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巡洋艦

(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

鎖定
巡洋艦(Cruiser)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
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巡洋艦隨着時代的發展,漸漸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已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艦,只有美蘇還曾建造過幾級,比如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蘇聯的基洛夫級。進入21世紀後巡洋艦會逐漸被驅逐艦所取代,其將成為歷史。
中文名
巡洋艦
外文名
Cruiser
艦船類型
大型水面艦船
代表艦型
提康德羅加級(美)、基洛夫級(蘇/俄)
誕生時間
17世紀
發展趨勢
逐漸被驅逐艦取代
所屬軍種
海軍
功能定位
水面主力作戰艦船

巡洋艦發展沿革

巡洋艦初期起源

風帆時代的巡洋艦 風帆時代的巡洋艦 [1]
巡洋艦最早起源於風帆時代的“快帆船”,在遠洋艦隊中負責執行巡邏、偵察、警戒、護衞,以及追擊的任務。當時還沒有巡洋艦這個艦種名稱,而是根據按照火炮的多少來區分。英國皇家海軍規定快帆船的標準是裝備38至50門火炮,排水量約在1000噸左右 [1] 
最早“巡洋艦”(英文為Cruiser)的名詞出現於十七世紀,當時與其説作為一種軍艦的類型,還不如説是代表一種軍艦擔負的任務,也就是遠海的巡邏和護航的任務。

巡洋艦蒸汽時代

到了十八世紀,巡防艦才逐漸成為一種輕便快速能夠進行遠距離巡航的輕武裝(只有單層炮甲板)戰艦的名稱,主要負責偵察、護航和破交等作戰任務。進入十九世紀,蒸汽動力開始運用於戰艦,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就開始出現實驗性的採用蒸汽動力的巡防艦,五十年代中期,英國和美國海軍先後建造採用蒸汽動力,艦體進一步大型化並裝備大口徑艦炮的巡洋艦,隨後又出現了裝甲防護。
“致遠”號就是穹甲巡洋艦
“致遠”號就是穹甲巡洋艦(1張)
擁有裝甲的巡洋艦被統稱為“防護巡洋艦”,最早的裝甲防護只是在機艙等要害部位鋪設一層水平裝甲,成為“平甲巡洋艦”。由於一層平面裝甲存在不少缺陷,因此改進為一層中間高兩側有弧度的“穹甲”水平裝甲,這就是“穹甲巡洋艦”。但仍沒有舷側裝甲,而且排水量仍然比較小,主炮口徑一般也在152毫米以下。此外,還有一些巡洋艦在船舷兩側安裝了裝甲,但沒有穹甲,這種巡洋艦就被稱為“裝甲巡洋艦”,排水量往往比穹甲巡洋艦更小。北洋水師鄧世昌擔任管帶的“致遠”號就是穹甲巡洋艦,而後來的“經遠”號則是隻有舷側裝甲的裝甲巡洋艦 [1] 
在十七世紀,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隻比護衞艦大得多、昂貴得多,也慢得多,並不適合執行遠距離的任務(例如美洲)。而且戰列艦在戰略上太過重要,執行持續巡邏任務顯得過於冒險。巡洋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
荷蘭海軍在17世紀開始增加巡洋艦的數量和配置,英國海軍以及晚些時候的法國西班牙海軍趕上這個潮流。為了保護國會中的商業利益,英國頒佈巡洋艦和護航法——開始將海軍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艦進行商業保護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
在18世紀中,巡防艦是一種卓越的巡洋艦種。巡防艦是一種既小、又快、遠距離、輕武裝(單層炮甲板)的戰艦,主要用來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等等。另一種主要的的巡洋艦種是單軌縱帆船,不過其他各色各樣的船隻也被當作巡洋艦使用。
在19世紀,各國海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戰艦,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開始出現實驗性的蒸汽巡防艦和單軌縱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國和美國海軍開始製造擁有很長的船體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艦,比如USS Merrimack和HMS Mersey。在1860年代,鐵甲艦登上戰爭舞台。
法國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號為起點,建造了許多較小型鐵甲艦來執行遠海巡洋任務。這些“車站鐵甲艦”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開端——一種為了快速、獨立、搜捕和巡邏的傳統巡洋艦任務而生的鐵甲艦。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巡洋艦是俄羅斯的General-Admiral號,在1874年完工。英國的HMS Shannon號在數年後服役。
巡洋艦 巡洋艦
長時期裏,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這樣的大型主力艦之間這個空檔。巡洋艦足以抵擋小型船隻的進攻,它們速度相對緩慢且需要大量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輪機後),使它們在遠距離作戰時非常依賴補給艦隊。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和20世紀初,巡洋艦都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
在當時,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們瘦長、流水線的船體尤其利於高速航行。為了減少流體漩渦它們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漸變細。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防護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沒有側舷裝甲,而是在甲板內設有弓型的水平裝甲。
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2張)
同時,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途。

巡洋艦鉅艦大炮

隨着造船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增長,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可以視為比較小的、快速的戰列艦,可以作為次等主力艦使用。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裏一支艦隊往往包括很老的艦隻,也有很新的艦隻,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區分輕巡洋艦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制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輕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則被限制在8英寸(即203毫米)。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8英寸為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上限。只有五艘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此之上:三艘德國德意志級裝甲艦,和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兩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實際上,這五艘軍艦就性質來説都不完全是巡洋艦,而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被稱為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尤其重視巡洋艦。原因在於英國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艦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亦可以羣攻敵人的大型軍艦。比如在1941年5月,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到達並最終擊沉俾斯麥號。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國的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和兩艘利安得級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2] 
1914一1918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39一1945年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兩次戰爭,波及的國家之多、作戰範圍之廣、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之大,是歷史上任何戰爭所不能比擬的。在這兩次大戰中,陸戰場和海戰場互相交織,互為依託,在佔地球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上,展開了一次次大規模廝殺,留下了一幕幕悲壯的場面。在這血與火的搏鬥中,作為艦隊主力之一的巡洋艦,沐血風浴彈雨,留下了動人心魄的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美、德、法、意、奧、俄7國約259艘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投入了海戰場。主要作戰任務:一是破壞和保衞海上交通線;二是襲擊港口和海岸要塞;三是近海伏擊作戰;四是主力艦隊大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搏鬥、大屠殺,無論是戰場之廣闊、戰鬥的規模之大,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無法比擬的。
二次大戰中的海戰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戰場,遍及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戰中,海軍各型艦艇及艦載武器都已趨向完善和成熱,雷達、聲吶、火箭等先進技術使戰艦如虎添翼,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走上了海洋“霸主”地位,給海戰帶來了嶄新變化,沿襲了200多年的戰艦在視距內對壘互射大炮的傳統戰法宣告終結,艦載航空兵給艦艇帶來了極大威脅。巡洋艦重新“擇主而從”,開始了為航空母艦警戒護航的歷程。
在二次大戰爆發時,英、美、日、法、意、蘇、德7個國家的190多艘巡洋艦,殺向了各個海戰場,破交保交,襲擊港口,登陸抗登陸,警戒護航,海上伏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搏殺。
所謂破交保交,即破壞敵人的交通線保衞自己的交通線。1939年,戰爭爆發四個月裏,同盟國被擊沉的商船和輔助艦隻達50.932萬噸:到1940年底達247.756萬噸,而1942年一年,就損失了654.6271萬噸,達到了二戰期間損失商船和輔助艦隻的頂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廣闊的海戰場上,主力艦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鋒,與以往海戰中水面戰艦炮對炮在一維空間裏爭奪相比,二戰中的主力艦隊的交鋒,往往在水下、水面和空中三維空間進行,加上新技術、新武器的應用,使海戰更激烈、更壯觀。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1941年5月18日一27日,英國艦隊對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圍追堵截,儘管具有大艦巨炮對壘傳統戰法的濃厚色彩,但是,英軍出動了航空母艦,這是航空母艦艦載機參加對艦攻擊較早的戰例。以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命名,由其孫女剪綵下水的“俾斯麥”號戰列艦與,“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一樣,是希特勒手中的兩張“王牌”。英國海軍一直視“俾斯麥”號為眼中釘,既然德國“放虎出山”,那麼英軍也就組織“打虎”了。英國海軍先後組織7艘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12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對“俾斯麥”號圍追堵截.5月23日,英國重巡洋艦“薩福克”和“諾福克’’號在丹麥海峽發現了“俾斯麥”號。英艦藉助雷達跟蹤德艦。5月24日,霍蘭中將率領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截擊了“俾斯麥”。“胡德”號被“俾斯麥”號的大炮一頓亂炮擊沉,“威爾士親王”號也中彈7發。“俾斯麥”號中兩彈油艙被擊漏。德艦繼續向南航行,“歐根親王”號與“俾斯麥”號分手去襲擊商船。
在以後的3天中,“俾斯麥”號遭到了英軍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車輪大戰”,終於寡不敵眾,身中8條魚雷和多發炮彈連同仍在飛揚的旗幟沉入海底,2000名艦員連同艦隊司令呂特宴斯上將,除100人獲救外,其餘全部葬身魚腹。
在南太平洋,美國和日本的巡洋艦編隊之間也在展開的激烈的海戰。1944年10月26日的萊特灣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美國共有16艘輕、重航空母艦、18艘護航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輕、重巡洋艦、111艘驅逐艦、29艘潛艇、艦載機1400架,總噸位133萬噸,總人數14萬;日本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8艘輕、重巡洋艦、36艘驅逐艦,艦載機116架、呂宋島提供300架飛機,總噸位73萬,總人數4.3萬。整個海戰在錫布延、恩格羅角、蘇里高、薩馬4個戰場上展開。激戰結果,美國損失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航母艦、3艘驅逐艦、飛機100架,日軍損失3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150架飛機,死亡1萬人,是美軍死亡人數的10倍。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之後,美軍艦隊以風捲殘雲之勢向北挺進,直奔日本本土。
得梅因級重巡洋艦
得梅因級重巡洋艦(2張)
經過一戰、二戰的洗禮,巡洋艦沐浴了多次大海戰的血雨腥風,也奠定了巡洋艦在海戰場上的地位,同時,也排下了巡洋艦在世界艦艇大家族中的座次。 [3] 
二戰以後,巡洋艦在數量上急劇減少,主要是提高質量。從技術的發展方面來看,主要是採用了核動力裝置,裝備了導彈武器和攜載直升機作戰。發展核動力巡洋艦的主要是美國和前蘇聯海軍,美國在八個級別的巡洋艦中有五個級別採用了核動力推進,而前蘇聯只有一級艦採用了核動力裝置。從噸位方面來看,二戰後建造的巡洋艦噸位基本都在10000噸左右,只有前蘇聯海軍發展了一級基洛夫級,排水量達到28000噸,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級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3張)
由於導彈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向以裝備幾十、上百門艦炮為主要攻擊武器的巡洋艦開始換裝導彈,艦炮只作為輔助性武器。前蘇聯海軍的基洛夫級巡洋艦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導彈垂直髮射裝置的艦艇,採用這種裝置後,艦艇的載彈量增大,導彈發射速率顯著提高。基洛夫級上裝有250多枚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雖然噸位只有它的三分之一,但載彈量已達到122枚。另外,為了進行反潛作戰,艦上還可攜載2架直升機。

巡洋艦導彈時代

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光榮級導彈巡洋艦(2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海戰的性質。即使最快的巡洋艦也比不上飛機快,而飛機的作戰範圍不斷擴大,最後可以躍大洋作戰。這使得單艘船隻或者小部隊獨立作戰的機會減小。20世紀後期只有非常大規模的艦隊一起作戰,這樣的艦隊可以抵擋幾乎所有空襲。這使得大多數海軍注重設計只完成一個任務的船隻,尤其是反潛和防空船隻。大多數艦隊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
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
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秘魯海軍、意大利海軍是眼下尚擁有巡洋艦的海軍。蘇聯海軍將巡洋艦當作它們的作戰艦隊的基礎。戰後它們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但很快它們就被裝載大量導彈和大量防空導彈的大船取代了。
蘇-俄最著名的巡洋艦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級,共4艘。其核動力系統可為本艦提供30節以上高速和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外,其它三艘的狀態均很差,前兩艦“烏沙科夫”(原“基洛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原“伏龍芝”號)甚至已經在籌備拆毀。
標準III型防空導彈
標準III型防空導彈(2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海軍的中心是航空母艦。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本來設計為驅逐艦,它們的主要意圖在於提供極強大的防空力量。出於公共關係的考慮這些船被誤名為巡洋艦,目的在於強調宙斯盾戰鬥系統的作戰能力。不過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後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導彈)大大加強。與它們的蘇聯對手一樣,這些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羣的中心。
1990年以來,由於40年冷戰的結束,世界形勢出現了裁軍的趨勢,巡洋艦又面臨一次大的考驗。人們發現,兩、三萬噸的大型巡洋艦和幾千噸級的驅逐艦所用武器相差不大,都是導彈、艦炮和直升機,所不同的只是攜帶數量的多少而已。所以,人們對於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建造新的巡洋艦提出質疑。美國現役所有核動力巡洋艦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開始研發新型的CGX巡洋艦,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擱置該研發計劃,轉而研發DDG1000驅逐艦。俄羅斯雖然有計劃研發新型的暴風級巡洋艦,但由於俄羅斯經濟衰落已難以繼續建造大型戰艦,再加上缺乏能夠建造大型戰艦的船廠,實際只能對已有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巡洋艦將在2020年前服役。
進入21世紀後,美國出於自身戰略需要,大力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是反導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其中伊利湖號導彈巡洋艦搭載標準III型防空導彈多次參與彈道導彈攔截試驗。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也設計過多款核動力巡洋艦如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但經過使用被認為性價比並不突出。現代大多數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差別已經很小了,傳統意義上以排水量和火力來區分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經不太適用。
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3張)
有些國家為了掩蓋其軍事目的,將一些接近巡洋艦指標的大型水面艦艇命名為驅逐艦。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的金剛級、韓國的世宗大王號導彈驅逐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均接近10000噸,美國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也有9000多噸,而新型的DDG1000驅逐艦更是達到1.4萬噸。而相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是9000多噸。
CGX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新一代巡洋艦,是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升級版,排水量預計在一萬至三萬噸,可能採用核動力裝置。仍處於研發階段。

巡洋艦發展趨勢

從可預見的情況看,未來巡洋艦的發展趨勢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巡洋艦在海軍艦艇族譜中的地位將不會改變;在航母編隊中的地位也不會改變。
2.世界巡洋艦的總數量趨於減少,有巡洋艦的國家也將趨於減少。
3.巡洋艦的噸位將維持在當前的水平上,並向精品化發展。
4.巡洋艦的功能將與驅逐艦趨同。如:要求巡洋艦具有隱身功能、戰區導彈防禦功能、與航母和兩棲艦協同作戰功能,和強大的對陸攻擊功能,簡單來説,具有對空、對陸和反潛的多種作戰能力,攻擊各種目標,在登陸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任海上編隊指揮艦。 [4] 
5.粒子束、激光、電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將優先在巡洋艦上得到驗證,並優先裝備,
6.新一代巡洋艦將採用模塊化設計,其信息化程度將會更高。

巡洋艦軍艦類型

巡洋艦無防護巡洋艦

最古老的近代巡洋艦種,還保留着風帆的火炮戰艦。沒有裝甲防護。

巡洋艦防護巡洋艦

防護巡洋艦可以説是輕巡洋艦的前身,裝備輕量級水平裝甲防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幾乎被輕巡洋艦取代。
例如甲午戰爭中日本的浪速號,高千穗號。

巡洋艦裝甲巡洋艦

裝甲巡洋艦也是近代巡洋艦的前身,在水線具有裝甲防護的巡洋艦,在同時代的巡洋艦中戰鬥能力最強,有些還被被當作次等主力艦船應用。

巡洋艦輕巡洋艦

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和火力方面強於驅逐艦但弱於重巡洋艦的艦隻。
*華盛頓海軍條約時期,輕巡洋艦專指主炮口徑155mm(6英寸)以下的巡洋艦(條約簽約國)

巡洋艦重巡洋艦

一般指在火力和裝甲方面強於輕巡洋艦但僅次於戰艦的艦隻。
*華盛頓海軍條約時期,重巡洋艦專指主炮口徑155mm(6英寸)-203mm(8英寸)的巡洋艦(條約簽約國)

巡洋艦導彈巡洋艦

驅逐艦取代巡洋艦前的過渡艦種,其主要火力改以反艦導彈取代主炮,裝備現代化的雷達與電子設備,強化防空與反潛能力的現代化巡洋艦。

巡洋艦大型巡洋艦

大型巡洋艦是一個罕見的類別,擁有比重巡洋艦更強的火力和裝甲,但不及於戰列艦,另外也擁有比標準的戰列艦更快的速度。由於重巡洋艦與戰列艦的界線已有所模糊,加上又存在具兩者部分性質的戰列巡洋艦,故該類別常難以辨認,不少接近的艦種都被歸類於戰列巡洋艦,因此此類別僅為政府官方認定而存在。實際建成的只有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

巡洋艦戰列巡洋艦

嚴格來講戰巡一般被作為單獨的艦型而不是巡洋艦的分支。戰列艦在設計時的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它們的裝甲應該可以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抵擋它們自己的炮火,這樣的設計才被看作是合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有過一種破壞這樣均衡的設計。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比戰列艦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與戰列艦一樣的艦隻,這些艦隻的作用在於追擊敵人的巡洋艦,尤其是活躍於各大洋、主要用於破交戰的裝甲巡洋艦。在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阿巴斯諾特·費舍爾主持下,這種被稱為戰列巡洋艦的軍艦的首艦1907年4月14日在阿爾維克船廠下水,它就是無敵號戰列巡洋艦
這些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噸位、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其裝甲卻很薄弱,僅相當巡洋艦水平,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機動性的戰艦:比任何巡洋艦火力都強,但比戰列艦更快。戰巡之父對這種軍艦讚賞有加,因為當時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裝甲巡洋艦在面對戰列巡洋艦25節以上高速時,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殺。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它們的設計非常成功,至少圓滿完成了設計需求。例如1914年的馬爾維納斯羣島海戰和隨後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對其設計對手顯示了其巨大威力。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它們非常脆弱。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遭到重大損失。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艦隊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也顯示出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脆弱的弱點。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炮火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還未能夠擊中俾斯麥號就被俾斯麥號炮火擊中,胡德號裝甲被擊穿後引起彈藥庫爆炸,斷裂為兩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

巡洋艦輔助巡洋艦

另一種稱為"巡洋艦"的船隻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這些船一般偽裝成中立,甚至盟軍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戰果。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30節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一戰和二戰的初期英國也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以彌補驅逐艦的不足。

巡洋艦各國裝備

巡洋艦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擁有導彈巡洋艦最多的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共發展了8級54艘巡洋艦,核動力導彈巡洋艦5個級別9艘,其中“長灘”級1艘、“班布里奇”級1艘、“特拉克斯頓”級1艘、“加利福尼亞”級2艘、“弗吉尼亞”級4艘;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3個級別45艘,其中“萊希”級9艘、“貝爾克納普”級9艘、“提康德羅加”級27艘。“提康德羅加”級也是唯一在役的一級導彈巡洋艦,其它均已退役。
  • “長灘”級
“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1張)
該級艦僅建造一艘,艦名“長灘”號,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於1957年11月開工建造,1959年下水,1961年正式服役。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它的誕生不僅在巡洋艦的發展史上,而且在核動力艦艇的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為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的成功範例。是世界水面艦艇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5540噸、滿載排水量17525噸;艦身長219.9米、寬22.3米、吃水9.1米;動力:2座C1W壓水堆、2座燃氣輪機,8萬馬力;航速30節;編制825人,另可安排旗艦指揮人員68人。
“長灘”號建造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勢力大增,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美國推行“戰略威懾”和“控制海洋”的政策。要使戰艦經常在世界海洋上游弋,就需要一種中途不用加燃料的新的動力源,於是,核動力受到青睞。1955年1月17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艦艇“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試航之後,美國海軍幾經爭議,決定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並計劃建造擔負護航警戒任務的核動力巡洋艦。於是,“長灘”號便開始孕育建造。
該艦具有很強的自持力。1964年,“長灘”號隨“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進行了為期65天的環球航行,中途未做任何後勤補給。該艦第一次更換核燃料是到了1965年,航行了16.57萬海里才進行的。該艦1980年-1985年進行拉大規模改裝,拆除了過時的“黃銅騎士”艦對空導彈系統,用先進的“標準”遠程艦對空導彈取代了“小獵犬”艦對空導彈。1979年,“長灘”號裝備了2座四聯裝“魚叉”艦對艦導彈發射裝置。1985年大修中,該艦又增裝了2座四聯裝“戰斧”遠程巡航導彈,使該艦真正具備了遠距離攻擊能力。該艦原計劃裝備“宙斯盾”武器系統,由於其他原因未能實現。該艦在後部上層平台上,新裝備了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防炮,大大提高了近程防禦能力。該艦還增裝了2門127毫米艦炮。這種艦炮適合攻擊海岸目標,並進行水面交戰。該艦還裝備1座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架,2座MK32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改裝後的“長灘”號在武器上遠遠勝過了原型,真正具備了對艦、對空、對潛、對岸的綜合作戰能力。該艦擁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原裝的SPS-32和SPS-33相控陣雷達與“黃銅騎士”艦對空導彈系統一同被拆除。同時,SPS-48C三座標雷達和SPS-49CV海空搜索雷達也取代了陳舊的橫列定向雷達。該艦擁有先進的作戰指揮中心,還附設了一套旗艦指揮設施。該艦後甲板經改裝闢出直升機平台,以供直升機進行海上補給,該艦無機庫,平時不攜帶反潛直升機。該艦1994年退役。
  • “提康德羅加”級
該級艦被譽為“當代最先進的巡洋艦”,“具有劃時代的戰鬥力和生命力”。它是美國首次裝備“宙斯盾”系統的艦艇,解決了長期困擾美海軍的艦隊對空防禦的難題,並在現代軍事技術方面有所領先。
冷戰時期,前蘇聯為了與美國在海上爭霸,制定了一整套海軍戰略和發
展裝備規劃。他們的殺手鐧之一,是以打擊美國航空母艦編隊為主要目標,拼命發展反艦導彈。研製的導彈有十七八種類型之多,採取不同的制導方式、具有不同的射程、不同的飛行高度和速度,不僅裝備在水面艦艇,而且配備在潛艇和飛機上。一旦戰事驟起,蘇軍的反艦導彈就象黑壓壓一片蝗蟲似地,以全方位、多維空間,同時向美國航空母艦襲來。這種攻擊方式被美國人稱為“飽和攻擊”。相比之下,美國巡洋艦上裝備的防空導彈,如:“小獵犬”、“韃靼人”及“標準I型”等,對付少數來襲的反艦導彈多少還能招架,來襲的導彈一多,就顧此失彼,防不勝防了。它們反應遲鈍的毛病,主要反映在雷達搜索、測定和跟蹤上,也存在於導彈制導方式和發射系統上。通常的對空警戒雷達從發現目標到測定下目標的航向、航速、飛行高度等參數,需要12——24秒,然後把測得的目標數據傳輸給火控系統,由於空雷達跟蹤、計算出設計諸元再發射導彈,至少需要1分鐘左右,再加上美國對空導彈制導大都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方式,需要艦上的跟蹤照射雷達始終如一對準目標向其發射波束,解決了一個目標之後才能顧及下一個目標。這樣,就不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另外,導彈發射系統從裝彈、瞄準到發射,也有一套複雜程序,最少也得20秒鐘。這樣一來,確實難以對付蘇軍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因此,美國人設計了“宙斯盾”系統,並着手建造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全新型巡洋艦——“提康德羅加”。
該級艦已有27艘服役,艦舷號是“CG47-73,艦名分別是:“提康德羅加”、“文森斯”、“約克城”、“福吉谷”、“蓋茨”、“邦克山”、“莫比爾灣”、“聖哈辛托”、“安提泰姆”、“萊特灣”、“順化城”、“香普蘭湖”、“菲律賓海”、“普林斯頓”、“諾曼底”、“蒙特雷”、“錢瑟勒斯維爾”、“考彭斯”、“葛底斯堡”、“邱辛”、“夏伊洛”、“安齊奧”、“聖喬治角”、“維克斯堡”、“伊利湖”、“韋拉灣”和“羅亞爾港”。首制艦“提康德羅加”號,1980年1月在美國英格爾斯造船公司開工,1981年4月下水,1983年1月服役。該級艦長172.5米、寬16.8米、吃水9.5米;標準排水量7260噸、滿載排水量9600噸;動力裝置為4部LM2500燃汽輪機,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如果以20節航速度算,續航力可達6萬海里;編制人數395人,其中軍官37人。該級艦武備的攻防火力很強,是當前美國巡洋艦中作戰能力最全面的。該級艦安裝2座MK41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垂直髮射系統平時儲存導彈,發射時,只要打開甲板發射口蓋,接通發射電源,導彈即可騰空而起。發射口蓋是塑料做的,緊急時不用掀蓋亦可發射,導彈破蓋而出,反應極快。兩個導彈庫按垂直髮射方案可裝122枚導彈,可混裝“戰斧”導彈、“標準2型”對空、“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艦尾有兩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該級艦還裝備兩座新穎的MK45型127毫米艦炮,兩座“密集陣”6管20毫米近程防禦系統,每分鐘可發射3000發炮彈。反潛武器有“阿斯洛克”導彈、兩座MK32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裝備兩架反潛直升機。
該級艦以裝備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宙斯盾”系統而令人注目。“宙斯盾”系統由6大部分組成:相控陣雷達、指揮決策系統、武器控制系統、導彈火控系統、導彈發射系統以及戰備檢查系統。它的特點在於:反映極快、具有搜索、跟蹤和制導等多種功能,並能同時跟蹤、處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個目標,是當前其它作戰指揮系統所望塵莫及的。
除“宙斯盾”外,該艦還裝有一座遠程對空警戒雷達、一部球首聲納、一部拖曳聲納,並有一套全集成的自動電子戰系統,配有快速的箔條誘餌發射裝置。
該級艦的另一個獨到之處,是在提高艦艇生命力方面作了努力。為了防火,艦內劃分防火區,設有專門的電磁門可予隔離。上層建築都用鋼製,而且加敷耐火氈,關鍵部位用高強度厚鋼板保護。全艦消防管路和損害管制控制佈置,充分考慮了各種戰損下仍能進行有效的搶救,並保持戰鬥力。
1988年7月3日,遊弋于波斯灣的該級艦“文森斯”號把伊朗的一架A-300B大型客機誤為F-14戰鬥機。結果,一枚導彈騰空而起,使機上290名無辜旅客全部遇難。在1991年1月海灣戰爭中,該級艦有10艘參加了戰鬥。1月17日凌晨,“聖哈辛托”號發射了第一枚“戰斧”導彈,打響了“沙漠風暴”第一炮。“普林斯頓”號在海灣觸雷被炸受損。

巡洋艦蘇聯-俄羅斯

  • 火炮巡洋艦
阿芙樂爾號
阿芙樂爾號(2張)
俄羅斯最具知名度的巡洋艦莫非阿芙樂爾號了,這艘打響了革命第一炮的戰艦屬於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
蘇聯海軍第一從沙皇俄國海軍最後一級納希莫夫上將級巡洋艦之後建造巡洋艦是於1935年的基洛夫級巡洋艦(26計劃)(這一級是裝備180mm火炮的輕巡洋艦,並非之後的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之後歷經夏伯陽級巡洋艦(68計劃)而在二戰後設計了火炮巡洋艦的收山之作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5]  之後蘇聯開始建造導彈巡洋艦。
基洛夫級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2張)
俄羅斯擁有4級7艘,其中“基洛夫”級為核動力,其餘為常規動力。
導彈巡洋艦。意大利和秘魯各1艘,均為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由於驅逐艦日趨大型化以及火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一種輕型航空母艦已把巡洋艦的功能與航空母艦的功能“嫁接”在一起,英法等一些國家以建造驅逐艦和輕型航空母艦取代了巡洋艦。而美國和俄羅斯特別是美國由於遠洋作戰的需要,繼續保留威力強大的巡洋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海軍一直重視發展巡洋艦,先後建造了7個級型的巡洋艦,分別為“斯維爾德洛夫”級、“肯塔”級、“克列斯塔I”級、“克列斯塔II”級、“卡拉”級、“光榮”級、“基洛夫”級、這7級中只有“基洛夫”級是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其它級型為常規動力巡洋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上最大的導彈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水面艦艇。首制艦“基洛夫”號於1975年開工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7月服役;第二艘艦“伏龍芝”號於1983年11月服役;第三艘艦“加里寧”號1988年服役;第四艘艦“安德羅波夫”號於1991年底下水進行海上試驗。這4艘艦都是由波羅的海船廠建造。第1艘艦在北方艦隊服役,第2艘艦在太平洋艦隊,第3艘艦編入波羅的海艦隊,第4艘編入裏海艦隊。
該級艦長度248米、寬28米、吃水8.8米;標準排水量2.4萬噸、滿載排水量2.8萬噸(有資料報道為:標準排水量2.7萬噸、滿載排水量3.7萬噸),故有人稱之為戰列巡洋艦。動力裝置為:核反應堆2座、蒸氣渦輪機2台、電動機8台,總功率15萬千瓦;航速32節,以25節航速續航力為15萬海里。

巡洋艦其它國家

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以外,意大利和秘魯各擁有一艘導彈巡洋艦,意大利海軍當前唯一的一艘導彈巡洋艦,其實也可稱為直升機母艦,它可擔負防空和反潛雙重作戰任務
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秘魯海軍的“七省”級導彈巡洋艦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是世界上最老的艦艇之一。它於1939年由荷蘭建造,1944年下水,直到1953年才作為防空巡洋艦編入現役,1973年秘魯購進該艦,並於1985至1988年重回荷蘭進行耗資1.4億美元的大修和改裝,在當時是作戰能力較強的巡洋艦,已於2017年9月退出現役,是世界上最後退役的火炮巡洋艦。

巡洋艦中國

中日合作
1929年4月12日,國民政府明令設立海軍部;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正式成立,部長為楊樹莊(1938年1月,海軍部奉命撤銷,改組為海軍總司令部)。1930年,海軍部訂造2艘新型2600噸級巡洋艦:與日本播磨造船廠簽訂合同,船款以東北大豆折價分期交付;圖紙由日方設計,分別在中、日兩國建造。1932年,在日本建造的“寧海”號完工駛抵中國;由江南造船所承造的“平海”號於1931年8月動工,1936年駛赴日本安裝武器系統,1937年4月駛返國內。這兩艘巡洋艦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艦。1931年,江南造船所還建成1500噸的輕巡洋艦“逸仙”號。
抗戰時期
在1937年爆發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民國海軍僅有的9艘巡洋艦,即“海圻”號、“海琛”號、“海容”號、“海籌”號、“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應瑞”號和“肇和”號,奉命在江蘇江陰的長江航道設置封鎖線;9月25日,“海圻”號、“海琛”號、“海容”號、“海籌”號等4艘老巡洋艦被沉塞於主阻塞線之後充當輔助封鎖線。這4艘巡洋艦即不戰自沉矣。幾乎與此同時,在同一地點與日本飛機的激戰中,“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這3艘巡洋艦也相繼沉沒。10月23日,從江陰退到安徽採石磯的“應瑞”號巡洋艦亦被日軍的飛機炸沉。同年9月下旬,另一艘巡洋艦“肇和”號在廣東虎門要塞的激戰中,被日軍飛機炸沉。至此,中國海軍的巡洋艦已全部蕩然無存,殉國於水底。
重慶號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海軍接受了英國海軍贈送的一批軍艦,“重慶號”巡洋艦是其中最大的一艘(排水量7500噸) [6]  。該艦原名為“黎明女神”號或“曙光”號(HMS Aurora),是英國於1936年建成的一艘輕巡洋艦(造價為2259951英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艦擔任英國海軍地中海k艦隊的旗艦,曾擊沉10多艘敵艦和20多艘商船,被英軍譽為“銀色鬼怪”。1943年,該艦曾運送英國國王赴馬耳他;1944年,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上將曾在該艦上指揮了對班泰雷利亞島的攻擊行動。戰後,作為英國賠償在戰爭中徵用的中國船隻於1948年交付中國。 [2] 
該艦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154.03米,寬15.56米,吃水4.2米,標準排水量5274噸,滿載排水量7500噸,採用4台透平主機,推進功率64000馬力,最高航速32.25節,續航力4000海里,艦員近600名。其艦載武器主要有3座雙聯裝152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副炮(均能進行自動裝填),2座40毫米口徑高射炮,3座雙聯裝20毫米口徑機關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及深水炸彈等;艦上配備的雷達指揮儀,可控制火炮對空射擊。 [2] 
“重慶”號巡洋艦堪稱為中國海軍有史以來裝備最新、火力最強的一艘軍艦,被當時的國民黨軍政要人們譽為“中國海軍的新生”。但“好景”不長的是,“重慶”號於1949年2月26日從上海吳淞口外駛向共產黨控制下的煙台港,投奔了新的主人;不久後,即因為國民黨空軍的轟炸而沉於遼西葫蘆島附近海域。從此,中國人不再擁有自己的巡洋艦。 [2] 
為了接收英國贈送的軍艦,國民黨海軍部事先三次招收大、中學生去英國受訓。1948年5月26日,“重慶號”巡洋艦由艦長鄧兆祥率領從英國朴茨茅斯港啓程,航行一萬餘海里,於8月20日駛抵上海。由於內戰緊張,是年10月國民黨海軍部部長桂永清即命重慶艦到葫蘆島參加遼東戰役,蔣介石曾親自在這艘軍艦上召見將領指揮遼東戰役。不久該艦又駛回上海。 [6] 
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國共停戰協定,向人民解放區瘋狂發起進攻。1946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黨重申:要加強國民黨統治區內羣眾鬥爭的領導;加強瓦解國民黨軍隊的工作。隨着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國民黨統治區羣眾鬥爭的發展,1947年毛澤東指出:和全國人民為敵的蔣介石政府,發現它自己處在全民的包圍中……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人民解放戰爭是第一條戰線,在國民黨統治區,由於學生運動的高漲,促進人民羣眾革命運動的高漲,形成了極其廣泛的全民族的統一戰線,這是第二條戰線。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又在黨內發出指示:“國統區的情報工作的重點應轉為全面搞策反抓實力。”原中央南方局和後來的中央上海局及它領導下的有關黨委和民主人士,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對國民黨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員及陸、海、空軍的愛國官兵作了大量的工作。“重慶號”的光榮起義,就是上海局貫徹執行中央指示的產物之一。1949年2月25日,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形勢下,國民黨海軍最大的巡洋艦“重慶號”在上海吳淞口光榮起義,次日安全駛到解放區煙台港。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震動。
“重慶號”軍艦上有從英國訓練回國的士兵三百餘人。他們在英國受訓時受到歧視和欺侮,回國後,看到國民黨的腐敗無能,物價高漲,部分軍官和士兵生活十分艱苦,他們感到極大的失望、不滿、苦悶和彷徨,許多士兵另謀了出路。在軍官中由於國民黨海軍一向存在着派系之爭,不少人受到排擠。艦長鄧兆祥等人系福建馬尾系海軍人員,也受到桂永清的排擠。桂永清派了他的親信海軍青島系牟秉劍為副艦長,監視鄧兆祥和別的官兵,並準備在適當的時候讓牟接替鄧兆祥艦長的職務。這些情況無疑是對該艦進行策反的有利條件。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