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太乙

鎖定
林太乙(1926年4月-2003年7月5日),女,生於北京。是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次女,也是三個姐妹中唯一繼承林語堂衣缽的人。她的散文篇篇如行雲流水,不虛矯不誇飾,在穩重的文字中透着樂天幽默及清淡飄逸的處世哲學,流露自然迷人的風采。林太乙中英文造詣俱深,著有《林語堂傳》、《林家次女》等傳記,有《金盤街》、《春雷春雨》、《明月幾時有》、《好度有度》、《蕭邦,你好》等小説。曾是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耶魯大學中文教授。
著名作家林太乙女士於2003年7月5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病逝。
中文名
林太乙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6年4月
逝世日期
2003年7月5日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林語堂傳》
《林家次女》
《金盤街》
《春雷春雨》
父    親
文學大師林語堂

林太乙人物履歷

林太乙童年概況

林語堂先生全家福,父母中間者是林太乙。 林語堂先生全家福,父母中間者是林太乙。
童年的林太乙是在動盪生活中渡過的。她小時聰明伶俐,十分討人喜歡。因為她長得白白胖胖,眼睛很大,額堂凸出一點,家中親人既稱讚她“真水”,又封給她“凸頭”的綽號。林太乙五歲時,在上海入讀覺民小學。因為比她大三歲的姐姐在學校總是考第一,當妹妹的壓力就很大。她怕當“憨囝仔”,學習特別勤奮。小小年紀就戴上近視眼鏡,自己常感到彆扭不自在,而同學又給了她一個“四眼田雞”的外號。在上海,林語堂專心致志寫文章、辦刊物,閒暇之時便與妻女跳舞、唱歌、做遊戲,這個“新式家庭”充滿了歌聲、笑聲。他對女兒要求很高,教育很嚴。他要孩子練習書法、背誦古詩文學習英語,練彈鋼琴等等。孩子在學校考到甲等,他總認為“理所當然”。在“不平凡”的父親的“不平凡”的教育下,林太乙健康成長,成為學校的佼佼者。

林太乙國外就讀

1936年初,林太乙尚未小學畢業便隨家庭去了美國。經過惡補注英文後,插班進入紐約一所小學。在這期間,她沾了父親“名作家”的光,在好萊塢和美國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會面,並拍照留念;又在父親熱情鼓勵與安排下,在上海“西風”雜誌發表了第一篇散文《探火山口》;只差幾個月畢業,林太乙又隨家人去了歐洲,一度在巴黎惡補法語。1939年4月,林家又遷回美國。林太乙開始進入紐約陶爾頓中學就讀。身在異國他鄉,當然飽嘗“外人歧視”與文化差異之苦,但聰明過人的她,善於適應環境和與人相處,很快地就受到教師與同學的歡迎,稱之為“中國來的小女孩。”正當林太乙過上比較安定的學習生活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父母親開始投身抗日救亡活動,特別是赤誠愛國的父親,他是在美國的有名的中國人,“他的話美國人聽”,更是四處奔走,演講撰文,宣傳鼓動,還多次發動募捐,為國內捐款送物,甚至於攜妻帶女返回炮火紛飛的祖國。

林太乙返鄉重離

1943年初,林家到達陪都重慶,住進山區北碚,一家人過了一段終日與空襲為伴的災難性的日子。同年8月,他們再次去美國。林太乙經過極大的努力才趕上學校的課程。最後,她還是以獲得“榮譽畢業生”的稱號的優秀成績中學畢業了。在這期間,即1943年,17歲時,她以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為題材,創作出版了第一部英文小説《戰潮》。該書問世後頗得好評,評論家稱之為“小妞兒版的《戰爭與和平》。”

林太乙再度回國

抗戰剛剛結束,林太乙代替即將結婚的大姐再度回國,到上海任軍醫署長林可性醫師的英文秘書,目睹戰後滿目瘡夷的中國社會現實。返美后,到哥倫比亞大學校外進修部選修英國小説與新聞學。“一心當作家”的她開始系統的閲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對莎士比亞、蕭伯納、王爾德、拜倫,雪萊、華茲華斯、艾略特等作家、詩人進行了研究。對於中國進代作家,她更喜歡張恨水和他的小説作品,如《啼笑姻緣》、《秦淮世家》、《夜深沉》、《似水流年》等。1949年她結婚了,嫁給華裔學者黎明(初任聯合國翻譯,後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生一男一女。

林太乙父之教育

林語堂有個獨到的主張。他認為“社會是個大課堂,根本不要上大學”,又認為“在學校學到的東西,不如在校外的所見所聞,何況一部字典在手,什麼學問都可以自修”。於是,他什麼地方都帶女兒去。在國內上海,他們下館子叫條子,在家裏欣賞西洋音樂,也帶孩子到杭州遊西湖;在美國、在歐洲,他們一家人去探火山口,參觀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看脱衣舞,到瑞士滑雪……等等。當然,林語堂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基礎教育的。他自任教師,給孩子講中外歷史,講哲學、講唐詩宋詞元曲,講宇宙奧秘;還指導孩子記日記,做作文,鼓勵孩子説“寫得很好,有出版的可能”。如此家教,耳濡目染,對林太乙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當林太乙中學畢業時,林語堂認定太乙是個“文科人才”,便勸説女兒“不要上大學”,要求她“儘快踏入社會”,而且也竟然到耶魯大學教中文,獲得200美元的月薪。林語堂極力鼓勵女兒大膽寫作,使林太乙終身
《林家次女》圖書封面 《林家次女》圖書封面
受益。她回憶説:“我十歲跟爸爸學中文,他鼓勵我寫作,他文學上出類拔萃,也要我繼承他的衣碎。”林太乙不負老父期望,終於走上文學的道路。

林太乙主要成就

林太乙繼承“林家的藝術家的氣質和不可救藥的樂觀”精神。雖然旅居海外或港台,但長期默默耕耘在文學園地裏,收穫甚豐。她著有多部小説,多以英文撰寫,並且譯成八種其他文字出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丁香遍野》、《金盤街》、《春雷春雨》、《明月幾時有》等。她一度在台灣擔任文藝雜誌《天風》的編輯,而擔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卻長達23年之久。1987年,她退休後定居香港,繼續從事寫作活動,著有《林語堂傳》,編纂《語堂文選》、《語堂幽默文選》等,在海內頗有影響。她曾接受聯合國文教組織的委託,將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説鏡花緣》譯成英文,在美英兩國出版。與黎明合編《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在香港出版;還完成自傳作品《林家次女》, 在內地出版後,頗受讀者歡迎。

林太乙人物年表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龍溪。本名林玉如(後改名無雙,再改為太乙)。
一九三六年(10歲)全家赴美,居於紐約。少年時常跟隨父親往返歐洲、美國與中國之間。
一九三九年(13歲)姊妹三人合著《Our Family》,在美國出版;有多種中文版本,書名《吾家》。
一九四一年(15歲)與姊妹合著《Dawn Over Chungking》,在美國出版。
一九四三年(17歲)出版第一部用英文寫作的小説《戰潮》。
一九四四年(18歲)以優異成績從美國陶爾頓中學畢業。獲得耶魯大學的中文教職。
一九四六年(20歲)著《The Golden Coin》,在美國出版。
一九五二年(26歲)四月,林語堂在紐約創辦《天風》月刊,擔任社長,由林太乙及夫婿黎明主編。內容類似《西風》,邀請旅美、英、港之華人作家撰稿。
一九五八年(32歲)著《The Eavesdropper》,在美國出版。
一九六○年(34歲)著《The Lilacs Overgrow》,在美國出版。中文本《丁香遍野》於一九七六年出版。
一九六二年(36歲)與家人遷居香港。
一九六四年(38歲)著《Kampoon Street》,在美國出版。中文本《金盤街》於一九七九年出版。《金盤街》及《丁香遍野》等三本小説,均被譯成八種其他文字出版。
一九六五年(39歲)應聘出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
受聯合國文教組委託,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鏡花緣》譯成英文,在美國、英國出版。
一九七六年(50歲)出版長篇小説《丁香遍野》(台北,遠景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53歲)將長篇小説《金盤街》以中文改寫後出版(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61歲)獲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國際傳播獎。
與先生黎明共同編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香港,大盛出版社)出版。同年,與先生黎明定居美國華府近郊。
一九八八年(62歲)從《讀者文摘》提前退休,共擔任總編輯二十三年。
一九八九年(63歲)出版《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獲得台灣地區最高文藝獎--1991年度台灣“國家文藝獎”。
一九九一年(65歲)出版長篇小説《春雷春雨》(改寫自英文創作《The Lilacs Overgrow》)(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一九九二年(66歲)出版長篇小説《明月幾時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一九九四年(68歲)編纂《語堂文選》上下冊及
《林語堂傳》 《林語堂傳》
《語堂幽默文選》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一九九六年(70歲)出版自傳《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獲1998年度“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台北市優良圖書獎。為父親整理暢銷作品《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重新出版。
一九九七年(71歲)《金盤街》新版上市(台北,九歌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72歲)出版短篇小説集《好度有度》,並自繪插畫(台北,九歌出版社)。
二○○一年(75歲)出版長篇小説《蕭邦,你好》(台北,九歌出版社)。
二○○三年(77歲)七月五日,因胰臟癌病逝於美國。
二○○三年十二月,遺作散文集《女王與我》出版(台北,九歌出版社)。

林太乙文化評價

自然質樸的筆觸,勾起讀者的共鳴;幽默靈動的描繪,為文字注入神采;樂觀天真的視角,為閲讀者打開寬闊的天窗;博雅知性的深意,讓人獲得啓發;林太乙的作品篇篇充滿着這樣的魅力。
林太乙清逸簡明、幽默達觀的筆觸,承襲自林語堂的文字風格,沈謙用“神定氣閒,從容不迫”八個字形容林家文風。弦盛讚她有乃父之風:“表現出的文字清淡、飄逸,有理性的深刻,也有感性的抒情,讓讀者感受到寬和雍容的處世態度及豐富的人生智能。”雖然旁人不免將她與父親林語堂作比較,但她有感而發地説:“我和父親不能同日而語;我是我,我們的文學創作、幽默各自不同。”林太乙認為身為女人的她看事情的觀點,與父親自是不同。她一方面秉持天賦,一方面受父教薰陶,展現傑出的成就;她靠自己的實力寫出了文壇的肯定,也寫出了和父親不同的自我風格。
林太乙認為:“好文章要寫得自然、通順,深入淺出,容易懂,不要矯揉造作。……寫得自然通順、真實生動,談起來容易,寫起來卻非常難。這要靠真功夫。”而她的作品其實更是自然生動的最佳代表,她的真功夫,煉自渾然天成的幽默感、敏鋭脱俗的觀察力與豐厚紮實的學養。

林太乙人物逸事

·漳州籍著名作家林語堂沒有兒子,但有三個超凡出眾的女兒,那就是英文翻譯林如斯、作家兼編輯林太乙和大學教授林相如。林語堂是個“倜儻不羣、對什麼都有創見”的人。他“不在乎什麼傳宗接代”,“不想要兒子”,認為“女兒兒子一樣好”。他還幽默地説過,“鳳仔只會生‘母’的”,支持妻子廖翠鳳早早做了輸卵管結紮手術。
·賽珍珠看過三姊妹的日記後,對幼時的林太乙即有很高的評價:“從她的文筆和行事觀察,都看得出她剛毅的性格;她聰明、活潑,卻從不自覺高人一等。如果有一天,我發現她真實的天才,自她清明的眼神中透射出來,我一點也不會吃驚。”
·一九六五年《讀者文摘》創立中文版,到香港延攬林太乙擔任總編輯,她説自己仍然“不怕虎”的挑起重擔,而這一挑就是二十三年。她將《讀者文摘》中文版編得有聲有色,讓一本外國雜誌不僅換上中國的外衣,也散發親切的中國味;她細選值得刊載、適合國人閲讀的文章,嚴謹地翻譯、修改、求證;感性知性兼備的文章,明快精準的字句,帶給讀者安定祥和、温馨趣味的感覺,建立了長久不衰的口碑,也讓國內作家如琦君張曉風梁實秋杏林子等人的作品用不同的語言發聲,引介給全世界,影響極為深遠。董橋曾親身體驗到她在《讀者文摘》工作時的辦事作風及語文功力:“她的中文清爽聰明;她的英文下筆既快又準,想都不用想就成章了。我有幾次站在旁邊看她起草文件,一字不改,字字恰如其分。”中英文造詣俱深,使她成為最優秀的編輯及作家。
· 林太乙待人温和親切,人緣很好。她於2001年經醫師診斷患胰臟癌,2003年7月5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水晶城寓所病逝,享年77歲。她最開心的是能親自參觀修繕後重新開放的台北林語堂紀念館,以及在漳州市佔地30餘畝的林語堂紀念堂。

林太乙關聯信息

父親的“發明” ---- 林太乙 文
林語堂與女兒林太乙調試打字機 林語堂與女兒林太乙調試打字機
父親自從二十三歲起就夢想發明一架人人無須受訓練就會打的中文打字機。關鍵在於重新把漢字分類——不用康熙部首——進而發明一個便利的鍵盤。一九三一年,父親三十六歲時,他以為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從上海到美國去和工程師研究打字機的設計,回國的時候錢用光了,口袋裏只有三毛錢。他沒有製造模型的本錢,但是他念念不忘這個夢想。一九四七年,由於他寫了好幾本暢銷書,有了幾萬美元的積蓄,他以為足夠製造打字機的模型,於是便開始積極進行。模型造好之後,由我練習打,按照父親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只需按三個鍵便可以打出一個字,比起當時商務印書館的笨重難打的打字機,實在方便得多。父親開記者招待會,各大報以大篇幅刊出“林語堂發明中文打字機”的消息,我們家並且一連開放三天,歡迎各界人士來參觀。語言學家趙元任説:“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
一九四八年,美國默根索拉排字公司和父親簽約付了父親兩萬美元,取得獨家研發中文打字機的權利,但是由於中國內戰,沒有進行製造。父親發明打字機背的一身債要許多年以後才能還清。他從不抱怨,從不後悔。“人要有夢想,才會有進步。”他説。
三十年後,計算機時代開始,父親研發的“上下形檢字法”和鍵盤,被中國台灣神通公司採用為計算機輸入法,父親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但對父親來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做人。他説:“孔子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行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文章做不好沒有關係,人卻不能做不好。我覺得看一個文化,就要看在這個文化里長大的人是變成怎麼樣的丈夫和妻子、父親和母親。比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藝術、哲學、文學和物質生活——都變得毫不重要了。”
父親一直到老,心裏都充滿夢想,覺得世界是美好的。對我來説,他是最好的父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