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非劍羚

鎖定
東非劍羚(學名:Oryx beisa):體長160-190釐米,身高110-120釐米,尾長70-80釐米,體重量150-200千克。角細而直,略顯彎曲,雌雄羚都有,一般長75-80釐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與灰色間有一道黑色斑紋分界,頭部頸部之間、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額也有黑色斑紋。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都有黑色的毛分佈。
棲息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乾旱。由於長年生活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進化出了多種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時候它可以連續幾天不飲,主要吃草、葉子及芽。分佈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坦桑尼亞
中文學名
東非劍羚
拉丁學名
Oryx beisa
別    稱
東非直角長角羚、直角劍羚、東非長角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馬羚亞科
劍羚屬
東非劍羚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Rüppell, 1835
英文名稱
Beisa Oryx

東非劍羚形態特徵

東非劍羚
東非劍羚(8張)
東非劍羚體長160-190釐米,身高110-120釐米,尾長70-80釐米,體重量150-200千克。角細而直,略顯彎曲,雄羚及雌羚都有,一般長75-80釐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與灰色間有一道黑色斑紋分界,頭部與頸部之間、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額也有黑色斑紋。它們有一束細小的栗色鬃毛。背部豎毛更淺更窄之外。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東非劍羚的後腿沒有黑色區域,黑色斑紋到腹部為止;而南非劍羚的後腿則有大面積的黑色斑塊。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前肢與後肢之間的體側、四肢的脛部及尾巴都有黑色的毛分佈。 [1] 

東非劍羚生活習性

東非劍羚棲息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乾旱。由於長年生活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進化出了多種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時候它可以連續幾天不飲,為了保留住體內寶貴的水分,它能使自己的體温從35.7℃上升到45℃這個其它哺乳動物肯定死翹翹的温度,減小了身體和外界的温差,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的吸收。非常適應在沙漠的生存。主要吃草、葉子及芽。它們可以儲存水分來提升體温。
羣落約有5-40個成員,一般雌羚在前頭,較大的雄羚在後頭保護。一些年老的雄羚是獨居的。無線電追蹤發現獨居的雄羚有時會與發情期的雌羚一起生活一段短時間,從而增加繁殖的機會。 [1] 

東非劍羚分佈範圍

原產地:吉布提、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可能滅絕:厄立特里亞、蘇丹、烏干達。 [2] 
東非劍羚分佈圖 東非劍羚分佈圖

東非劍羚亞種分化

東非劍羚(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東非劍羚指名亞種Oryx beisa ssp. beisaRüppell, 183
2.東非劍羚乞力馬紮羅亞種Oryx beisa ssp. callotisThomas, 1892 [3] 
[2] 

東非劍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2] 
參考資料