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文英

(民主革命者)

鎖定
林文英(1873年-1914年),字如春,號格蘭,廣東文昌人,民主革命者。初在暹羅(泰國)經商.曾捐巨資,創辦《華暹新報》,組織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歷任瓊州交通部長,眾議院議員等職,創辦《瓊州日報》。二次革命失敗後,返鄉創辦《瓊華新報》,未及出版,即被袁世凱查封.他亦被捕遇害。 [2] 
中文名
林文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泰國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14年

林文英人物生平

林文英(1873—1914),出生於泰國,早年在暹羅(今泰國)經商。後赴日本學習法政,與孫中山先生籌劃革命,奔走於海內外,結納同志。畢業後返回暹羅,與王建中等捐集巨資,創辦《華暹新報》,發展中國同盟會會員。1911年11月廣東都督府成立後至廣東,被派組織瓊州機關籌備處,因遭當地頑紳反對而作罷。旋又被派為瓊州知府,辭不受。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林文英被委任為瓊州交通部長,並受孫中山委託組建瓊州國民黨支部。1913年當選國會眾議員,與陳宏猷、翁桂清等創辦《瓊州日報》。旋赴北京,提案質詢袁世凱大借款案。二次革命不幸失敗,被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離京返歸故里,復創《瓊華新報》。未及出版,1914年3月即遭袁世凱密令查封,林文英被捕犧牲。 [1] 
林文英烈士是海南參加辛亥革命的第一人,因宣傳愛國思想,揭露袁世凱復辟帝制陰謀,於1914年被殺害。後來人們在府城為他建碑,孫中山先生親自敬題碑文“烈士林文英之墓”。如今一座銘世的豐碑,在喧譁的市井聲中幾乎被淹沒,在污染的環境中殘存……
跟隨孫中山宣傳愛國思想
2011年10月21日,記者在海南省檔案館資料室,得到王女士給的一頁資料,這是林文英烈士的簡略事蹟,它展現林文英烈士的革命人生,發出他英勇就義時的誓言:“溘然長逝去悠悠,竟把頭顱換自由。我不負人人負我,願將鐵血灌神州。”
林文英是海南省文昌市人,1873年出生於泰國一個華僑家庭,是中華民國國會眾議院議員、辛亥革命烈士。1903年,林文英自泰國赴日本東京留學,1904年在日本橫濱經廖仲凱介紹結識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畢業後,返回泰國捐鉅款創辦《華暹時報》,宣傳革命,協助孫中山籌款,購買萬侖火船運軍械回國接濟起義,曾參加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起義失敗後,林文英陪同孫中山奔走南洋各地,發動華僑支持和參加革命。1909年,林文英奉孫中山之命回海南,在海口成立中國同盟會海南支會,發動青年學生和鄉親入會。袁世凱背叛辛亥革命、竊據總統職位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林文英因發表反袁言論而被通緝,林文英前往上海與孫中山一起制訂討袁計劃。在1913年討袁的“二次革命”中,林文英追隨孫中山四出講演,募捐籌款,支持革命。革命失敗後,林文英同孫中山出國逃亡。之後,林文英又陪同孫中山回國,奉命再返海南,同陳子臣等中國同盟會海口支會會員在海口市西門外街(今新民路139號)創辦《瓊島日報》,林文英自任總編輯兼記者,宣傳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宣傳愛國思想,宣傳共和,並創辦平民學校,向民眾傳播革命理論。 [1] 
揭露袁世凱陰謀被殺害 孫中山親題碑文
林文英經孫中山推薦,被選為眾議會會員,赴京就任期間,敢於發表反袁言論,引起當政者的忌恨和蓄意謀害,林文英得到孫中山的手諭,及時潛逃出京。在後來的反袁高潮之際,林文英得到孫中山親贈的寶劍和紅旗,經穗返瓊與瓊崖討袁軍總司令陳俠農共商討袁大計,在海口市商會會長陳家富的資助下復辦《瓊島日報》,宣傳愛國思想,揭露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罪行,引導反袁鬥爭席捲全瓊島。
林文英的革命行動,觸怒了袁世凱政府,1914年3月29日,廣東都督龍濟光和瓊崖督辦陳世華奉袁世凱之命將林文英逮捕入獄。1913年4月2日夜間,林文英被秘密殺害於府城第一公園(今瓊山區工人文化宮),年僅41歲。林文英在就義前高呼:“打倒袁世凱!”“擁護孫中山!”“反對帝制,擁護共和!”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稱帝失敗,眾叛親離,暴斃死亡!孫中山為林文英昭雪,追認林文英為烈士。1919年,林文英的遺骨歸葬於文昌市清瀾世坑村之南,孫中山親自敬題碑文“烈士林文英之墓”。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接受海外華僑的建議和募捐,在林文英烈士犧牲的地方建立碑亭以示紀念。 [1] 
林文英與《瓊島日報》
同盟會員文昌縣泰國歸僑林文英,1913年歸來在海口創辦了海南第一張革命報紙《瓊島日報》,受到羣眾的歡迎。林文英奉孫中山之命返瓊重組瓊州國民黨支部,和陳子臣等海口國民黨支會成員,在海口市西門外街(今新民路139號)創辦了《瓊島日報》。林文英任總編輯兼記者,其宗旨是宣傳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愛國思想,宣傳共和,以啓民智,揭露袁世凱陰謀恢復帝制,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罪行。
瓊島日報》創辦初期,設備簡陋,僅有二號、四號兩種鉛筆,而且殘缺不全,六度印刷機一架,僱工幾人。每天印500份,四開小報,半售半贈。林文英白天編報,夜間還兼任平民夜校教師,向廣大羣眾宣傳革命道理。
國會解散後,林文英按照孫中山的主意從上海經廣州回海南,復刊《瓊島日報》改名為《瓊華日報》。社址在海口南門街(今海口博愛南路),其辦報方針,堅持面向工農、市民,堅持小、精、快的原則。林文英既當編輯、記者、也當報館老闆,又當賣報人。遇上惡劣環境,他神出鬼沒,行蹤不定,有時活動於府城,有時迴文昌老家編稿,有時在府城東門林氏祠堂和進步同學一起住宿。在辦報中遇到經費困難,他們在當時的海口市商會會長陳家富先生和海外瓊籍華僑的資助和支持下,向香港購買全套新字粒及印刷機,將版面擴大為對開一大張。天天出版,不斷揭露袁世凱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列強,出賣國家利益的罪行。辦得有聲有色,每日發行量達2000多份。袁世凱政府對此恨之入骨。 [4] 

林文英人物紀念

林文英烈士墓
民國首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愛國華僑林文英,1914年3月31日在府城就義,葬在瓊山縣府城。民國八年( 1919年),經孫中山批准遷葬於文昌縣清瀾鎮世坑村南城園。1984年10月文昌縣人民政府重修。
墓佔地200平方米,方向偏東南。全墓分墓圍、墓庭和墓室三部分,墓地略呈8字形,墓庭在前,墓室在後,墓圍在兩側。墓圍又分前後兩圈,前圈直徑4.24米,後圈直徑7.5米,中部高,兩邊低,設有排水溝。墓庭呈方形,面積47.4平方米,四周砌有欄杆,欄杆高0.74米,開南北兩門,門寬0.70米,庭前有一蓮池,長2.65米,寬1.77米,深1.47米。庭中左右分別砌花池,花池後有兩塊石碑,墓庭中軸線上建一座表坊,高2.5米,寬2.65米。表坊匾額和兩方柱上刻滿了輓聯和詩文,正面一副是篆書:“一烈足會名不朽”,“千秋集有義常申”﹔橫批為“瓊島霜痕”四個大字,每字30×30釐米,隸字。 [3] 
表坊後是墓室,墓室前立大理石碑一塊,碑四周框以花崗石條保護,通高1.77米,寬0.83米。墓碑邊框上每面都是刻有輓聯。墓碑前腳置供桌,桌長0.63米,寬0.49米,高0.15米。桌面陰刻一張中國象棋盤格。墓碑正面是孫中山手書的“林文英烈士之墓”;上款:“民國八年”﹔下款:“孫文敬題”,皆楷字陰刻。墓碑後兩米築墓室,混凝土結構。外觀呈轎形,長2.07米,寬1.43米,高2.1米。墓室正面開門,拱形門檐飾西洋雕飾和花紋。門檐內開一方門,寬0.45米,高0.95米。拱門內有一副輓聯:“英氣洵不洋遭國事危疑身英名成推烈士;佳城欣永固願地靈鍾毓山深林密禁樵夫”,墓室內兩側分別刻着“進埠民國支部”和“華暹會所”敬題的石匾一塊。墓室後壁鑲嵌着“烈士林文英史略”碑銘。 [3] 
參考資料
  • 1.    林文英:竟把頭顱換自由  .海南日報
  • 2.    許煥玉,周興春等主編.中國歷史人物大辭典.濟南:黃河出版社,1992:683
  • 3.    林明仁著;文昌文化研究會著編.文昌華僑文化.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309-310
  • 4.    範基民,符和積主編.海南文史資料 第15輯 海外瓊人專輯之一.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