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俊德

(中國人民解放軍掛像英模、中國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學工程技術專家)

鎖定
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福建永春人,爆炸力學工程技術專家,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研究員 [5] 
林俊德於1960年從浙江大學畢業 [11]  ,分配到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下屬研究所工作專業是機械製造,單位派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兩年;1963年5月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擔任組長;1978年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力學研究室主任;1987年出席全軍建軍60週年英模代表大會;1989年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1990年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93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應邀出席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5月31日因病逝世,享年74歲 [12] 
林俊德長期從事空中爆炸衝擊波、地下爆炸巖體應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術、強動載實驗設備與實驗測量技術等研究工作 [5] 
中文名
林俊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永春縣
出生日期
1938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
2012年5月31日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職    業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13年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
2018年全軍掛像英模畫像
軍    銜
少將
性    別

林俊德人物生平

1938年3月13日,林俊德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介福鄉紫美村,靠助學金上完中學和大學。
1955年,考入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
1960年9月,從浙江大學畢業,分配到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下屬研究所工作專業是機械製造,單位派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兩年。
1963年5月,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擔任組長。
1964年6月,林俊德加入中國共產黨。 [19]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林俊德研製的儀器第一時間準確測得了核爆炸的衝擊波參數。
1967年6月17日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林俊德完成了核試驗爆炸數據的採集任務。
1978年4月,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副主任。
1981年3月,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力學研究室主任。
1987年8月,出席全軍建軍60週年英模代表大會。
1989年5月,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
1990年9月,擔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科技委副主任。
1993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1999年9月18日,應邀出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6] 
2012年5月4日,罹患膽管癌晚期,但是他拒絕接受手術 [7] 
2012年5月31日20時15分,林俊德因病逝世,享年74歲 [9]  [13] 

林俊德人物事蹟

林俊德少年努力

1938年,林俊德出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山區的一個貧苦家庭。1943年,他進入南湖小學求學。戰爭環境下,林家的生活艱難,全家6口人僅靠其父林宗海的薪水來養活。1949年夏,小學畢業的林俊德儘管成績優異,卻不得不被迫輟學。同年8月永春解放後,林俊德因有了政府發放的助學金得以重返學校。1950年春,林俊德考入永春一中初中部,在校期間他努力學習,從歷史課上認識到舊中國屢遭人欺的原因之一是工業落後且不成體系時,便立志在未來一定要造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先進武器。 [17] 

林俊德立志報國

林俊德(左一)和參試人員完成任務後合影 林俊德(左一)和參試人員完成任務後合影
1955年8月,林俊德考入浙江大學機械系機械製造專業,走出了大山。
大學期間,林俊德的學費和生活費均由國家承擔。他一直將黨和國家的恩情銘記於心,知識報國的信念堅定。1958年,正上大三的林俊德和同學張文斌受領了研製新型液壓馬達的科研任務。他們二人從沒見過液壓馬達,僅憑一張蘇聯液壓馬達總裝示意圖,經過苦幹,用2周時間便完成了總體設計圖,用3周時間成功製造出了一台液壓馬達。隨後,二人研製出了浙江大學歷史上第一台液壓試驗枱。1960年9月,林俊德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績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某研究所工作。得知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後,前往戈壁大漠,決心為國奮鬥。 [17] 

林俊德為國鑄盾

老伴替林俊德接受頒獎 老伴替林俊德接受頒獎
1964年,林俊德來到了核試驗基地的大本營——馬蘭。1964年至1996年的32年間,中國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林俊德無一缺席,始終在試驗第一線。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時,林俊德及其項目組自主研製的鐘表式壓力自動記錄儀,第一時間準確測得了核爆炸的衝擊波參數,立下大功。正是這些數據成了判斷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與否的關鍵依據。該儀器是林俊德在技術資料和實驗設備缺乏的情況下,從鐘錶構造中獲得啓發,就地取材,用自行車打氣筒、戈壁灘上的硬木等“土設備”製成的。經歷了第一次核爆後,林俊德認識到,要保國家安全、挺民族脊樑,國防科技必須自主創新,也更加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1966年冬,中國氫彈原理塔爆試驗前夕,林俊德迎來新的任務——用壓力自動記錄儀測量高空衝擊波,該任務的難點在於如何在地面開展自動記錄儀的高空耐低温試驗。在多次野外測試未果後,為了真實模擬高空零下60多攝氏度的低温環境,林俊德和同事揹着儀器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在夜間最寒冷的時候進行低温試驗。林俊德最終研製出了高空壓力自動記錄儀,為中國首次氫彈試驗飛機投彈安全論證提供了科學依據。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林俊德用針對氫彈空爆特點改良過的高空壓力自動記錄儀採集到了氫彈核爆炸威力數據。
為了限制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發展核武器,早在1963年中國研製原子彈之初,蘇聯、美國、英國聯合簽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為了打破蘇、美、英等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決定開展地下核試驗研究,林俊德的“戰場”也從高空轉到了地下。從大山深處的平洞到戈壁灘上的豎井,都曾留下他的足跡。1969年9月23日,中國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此後的數十年,林俊德潛心致力於地下核爆炸應力波測量技術研究,先後建立起10餘種測量系統,並將地下核試驗應力波測量技術向核試驗地震核查技術拓展。
在世界核爆史上,美國、蘇聯先後進行了上千次核試驗,而中國只經過45次便建立起一支精幹有效的核自衞力量。參加了全部核試驗的林俊德用實際行動,為鑄就中國核盾作出貢獻。 [17]  [29] 

林俊德科研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林俊德研製的“林氏”壓力自記儀,在中國第一顆核爆試驗中首戰立功。自此,該儀器應用於各種高尖端武器試驗之中,出現在試驗場的各個角落。 [16] 
林俊德參加過眾多重大國防科研試驗任務,帶領項目組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課題 [5]  。1969年冬,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林俊德和戰友從大山深處的平洞試驗到戈壁灘上的豎井試驗,先後建立了10餘種測量系統,為中國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 [14] 

林俊德奮鬥不止

病重的林俊德堅持工作
病重的林俊德堅持工作(1張)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主治醫生給出了立即手術以延長生命的建議。他卻拒絕了,理由是不願以犧牲工作為代價來延長生命。
在生命垂危之際,林俊德依舊堅持整理了積累的科研資料,還多次打電話指導科研工作,召集課題組佈置後續任務,修改8萬多字的博士論文並寫下7條共計338字的評閲意見。5月26日,林俊德因病情突然惡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幾後,他要求將自己轉回可以工作的普通病房。29日,林俊德出現完全性腸梗阻,肚子充滿脹氣和腹水,醫生再次建議手術,他又拒絕了。30日,林俊德肝腎功能衰竭,亟需血液透析治療。在得知治療可能影響工作後,他放棄了最後一次延長生命的機會,選擇戴着氧氣罩、渾身插滿管子忍痛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整理分類電腦裏的科研技術資料。31日,當生命進入倒計時時,林俊德仍以國家利益為重,9次請求醫生同意其繼續工作,因為他擔心沒有把一個由其牽頭的項目交代清楚而給國家造成損失。20時15分,一輩子只做了核試驗一件事的林俊德去世。 [17] 

林俊德所獲榮譽

林俊德科研項目

根據2022年8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林俊德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二等以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 [5] 
林俊德主要科研項目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69年
空中衝擊波測量項目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 
1974年
強衝擊波測量項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20] 
1985年
自勵式高速錐閥
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四等獎 [20] 
1985年
大氣層核爆炸空中衝擊波光衝量測量技術和系統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 
1988年
大氣層核爆炸現象學研究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6]  [20] 

林俊德社會榮譽

林俊德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6]  [15]  [27] 
林俊德獲社會獎勵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78年4月
先進科技工作者標兵
1978年
首屆學習雷鋒、“硬骨頭六連”先進代表大會獎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
1978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1] 
全國科學大會
1987年8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模範勳章 [2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
1990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2] 
1990年
2001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4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 
中央軍委
2013年1月17日
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追授)
2013年2月18日
一級英模勳章和證書 [30]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2013年
總裝備部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模範 [2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2013年
2012年度“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 [31] 
2013年2月
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 [8] 
2013年9月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
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 [2] 
2018年9月
全軍掛像英模畫像
2019年9月25日
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 [1]  [23] 

林俊德人物生活

林俊德家庭情況

父親:林宗海; [17]  夫人:黃建琴; [28]  [30]  兒子:林海晨。 [18] 

林俊德人物語錄

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只留下一句話:“死後把我埋在馬蘭。” [17] 

林俊德人物評價

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雲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脱。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10] (2012年感動中國頒獎詞)
林俊德是中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的著名專家,他紮根邊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獻給國防事業,參加了中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1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評)

林俊德後世紀念

林俊德命名大會

2013年2月18日,中央軍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榮譽稱號命名大會,在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舉行。會上,宣讀了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的命令,並向林俊德同志的妻子黃建琴頒發了追授林俊德的一級英模勳章和證書 [30] 

林俊德紀念塑像

2013年2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塑像被安放於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的林俊德同志紀念館中,塑像高85釐米,重220千克,由漢白玉雕刻而成 [4] 

林俊德教育基地

2019年,永春縣介福鄉啓動建設“林俊德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正式開放以來,已有逾10萬人次走進基地,學習林俊德精神。 [25] 
林俊德塑像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