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仙級輕巡洋艦

鎖定
林仙級輕巡洋艦是英國皇家海軍在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條約型輕巡洋艦。共建成4艘,分別為:“林仙”號 “加拉蒂亞"號 “佩內洛珀"號 “曙光女神”號。
中文名
林仙級輕巡洋艦
研製時間
1929年
服役時間
20世紀30年代
所屬國家
英國

林仙級輕巡洋艦設計背景

林仙級輕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在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條約型輕巡洋艦。完全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林仙級巡洋艦。

林仙級輕巡洋艦設計與建造

從1929年開始,英國海軍開始了對裝備152毫米火炮的巡洋艦的設計工作,這在當時是相當反傳統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只對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數量及噸位進行了限制,而對巡洋艦的限制只是單艦最大噸位和火炮口徑,所以各國紛紛設計排水量和火炮口徑都達到上限(10000噸,203毫米)的巡洋艦,而在此時英國卻開始逆潮流而動,停止了新的8英寸級巡洋艦的設計轉而設計6英寸級巡洋艦。這除了從數量和財政方面考慮外,即將開始的倫敦海軍談判中巡洋艦問題將要提上議事日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929年到1932年2月,英國海軍就新的巡洋艦提出了排水量從3000噸到7000噸不等,裝備單管、雙聯或3聯裝152毫米或140毫米主炮的多個方案,設計工作在1931年新年告一段落,但是在1931年3月,對巡洋艦的要求又發生了變化,於是設計方案又進行了改進並獲得批准。這一階段的成果先後產生了利安德級(1930年)和改進型,但是,當時的工黨政府對於所有的海軍撥款都推三阻四,這大大拖延了新巡洋艦的撥款和建造進度。另外,倫敦海軍條約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條約中限定了A類巡洋艦(203毫米炮)的總噸位(146800噸)和數量(15艘),但是B類巡洋艦(152毫米炮)只限制了總噸位(192200噸),卻並沒有限制數量。以英國的情況,英國海軍自然希望用有限的噸位建造更多數量的巡洋艦。就這樣,在1932年2月,新的方案最終確定為4軸推進,安裝3座雙聯152毫米主炮的5450噸巡洋艦。

林仙級輕巡洋艦概貌、防護

林仙級可以看作是利安德級輕巡洋艦和改進型的縮小版,全長154米,寬15.54米,吃水5米。4艦排水量略有差別,"林仙"號和"加拉蒂亞"號標準排水量5220噸(此處噸為英噸,合1016千克,下同),滿載排水量6665噸,而"佩內洛珀"號和"曙光女神"號標準排水量5270噸,滿載排水量6715噸。
和利安德級一樣,林仙級仍然採用了長首樓船型,但是首樓的長度比例略有縮短,上層建築上更接近利安德級改進型。兩座煙囱分得很開,而不是象利安德級那樣合併為一個大型煙囱,這是由於在動力艙配置上,採用了鍋爐艙與輪機艙交錯配置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這樣配置可以提高動力系統的抗損性。除最後建造的"阿羅拉"號外,同級其他3艘艦的兩座煙囱之間安裝有一台飛機彈射器及配套的起重機等設備,可以搭載一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和校射。由於艦上沒有配備機庫,所以水上飛機只能露天搭載在彈射器上,這對飛機的保養和維護不利。最初的設計,後甲板室上方還準備存放一架備用的水上飛機,但是在"林仙"號上的實驗表明,這樣存放會影響到周圍102毫米炮的使用,所以只好放棄。實際上,在長度不大的林仙級上安裝水上飛機彈射器,本身就相當侷促和危險,同時由於露天存放,保養和運用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所以二戰爆發之後,出於實戰的需要,3艦的彈射器都被拆除。桅杆方面,由於竣工時對桅杆承重要求不高,所以林仙級各艦前後桅都採用簡單的兩截式單柱桅。
林仙級的防護基本上繼承了利安德級的配置方式,主裝甲帶只用來掩護機艙和鍋爐艙,而彈藥庫則由專門的裝甲盒進行防護。這也是當時英國巡洋艦常用的防護方式,這種方式對減輕防護重量有一定的好處。由於排水量較小,林仙級的防護相比利安德級也略有減少,其機艙部位裝甲帶厚度為57毫米,比利安德級的76毫米裝甲帶減少了四分之一,相應部位甲板裝甲厚度為25.4毫米,與利安德級相同。彈藥庫部位側面裝甲厚度為76毫米,頂部50.8毫米,相比利安德級在側面減少了12.7毫米。

林仙級輕巡洋艦動力

動力系統方面,林仙級安裝了4台海軍部型三鼓細管水管鍋爐,比利安德級減少了2台,兩座鍋爐艙各安裝2台。主機仍然是4台帕森斯齒輪減速蒸汽輪機組,分別安裝在前後兩個主機艙內。由於鍋爐減少,主機總功率降低到64000軸馬力,比利安德級減少了8000軸馬力,不過由於排水量和尺寸也同樣減少,所以航速仍然能夠達到32節。林仙級載油1250-1325噸(後改為1115~1150噸),續航力為13節時5300海里。

林仙級輕巡洋艦武備

林仙級輕巡洋艦主炮

林仙級裝備3座雙聯裝152毫米50倍徑主炮。炮重7017千克,炮閂為斷紋螺式炮閂。採用套筒層緊身管。炮彈採用分裝式,單藥包,彈丸重50.8千克。工作膛壓3230千克/平方釐米,炮口初速841米/秒,最大射程45度時為23300米。身管壽命強裝藥時為1100發,正常裝藥時為2200發。這是自利安德級後,英國輕巡洋艦配備的標準火炮,也是英國海軍最後一型輕巡洋艦主炮。
在林仙級上,6門主炮被安裝在了3座與利安德級和珀斯級相同的雙聯炮塔上,該炮塔旋轉部分重量約96.5噸,炮座直徑5.33米,旋轉角速度每秒10度,俯仰角速度每秒5~7度,俯仰角為+60度--5度。該炮採用機械輔助手工裝填,裝填角為+12.5度--5度,完成一個射擊週期需時7.5-10秒(即射速6-8發/分)。

林仙級輕巡洋艦副炮

林仙級副炮最初採用了4門單裝45倍徑102毫米副炮,這種炮最早用在1914年竣工的老林仙級巡洋艦的副炮組,重2206千克。採用高平兩用炮架的整裝彈,彈丸重14千克,膛壓為每平方釐米2910千克,初速每秒728米,最大射程為仰角44度時15020米,射高為80度時9450米,身管壽命為850發,採用NF/S發射藥則增加到3200發;這種炮應用十分廣泛,時間也相當長,直到二戰時期仍然被大量使用在老式艦艇和部分輕型艦艇上。但是它們在林仙級上安裝的時間並不長,由於設計更改,實際上只安裝在"林仙"號和"加拉蒂亞"號上,而在"佩內洛珀"號和"阿羅拉"號上安裝了採用雙聯炮架新型102毫米炮。45倍徑,重2042千克,採用整裝彈,彈丸重15.88千克,膛壓3230千克/平方釐米,初速811米/秒,最大射程為仰角45度時18150米,射高為80度時11890米,全裝藥發射身管壽命為600發(使用NF/S為800發),雙聯炮架俯仰角為+80度到-10度,單管射速每分鐘12發,連火炮在內全重為14-15.5噸。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火炮,從林仙級開始,和改進型被廣泛安裝在皇家海軍各型新型戰艦上。

林仙級輕巡洋艦近防和魚雷

林仙級的近程防空火力,最初只有兩挺4聯裝12.7毫米機槍,這點火力是不足以應付日益強大的空中壓力的,所以二戰爆發後,林仙級4艦先後加裝了防空火箭,40毫米"砰砰"炮和20毫米機關炮,以加強防空火力。魚雷方面,林仙級在2號煙囱兩側各安裝了一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林仙級輕巡洋艦各艦概況

新的輕巡洋艦原計劃建造3艘,但是在設計方案確定後增加到5艘,不過最後只建造了4艘。該級艦全部用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中女性人物的名字命名。艦名沿用1914年竣工的老林仙級巡洋艦。
1號艦"林仙"號(HMS Arethusa),1933年1月25日在查塔姆船廠開工,1934年3月下水,1935年5月23日竣工。
2號艦"加拉蒂亞"號(HMS Galatea),1933年6月2日在斯考茨船廠開工,1934年8月下水,1935年8月14日竣工。
3號艦"佩內洛珀"號(HMS Penelope),1934年5月20日在哈蘭德和伍爾夫船廠開工,1935年10月下水,1936年11月13日竣工。
4號艦"曙光女神"號(HMS Aurora),1935年7月27日在樸次茅斯船廠開工,1936年8月下水,1937年11月12日竣工。1948年英國政府為抵償香港英國當局代為保管中丟失了的中國6艘港灣巡邏艇將移交國民黨政府,改名“重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