢英大辭典》(“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這兩部字典已經不足以應付當代的需要。 [1] 
1967年春,林語堂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教授,主持詞典的編纂工作。資料的收集、查核、抄寫等工作,由一小組人員在台北擔任。在台北雙城街的辦公室工作人員有馬驥伸、黃肇珩,他們擔任收集資料、查核,後來添了陳石孚,他在英文方面有所貢獻。林語堂認為編詞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遊覓食,尋發真理,自有其樂。”事實上,這分工作的龐大艱難,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料到。 [1] 
林語堂擬了詞典的藍圖,即編輯體例的概念,與馬驥伸、黃肇珩商量,要他們仔細研究,提出意見。最初六個月,大概都花在體例問題上,他不憚繁瑣,一再提出修正意見,經過討論,最後決定了“大樣”。這時,編輯小組開始試稿。工作人員幫林語堂選擇中文單字和詞句,加以註釋,寫在單張的稿紙上面,並依國語注音符號的次序排列起來。這一切作好之後,把稿子交給他,由他審定,再譯成英文。 [1] 
每天七八個,甚至十個、十二個小時,林語堂都坐在書桌前,用手寫出每個字和每個詞句的英文意義。這種繁重的工作成年累月地進行。凡在草稿中有疑問,他必反覆問明出處、用法。偶爾觸發靈感,想到佳妙詞語,他便撥電話問辦公室的同仁,是否已採錄。譯到得心應手,他會將紙片交司機送到雙城街,供大家共賞。所有原稿自始至終他都一一過目、修改,並且一校再校。 [1]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這部林語堂認為是他寫作生涯的巔峯之作——《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於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全書約一千八百頁。 [1] 
林語堂花費五年時間編纂的這本漢英詞典既滿足了他數十年的心願,亦滿足了當代漢英翻譯的需要。它所採用的檢字法是根據林語堂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修訂的,所採用的拼音也是將他當年參與制定的羅馬拼音法簡化而成的“簡化國語羅馬字”,而林語堂首創的五十部首則成為這本詞典的另一特色。 [1]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作者簡介

林語堂 林語堂
林語堂,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 [6]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學界評價

根據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看法,《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為漢英字典史上迄今的四座里程碑之一,其餘三者分別為馬修斯的《漢英字典》、外研社編纂的諸漢英字典(如吳景榮的《漢英字典》)以及夏威夷大學榮譽中文教授德範克(John De Francis)的《ABC漢英字典》(ABC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4]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比較文學教授葉揚曾在香港的書店買過一本由林太乙修訂的《最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以前那個版本很早就脱銷了,林語堂獨創的上下形檢字法讓讀者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葉揚在購買時,這本詞典附有漢語拼音索引的小冊子,以此提高檢索的效率。“林語堂的英文沒有任何問題,他幾乎是native speaker(説母語的人),但是詞典收的詞太少,尤其是古漢語方面。”葉揚推崇林語堂的《吾土吾民》,“英文真漂亮,一點也不矯揉造作,行文自然流暢。”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